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美國總統的「謠媒名單」:《紐約時報》等是假新聞媒體嗎?

2018年1月,特朗普發布了一個「假新聞獎」,列舉了過去一年美國媒體政治報導中最重大的「假新聞」。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這份名單,被稱為「謠媒」的這些媒體,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們又是如何應對的?
2018年1月,在他就職一週年之際,特朗普發布了一個「假新聞獎」,列舉了過去一年美國媒體政治報導中最重大的「假新聞」。入選的媒體,自然就成了特朗普給出的「謠媒名單」。
媒體 政治

將媒體貼上「造謠」的標籤,是中國網絡輿論爭端中並不鮮見的策略。被稱為「謠媒」的,大多是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媒體機構,例如南方報業集團的若干媒體、《新京報》、財經網等。一些持國家主義立場的個人和組織,往往將這些媒體的報導中出現的技術問題上升為政治問題、動機問題,解讀為「蓄意造謠」、「抹黑制度」、「挑戰政權」,試圖取消這些媒體發表監督報導和批評意見的合法性。

給發表批評意見的媒體貼上「謠媒」的標籤,一般是威權國家才會出現的現象。然而,被視為「自由世界領袖」的美國總統卻也做起了這件事來。自競選階段開始,特朗普(川普)就不斷攻擊媒體,稱它們發表了大量的「假新聞」;上台之後,他依然沒有改變這個習慣。2018年1月,在他就職一週年之際,特朗普發布了一個「假新聞獎」,列舉了過去一年美國媒體政治報導中最重大的「假新聞」。入選的媒體,自然就成了特朗普給出的「謠媒名單」。

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這份名單,被稱為「謠媒」的這些媒體,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們又是如何應對的?(註)

錯誤戴上的「假新聞」帽子

高居「假新聞獎」榜首的是《紐約時報》,入選文章來自專欄作家、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2016年大選日,他寫下評論:當特朗普勝選的消息越來越確定的時候,股票市場出現了跳水。那麼,市場什麼時候能夠復甦呢?答案是永遠不會。我們很可能已進入全球性的衰退,短期內看不到盡頭。

我們現在知道,特朗普當選之後,美國股票市場一路高歌猛進,連創歷史新高。看起來,《紐約時報》確實被「打臉」了。

然而,問題是:你可以說這是一則不靠譜的評論,是一次失敗的預測,卻不能說它是一則假新聞──因為它根本不是新聞報導。在《紐約時報》這樣的嚴肅媒體,新聞部門和評論部門是嚴格區分開的,記者無權干涉評論版面發表什麼言論,評論作者也影響不了記者的報導。專欄作家克魯明預測失敗,不代表《紐約時報》記者發表了假新聞。

因此,這個榜單從一開始就沒搞清楚入選「假新聞」的資格。

「假新聞獎」的網頁上說:《紐時》在頭版發表的報導,錯誤地宣稱特朗普政府將隱瞞一則氣候變化報告。事實上,報導中並未說過特朗普政府將會隱瞞或者已經隱瞞了這則報告,只是說,有一群科學家擔心特朗普政府會打壓這份報告。
「假新聞獎」的網頁上說:《紐時》在頭版發表的報導,錯誤地宣稱特朗普政府將隱瞞一則氣候變化報告。事實上,報導中並未說過特朗普政府將會隱瞞或者已經隱瞞了這則報告,只是說,有一群科學家擔心特朗普政府會打壓這份報告。

《紐約時報》另一則入選「假新聞獎」的報導是關於氣候變化報告的。「假新聞獎」的網頁上說:《紐約時報》在頭版發表的報導,錯誤地宣稱特朗普政府將隱瞞一則氣候變化報告。

可是,事實上《紐約時報》的報導中並未說過特朗普政府將會隱瞞或者已經隱瞞了這則報告,只是說,有一群科學家擔心特朗普政府會打壓這份報告。

因為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宣稱「氣候變化是中國人製造的陰謀」,而且共和黨一向否認氣候變化,因此科學家們表達這樣的擔心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紐約時報》報導這樣的擔心,也是如實反映他們的心態,並不是什麼「假新聞」。

通過扭曲報導的原意強行安上「假新聞」帽子的,還有一個例子──「假新聞獎」第6項是CNN關於特朗普訪問日本時餵魚的報導。「假新聞獎」的網頁上說:CNN錯誤地剪輯了一段影片,使得特朗普看起來像是不得體地把魚食一下子灑到了池塘裏面,但其實當時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先這麼做的。

的確,這則短片沒能夠如實地反映當時的前因後果,沒有把主人先傾倒魚食這一點剪輯進去,塑造了一個糟糕客人的形象。但事實上,這則短片並非由CNN剪輯的,而是首先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開之後,CNN直接拿過來引用的。並且,CNN當時在報導裏面已經寫了:「看上去,安倍實際上比特朗普更早把盒子裏的魚食倒出去。」

真實的錯誤發生後:更正、道歉、停職

當然,除了以上三則例子之外,該「假新聞獎」指出的媒體犯下的其他錯誤,確有其事。

排名第四的,是《時代》雜誌記者Zeke Miller關於白宮橢圓辦公室裏的馬丁.路德.金雕像被移走的報導。這的確是一則「假新聞」。當事記者意識到錯誤之後,迅速更正,發出了多條推文道歉。

類似的,《華盛頓郵報》記者Dave Weigel在推特上發了一張照片,顯示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場線下集會非常冷清,但這張照片是在人群入場之前拍攝的。記者在意識到錯誤之後,刪除了原始推文,並且表示「這是我個人帳戶上的錯誤推文,不是我給《華盛頓郵報》的職務作品」。

當然,關於記者個人推特上的內容是否應該被視為職務作品,有不少爭議。記者在使用個人社交媒體帳戶時也確實應該多加小心。

除了以上三則例子之外,該「假新聞獎」指出的媒體犯下的其他錯誤,確有其事。而在一些案例中,媒體對於報導錯誤的處理不僅是更正和道歉,還包括對相關編輯記者的懲處。
除了以上三則例子之外,該「假新聞獎」指出的媒體犯下的其他錯誤,確有其事。而在一些案例中,媒體對於報導錯誤的處理不僅是更正和道歉,還包括對相關編輯記者的懲處。

2017年7月,《新聞週刊》網站錯誤引用了網上的一則影片,稱波蘭第一夫人故意沒有和特朗普握手。但實際上,她在和特朗普夫人握手之後,也和特朗普握手了,只是影片把後面的內容剪掉了。在發出文章3小時之後,《新聞週刊》刊發了更正。

有一些報導中的錯誤,實際上是媒體同行發現的。例如,在「假新聞獎」榜單上排名第三的是CNN關於特朗普的兒子提前得到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泄密檔案消息的報導,但是CNN搞錯了日期——把9月14日搞成了9月4日。《華盛頓郵報》發現了這個錯誤,隨後CNN在顯著的位置更正了報導。

在一些案例中,媒體對於報導錯誤的處理不僅是更正和道歉,還包括對相關編輯記者的懲處。

2017年12月2日,ABC新聞記者Brian Ross報導:特朗普指示曾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弗林(Michael Flynn)接觸俄國人。這則消息似乎是特朗普「通俄」的「實錘」。消息一出,股市大跌。意識到錯誤之後,記者Brian Ross在隨後的新聞節目中澄清,ABC新聞發出了道歉信,承認自己犯下了「嚴重的錯誤」,稱這則報導沒有達到報導標準。因為這則錯誤,記者Brian Ross被暫停工作4周

另一個更為人所知的例子是:CNN在另一則「通俄門」報導中也犯下了嚴重錯誤。2017年6月22日,記者Thomas Frank為「CNN調查」節目做了一則報導,報告了一則重大調查進展。根據他的報導,參議院情報委員會正在調查一家俄羅斯投資基金Russian Direct Investment Fund(RDIF),「在特朗普宣誓就職的四天前,RDIF的負責人和特朗普過渡團隊的一名成員會面」。

然而,這則報導的信源是單一且匿名的。後來被質疑這則消息是錯誤的。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經詳細介紹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這裏不再贅述。簡單而言,CNN的這則報導沒有達到採編標準、違反了CNN的採編流程,涉事記者、編輯、主編均主動辭職。這個案例一方面暴露了CNN在報導中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CNN的內容生產中有質量控制體系的存在,有操作規範和職業倫理的約束。他們並沒有蓄意製造假新聞,對待事實的態度是嚴肅、專業的。

媒體究竟為何犯錯?

雖然這些媒體對出錯的地方予以了更正,但有人會質疑: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把事情做對了呢?事後更正和道歉,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影響,但是如果一開始沒有這種影響,不是更好麼?

其實,新聞報導都是在非常具體的條件下做出來的,受到時間、資源等多方面限制,在截稿壓力之下,出錯是在所難免的事情。曾任《華盛頓郵報》出版人的Phil Graham有一句名言流傳很廣:「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既然是初稿,那就不可能是完美的。中國媒體界亦流傳「無錯不成報」的說法。

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出錯的概率進一步上升。CNN這種24小時滾動播出的新聞頻道,對時效性的要求都達到了極致。隨之而來的後果就是,對報導質量的把關力度相對較弱。圖為白宮外新聞機構放置的攝錄器材,隨時準備發送直播報導。
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出錯的概率進一步上升。CNN這種24小時滾動播出的新聞頻道,對時效性的要求都達到了極致。隨之而來的後果就是,對報導質量的把關力度相對較弱。圖為白宮外新聞機構放置的攝錄器材,隨時準備發送直播報導。

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出錯的概率進一步上升。CNN這種24小時滾動播出的新聞頻道,以及不斷刷新的社交媒體平台,對時效性的要求都達到了極致,如果能早一秒鐘報導出來,都是巨大的優勢。隨之而來的後果就是,對報導質量的把關力度相對較弱,因此CNN成了「假新聞獎」榜單上最多次被提及的名字,一些通過社交媒體發布的消息也成了榜單中的打架對象。

這些都是媒體需要自我檢討的地方,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和弊病。如何盡可能減少犯錯的概率,媒體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也許還會有人質疑:為什麼這些新聞出錯的版本都是對特朗普不利的?這真的不是有意在抹黑特朗普嗎?

對於這個問題,大概可以給出兩方面的回答。一方面,無論哪位總統在台上,他/她都會成為媒體的頭號監督對象,都會不可避免受到一些誤傷。

另一方面,特朗普作為一位極不尋常的總統,確實有他的特殊性,所有媒體都非常希望能夠在他那些迥異於其他總統的地方作出突破性的報導──例如,他從未公布自己的稅表;他在上任之後並未完全脫離和自家產業的關係,甚至有意將不少公費開支的活動安排在自己的莊園和酒店;他捲入國會正在調查的「通俄門」。如此這些,都是有潛在可能作出重要報導的地方,因此對記者的吸引力也尤其大。這次入選榜單的一些新聞,就是這種誘惑壓過了對新聞質量的核查之後導致的結果。

用一句通俗的流行語來說,媒體「搞個大新聞」的衝動是犯錯的重要原因。然而,「搞個大新聞」並不是原罪,甚至可以說,不想「搞個大新聞」的媒體不是好媒體。只是,真正的「大新聞」要基於紮實的證據和邏輯,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出來的。

誰喜歡給媒體貼上「假新聞」標籤?

既然媒體會犯錯,也確實犯了錯,那麼難道總統沒有批評媒體的權利?難道只能允許媒體自我批判,不容總統指涉?

總統不是沒有這樣的權利,但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因為總統手握重要的行政權力,因此在批評媒體時需要格外小心,很可能有利用權力打壓言論自由的嫌疑。

特朗普的這個「假新聞獎」發布之後,引來共和黨內部的一些批評聲音。

最有力的批評者當屬參議員麥凱恩。他在《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則評論,質疑特朗普政府對「假新聞」這個概念的錯誤使用。

「『假新聞』這個短語是被獨裁者用來讓記者噤聲、打擊政治對手、逃避媒體監督、誤導公民的,現在這個短語卻被一位美國總統賦予合法性了。」

同樣來自亞利桑那州的共和黨參議員Jeff Flake在國會發表演講,批評特朗普的這一做法:「我們的總統和斯大林形容他的敵人時使用同樣的詞,這說明我們的民主狀況到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更何況,特朗普本人說過很多事實錯誤的言論,但他並未更正或道歉。

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批評特朗普政府對「假新聞」這個概念的錯誤使用:「『假新聞』這個短語是被獨裁者用來讓記者噤聲、打擊政治對手、逃避媒體監督、誤導公民的,現在這個短語卻被一位美國總統賦予合法性了。」
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批評特朗普政府對「假新聞」這個概念的錯誤使用:「『假新聞』這個短語是被獨裁者用來讓記者噤聲、打擊政治對手、逃避媒體監督、誤導公民的,現在這個短語卻被一位美國總統賦予合法性了。」

特朗普與這兩位共和黨議員的分歧,顯示出他和此前美國總統的顯著區別——在美國,言論自由的重要性極高,保障媒體的言論自由是美國整個社會的共識,特別是保障這種自由不受政治權力的干預。因此,此前的總統很少直接批評媒體,更不會使用「假新聞」這種嚴厲的指責。而特朗普攻擊的這些媒體,也都是積極做更正和道歉的嚴肅媒體,並不是那些真正存在刻意製造「假新聞」問題的媒體。

美國國父之一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曾留下名言:如果讓我在「沒有報紙的政府」和「沒有政府的報紙」之間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如果傑佛遜得知美國現在有了一個以媒體為敵、給嚴肅媒體貼上「假新聞」標籤的總統,不知道他會做何感想。

(方可成,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讀博士、原《南方週末》記者)

註:部分內容整理參考自Vox。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說奧巴馬時期沒有媒體積極監督的人,顯然不多看外媒。

  2. 就是假新闻,为了博眼球造假不是假新闻是什么?

  3. 作者还是没有深入探究美国主流媒体为什么一致对川普的负面报道;如果是保持客观报道,应该有不同声音。显然,主流媒体已有预设立场。

  4. 大年初一還有這樣深入淺出的好文,端的工作人員們辛苦了!。

  5. 假新闻不至于,但偏见是显而易见的,别扯什么监督总统,奥巴马当政的时候怎么没见你们那么积极的“监督”?而且作者也承认很多新闻事实上就是捏造,扭曲,你道歉了新闻就不假了?美国人不傻,不会听风就是雨,不然川普怎么会被选上?

  6. 越看文章越感觉熟悉,原来是方老师的文章,感谢

  7. 中國常常擔心自己成為自由美國

  8. 美國常常擔心自己成了蘇共極權……中國幾時說過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