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籌備到建成,耗時15年之久的香港M+博物館,昨日(11月12日)終於對外開放,開幕首年所有訪客免費參觀。M+被稱為亞洲首座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亦是香港政府規劃的西九文化區地標之一。
這一文化博物館原定2017年開幕,後來因建造工期屢次延長,最終推遲到四年後的今天。開幕展包括六個專題展覽——「香港:此地彼方」、「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物件 ‧ 空間 ‧ 互動」、「個體 ‧ 源流‧ 表現」、「博物館之夢」和「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合共陳列超過1500件藏品。
在被耽誤的四年間,香港政局和自由空間經歷巨變。在去年港區國安法通過之後,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甚至藝術表達自由還是否存在,紅線在哪裏,充滿疑雲,M+也無法倖免於風波之間。
今年3月,M+博物館在傳媒預覽後,遭建制派和相關媒體追擊其收藏的希克藏品部分藏品「違反國安法」。
建制派特別點名其中一項希克藏品——藝術家艾未未的系列作品《透視研究》,作品紀錄艾未未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香港維多利亞港、巴黎艾菲爾鐵塔和美國白宮前舉起中指。希克藏品是前瑞士前駐華大使、收藏家Uli Sigg於2012年以半捐半賣形式交予M+的,包括1500件藝術品,是M+的明星館藏。

今年9月,《明報》報導,M+推出官方網站,但網站上館藏名單未顯示多個具爭議館藏的圖像,僅有文字說明,其中艾未未《透視研究:天安門》、《中國地圖》兩作品無顯示圖像,而艾未未正面全裸攝影作品《自拍,東三街公寓》更沒任何紀錄。
如今開幕展上,M+展出艾未未的兩幅作品,但沒有選用《透視研究》系列。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現在看不到、不等於(作品)犯法」,他又指出,M+媲美紐約的 MoMA、倫敦的 Tate Modern,終於讓香港從「文化沙漠」,成為一個國際文化中心。
西九文化區M+宣布,開幕首日,截止下午5時有超過1.1萬人次入場參觀。而在明年,在通過之時因未有任何諮詢、偷步委任建築師嚴迅奇作設計顧問而充滿爭議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將在西九文化區落成。













期待
免費的話,會去睇。
每次看到「文化沙漠」的指控我都覺得莫名其妙。香港的劇團,樂團的水準有著世界級的水準,從來只是苦於資源和場地安排。不過屍位素餐的官員只懂好大喜功,只苦了那群在資源緊拙卻真心為香港文藝發展貢獻的演藝從業員。苦啊!
但藝術不再能容納政治性的表達,它便終究是被閹割而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