評論|白信:兩韓峰會「創造歷史時刻」的反向解讀 在中朝威權體制的相互支持意義上,兩韓第三次首腦峰會可能導致威權體制和民主體制在半島上的「冷和平」式共存,並導致中國成為這一「創造歷史時刻」的贏家,整個東亞或將為此付出代價。
中國工人出國記:在沒有安全網的以色列地盤上 在低端全球化本就不起眼的版圖上,幾千名在以色列打工的中國建築工人幾乎沒有存在感。中以兩國都缺乏動力為他們提供安全保護,使得這些受到高薪吸引出賣體力勞動的冒險家,在落地那天才發現這是一個沒有安全網的地方。
評論|楊路:中興製造2018,與中國模式2025 目前,還只是在貿易戰2.0的中後期,限制中國企業投資的措施尚未出台,中美經濟就已經受到了不小的震撼。很難想像如果美國政府真的將貿易戰升級到3.0,即全方位對抗或者制衡「中國模式」,那將會是怎樣一副景象。
評論|沈榮欽:制裁中興背後──偷竊與保護技術的中美攻防戰 中國目前對技術的需求尤其殷切,因為這牽涉到中國的經濟成長是否能夠持續,以及對中國模式優越性的信心,如果中共對特朗普發起的經濟戰掉以輕心,一旦失敗,中國模式將無以為繼……
評論|競逐歐亞:中國一帶一路、歐美絲路野心、俄國歐亞夢與日本經濟走廊 「一帶一路」各國之間究竟是互補還是互相競爭,不但需要分析具體項目的商業價值和投資者的影響力,也需要了解各國對歐亞大陸的戰略,很難一概而論。
評論|徐子軒:「關稅口頭戰」之後,中美貿易還有什麼仗要打? 乍看似乎關稅大戰已經開始,但其實雙方仍在測試底線,真正實施關稅日仍在未定之天。關稅只能算滿足國內民粹的前菜,還有兩項措施才是主菜,即是限制中資與訴諸世貿組織的法律戰。
大數據權利之爭:對不起,你的數據屬於你,但我們有權使用 中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十年前就已呈交國務院審議,但至今仍未被提上立法日程。在立法缺位,政府和互聯網巨頭在數據領域大肆「圈地」之時,你能否保護自己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