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戴思嘉:荷蘭極右政治人物皈依伊斯蘭教,「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像克拉文這樣,年屆不惑之時,信仰立場發生幾乎180度的轉折,從伊斯蘭教在荷蘭的最激烈批評者,轉而成為一個穆斯林,卻令多數觀察家瞠目。
評論|「身為問題是什麼感覺?」─《黑人的靈魂》作者杜博依斯的遺產 美國第一位黑人社會學家杜博依斯在20世紀初的重要著作《黑人的靈魂》終於出版中譯本。以台灣的社會學界來說,對於杜博依斯的認識並不多,他不屬於任何常見的社會學學派,也不常在教科書或授課大綱中出現。
評論|張君玫:《黑豹》──一則關於暴力與愛的階級寓言 在社交媒體上,我們看到美國黑人小孩興奮的載歌載舞,因為終於出現「長得跟自己一樣的英雄」了!事實上,不僅是美國的黑人,非洲許多國家的群眾也熱烈歡迎甚或慶祝這部片子。
李芄紫:浸大普通話豁免試比中國水平試還要難?浸大語文中心亟需出面解釋 浸大語文中心在還原與平息事件方面仍可扮演重要角色,可至今一直躲在背後,既不肯澄清學生關心的問題,又不肯承擔至少部分責任,也不肯面對公眾,態度令人遺憾。
從2年拉鋸戰到8小時衝突,浸大學生在爭取什麼? 8小時師生對峙後,陳樂行和劉子頎成為整個輿論漩渦的中心,事件的焦點也從普通話應否成為畢業資格、豁免試評分準則是否有問題、語文中心老師和改革是否存在利益衝突等,演變成辱師、中港矛盾甚至港獨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