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風物
深度解析影視、文藝、生活現象,讓文化流動打破地域與領域的阻隔。
影像:國安法凝視下,M+文化博物館開幕
耗時15年之久建成的香港M+博物館,在藏品被指犯「國安法」的爭議聲中開幕。藝術表達自由是否還存在,紅線在哪裏?
《永恆族》拍給誰看的:那些不得不離開、還是不得不留下的人?
趙婷不卑不亢,沒有聲嘶力竭的悲情,也不刻意迎合市場期盼採取熱血中二姿態,她的瑟西就是靜靜觀察,做出決定⋯⋯
地下饒舌者們:用即興宣洩心事,他們是無處說唱的香港年輕人
饒舌是他們心中的照妖鏡,也是表達自我的工具,是夢想,也是賭注。
巴代:不愉快的記憶,原住民在台灣影視劇中的變與不變
原住民本身甚至接受了這些被觀看的視角,自我否定以致可能產生精神人格分裂危機,影視強大的親民性,絕對是其中的主兇。
虛擬偶像直播主在香港:誰在做?誰在看?誰在賺錢?
觀眾知道這些人設只是虛構,虛構人設與真實操縱者之間,「人格崩壞」的VTuber反倒營造了一種反差感,打破偶像刻板印象。
《梅艷芳》沒拍出來的梅艷芳:當那些缺席你我心知肚明
梅艷芳應該是沒有拍出來的那個梅艷芳,這裡要求觀眾入場觀賞時,要自行留意那缺席了的⋯⋯
評論|
李澤厚——思想遺產無處不在,而他已不屬於這個時代
討喜的早已被吸收進「時代精神」,不合時宜的部分則最好和遺體一起埋葬。
黃土水的美學為何打動我們?《甘露水》與塵封的半個世紀
雖然令人想起西方名作,但黃土水雕刻的少女身形,卻完完全全屬於東方亞洲女子的身材尺度,和氣質樣貌。
K-pop進軍歐美:「韓團偷走了黑人音樂」,為何仍收獲大批黑人粉絲?
從南韓偶像團體的音樂中,歐美非裔粉絲們聽到了熟悉的旋律;而選擇加入韓流,彷若是在向歐美主流說不。
《馬達.蓮娜》與《十二日》:疲於抒情後的空虛都市愛情片
兩種離別,兩個城市,一種激情疲憊後的空虛。剛好在同一個電影節巧然相遇。
評論|
《第一爐香》:敗於愛情神話還是道德審判?
在多年代表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的「製作良心」之後,這次的許鞍華讓人失望了嗎?
審查紅線與威權剪刀:解嚴前台灣電影同樣經歷,但結果是⋯⋯
只要觀看的慾望湧動,影像創作需求仍在,滲透與抵抗就會存在。
1
...
80
81
82
...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