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沈陽案:北大“metoo”,制度與程序正義的迷思 儘管各界行動者形成的去中心化網絡在沈陽案的推進中不斷成熟,並鮮明地指向最根本的權力與結構,但如果支撐它說話、表達的公共空間上了鎖,那麼,無論是程序正義還是結果正義,無論是改變學院體系還是從象牙塔影響社會,就又打回鏡花水月的幻影了。
評論|2017西方文化與科技回顧:#Metoo運動是否會導致道德清洗? 2017年的反性侵運動重新定義了社會對待女性的標準: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可容忍的。歷史上每一次女性主義運動的進展都遭遇了反彈,但「時代精神」正在發生改變,每一次回潮都可能激發新的反思和勇氣,開啟下一次運動的再出發。
評論|「我是搗蛋鬼,不是螺絲釘」:中國女權行動派的聲音 女權五姊妹事件之後,有些朋友覺得這個世界已經非常黑暗、沒有辦法再改變了,但後續行動傳達出的信息是,人民不像一隻任人宰割的豬,他們永遠都伺機而動,永遠都是一找到機會就要去表達自己對社會不公正的看法,做他們的行動。
評論|《火與怒》:政治八卦 道出特朗普對華「變臉」原委 如果說對特朗普智力和精神狀態的質疑還流於口舌之爭,那麼該書真正最具殺傷力的,是確認了坊間傳言已久的白宮激烈內鬥——雖然僅来自班農派的視角。特朗普對華態度變化前後的鷹鴿角力,也從中可見端倪。
割禮與 me too,我們離性別暴力有多遠?專訪聯合國婦女署副執行主任普里 時間到了2017年,不但被視為陋習的童婚、割禮,在很多國家仍為常態,頻繁爆出的性騷擾醜聞和反對運動,對歐美國家而言也是破冰之旅——這一切讓我們自問,離兩性平等,我們到底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