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谷歌工程師自述:為什麼谷歌不實行「996」工作制? 谷歌相信每個員工都是創造者,公司的活力來自每個員工的自我激勵、靈光閃現、自我管理,而不是流水線上準確無誤的機器。對員工來說,喪失動力、迷失在日常工作的瑣碎、失去對工作的熱愛,是最危險的徵兆。
潘易植、余一文:賽博時代的恐怖主義,符號、影像與遊戲 在新西蘭槍擊案之後,媒體紛紛陷入了恐怖主義所設下的符號與影像的陷阱。我們應當認識到,儘管我們依舊以「恐怖」來為這種暴力行為命名,但對於很多人而言,恐怖主義早已經不恐怖了,而這正是它最為恐怖的地方。
讀者來函:《流浪地球》隨想——劉慈欣的電車難題 「正因為我表現出一種冷酷但又是冷靜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是合理的。你選擇的是人性,我選擇的是生存,而讀者認同了我的這種選擇。他套用了康德的一句話,敬畏頭頂的星空,但對心中的道德不以為然。」
評論|《流浪地球》評分攻防戰:「彌賽亞情結」與另類民主實踐? 回顧整個事件,只能說網友在太多的問題上有強烈的表達訴求,而中國大陸的輿論和政治環境沒有給他們表達的空間。最終,一部電影和一個網站承載了原本不應該由他們承載的任務。
評論|劉冉:在污泥中描繪星空——作為科幻迷和國際主義者,我為何喜歡《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也許不是橫空出世的里程碑,而是倒映在一地污泥中的星空:它幾乎必然會被踩踏和扭曲,但畢竟為生活在沉重現實中的我們,展現了另一個維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