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被取代的體制——借「民族」之名,從「被選擇的精神創傷」到永遠的「最危險」 歷代政權談到五四時都或多或少地曲解民心民意:對於在國內實現民主和科學的話題只是蜻蜓點水,重點都是鼓勵從外部尋找敵人的愛國主義。百年以來,這種做法之所以屢試不爽,是因為中國社會從二十世紀初就已經埋下了混淆民主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禍根。
阿爾及利亞之春:街頭抗議浪潮,能否成功逼退掌權二十年的政治強人? 當布特弗利卡這位「和平締造者」2008年修改憲法,取消總統連任限制,為自己的第三個任期鋪平道路之時,他是否曾想過,十年之後,他會纏綿病榻,並目睹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機?
48小時投票生死戰:關於英國脱歐進程中「歷史性失敗」的四個問題 在3月底「大限」來臨之前,英國議會48小時內的兩次投票,或許將成為此次脱歐進程中的最重要里程碑事件。雖然結局本身無甚新意,走向均在意料之中,但情節仍然驚心動魄。
法國「黃馬甲」運動:革命重臨,還是「鏽帶」危機? 此次事件發生後,許多中文媒體迅速將其同今年春夏的學生示威、2016年的「黑夜站立」運動、2005年的巴黎郊區暴亂,以及近年來重創歐洲的移民危機聯繫起來,或者同1968年的「五月風暴」學生運動相提並論,但這一事件具有更豐富的歷史和現實意涵。
評論|王柯:從「天命」到「革命」──中國千古流傳的以民為本思想 統治者之所以失去民心,就是因為失「德」,而統治者失「德」就必然會失去民心,已經失去替天行德能力的現任統治者必然遭到民眾拋棄。「天命說」告訴世人,「革命」的行為雖然是由「天」實施的,但是「革命」的真正源頭卻是民心。
民粹火山爆發,反建制派崛起:意大利大選焦點五問 剛剛結束的意大利大選,彷彿歐洲政治版圖上的「維蘇威火山」——民粹主義在歐洲大陸稍顯頹勢之際,卻在這塊曾經產生法西斯主義的土地上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這次大選贏家是誰?輸家是誰?這種輸贏對歐洲、乃至對民主體制又意味着什麼?
評論|重開大棋局:「特朗普主義」與美國戰略轉向 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和《美國國防戰略》兩份文件,是「特朗普主義」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的標誌。而從文件發布後的媒體初步反應看,中文世界對此認識明顯不足,在特朗普執政一週年之際,有必要再度予以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