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2)年11月26日,台灣即將舉行地方選舉,選出新一任的縣市首長與議員。在台灣,地方選舉也被視為中央執政黨的「期中考」:2014和2018年間,前後由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的行政團隊,都曾因地方選舉結果不佳提出總辭。
對台灣的選舉競爭而言,哪些因素才是真正重要的?從2020總統大選觀察,目前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得以入主總統府,當年把票投給蔡英文的選民,相對於其他選民(不管是投給誰,或是沒投票),有什麼樣的特色?關於此問題,我們可以從「價值」和「認同」兩個層面來看:
-
以民主進步黨所標榜的「價值」觀察,當年投給蔡英文的選民,真的更為「民主」且「進步」嗎?
-
台灣的政黨競爭建立在「認同」之上,例如2020年蔡英文陣營打出「辣台派」的鮮明口號,作為號召選民的策略。不過台灣選舉真的(還)是「台派」與「非台派」間的競爭嗎?2020年總統大選,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認同「台灣主體性」的選民就投蔡英文,而「非台派」就不投蔡英文?
筆者利用台灣中央研究院在2020年總統大選後執行的問卷(註1),分析「蔡英文支持者」與「非蔡英文支持者」之間,在各種價值與認同有哪些歧異。當然,每次選舉都有不一樣的地方,上次支持蔡英文的選民,下次未必也會優先考慮票投民進黨,甚至不乏「喜歡蔡英文多過民進黨」的選民(反之亦然)。但是,2020的選舉情況,確實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並勾勒民進黨選民的樣貌。先說結論,本文有以下三個主要發現:
-
在家庭價值方面:台灣大眾普遍不再抱持傳統的家庭價值,在此背景下,支持蔡英文的選民,在家庭價值上並未更「進步」。但是,蔡英文的支持者確實更可能支持民進黨政府在2019年推動的同性婚姻,這點在不同的年齡層都成立,不只是因為「蔡英文的支持者比較多年輕人」;
-
在政治價值方面:支持蔡英文的選民,在民主價值上,有更高比率認同「民主政治是最好的體制」,但未必更為支持言論自由和多元主義;
-
在認同與兩岸關係方面:支持蔡英文的選民,確實有更高比率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台灣應該獨立」、「如果兩岸能和平,台灣應該獨立」,雖然不讓人意外,但「台灣認同」和「若能和平應獨立」實已是社會多數意見。
在此背景下,與其說是「台派」都支持蔡英文,不如說不認同「台灣主體性」的少數人幾乎不可能支持蔡英文,廣義的台派這群多數人當中,則過半如此、卻未必如此。

家庭價值:大家都很「進步」,除了對同性婚姻以外
在婚姻價值方面,蔡英文支持者很進步,但非蔡英文支持者也不傳統,兩者沒有差別。
首先,先從選民的「社會價值」分析,「非蔡英文支持者」與「蔡英文支持者」間是否有差異?這裡所稱的社會價值,本文聚焦在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選民歧異很大的「家庭價值」上——也就人們一般認為婚姻家庭「應該怎樣」。
具體而言,我們看的是對於生育(是否反對「一個沒有孩子的婚姻是不圓滿的」)、離婚(是否認為「夫妻不合而離婚」是「沒有錯」的),以及同性婚姻(是否同意「同性戀的人應有彼此結婚的權利」)三個變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