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選舉
新選舉新特首誕生,而弱勢的倡議在消音
民間團體與候選人互動的畫面幾近消失,政綱又鮮有提及具體政策,基層、環保及同志等弱勢的聲音要如何才能被聽見?
馬克龍的五年:出爾反爾的施政,如何令政綱空洞的「富人總統」盡失人心?
「我不能想像勒龐成為總統,我不希望惡夢成真。可是,我又討厭馬克龍,他這五年做的事跟勒龐根本無異。」
撕裂與鬱結:從「林鄭語錄」看特首5年任期歸家路
林鄭月娥當年以「We Connect」作為競選口號,這5年間,林鄭與港人和北京政府Connect了甚麼?
《千萬別抬頭》:帶著政治諷刺的致命傷,為氣候危機吶喊
這是一齣大膽卻失焦的政治諷刺,也引來了今年奧斯卡提名作品中最兩極化的口碑。
「完善選舉制度」之後—— 那些消失的特首選舉氣氛,和曾經的走入群眾
「當年寫的政綱,現時不敢再拿出來了,爭取普選、要求政改等,隨時會是違反國安法的。」一名民主派軍師說。
紅線下《立場新聞》的最後一夜
「傳媒的責任是監察權力、制衡權力,定必繼續為無權者、弱勢和小眾發聲。」《立場新聞》2014年創刊。昨天,它宣告停運。
那場遇冷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如何成為官媒筆下「五光十色的優質民主」?
一場嚴格篩選、投票率新低的選舉,一方面被描述成「五光十色」、「踴躍投票」,另一方面拔高成「優質民主」。
評論|
愛國者的立法會選舉:中國式民主樣板戲,在香港如何展演
北京從後運動的絕對強勢地位,走到一個難看且自相矛盾的局面。
遊戲規則更新後,一場疏離的立法會選舉
民眾與選舉之間暴現的距離感,就是政府機關動用千方百計也難已挽回。被壓抑的討論空間,也窒礙了社會關注。
影像:立法會選舉肖像——橫額裏的候選人們
疫情時期人人戴口罩,人們第一次見到候選人「真面目」,往往是在街頭的宣傳橫額上。
反對派盡墨,他們就能抬頭?狄志遠、湯家驊與馮檢基的「非建制派」自述
遊走於民主派與建制派之間的所謂中間派,在反對派盡墨的情況下能進入立法會嗎?處處紅線的新香港,是否他們苦候多年的舞台?
2021年雙十節:新冷戰陰影下,一個紀念日的三種表述
今日是2021年雙十節,也是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創立 110 週年的紀念日;台北總統府舉行了「雙十國慶大會」,大...
1
...
24
25
26
...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