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入江昭:讀《中國人與美國人》——美中關係一段被忽視的「共有的歷史」 共有的歷史不存在互斥性或排他性,那種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永不改變的文化傳統,不論經歷多少跨文化聯繫依舊保持其完整性的論調,有時反而扼殺了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
評論|中美科技知識之爭:中國的「模仿創新」,合理不合理? 「學習」西方知識是中國科技突飛猛進的最重要原因。以寬泛的標準,中國對西方科技的「學習」,可以粗略大致分為七種:有的是合法的,有的是非法的,有的游走在合法與不合法之間。
「不可承受之重」:在盧旺達大屠殺陰影下長大的年輕人 今天的盧旺達,以14至26歲的青年居多,佔了全國人口的四成。24年前的那場大屠殺,徹底改變了這些年輕人的命運。怎樣正視歷史?怎樣區分偏見?怎樣批評地看待長輩?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經歷過這些課程。不同的是,在盧旺達,殺戮的「絕望」,如影隨形。
春日、鴉雀、血汗淚(三)小經紀、大明星:「防彈熱」改寫偶像工廠定義 成功攻入歐美市場的韓國團體「防彈少年團」,背後操盤手竟然不是傳統韓國大型娛樂經紀公司、幾位男孩也非出自經典的「偶像工廠」,而是由小型經紀公司寫下的逆勢傳奇。
當監控式的凝視無所不在,人如何重獲隱形的自由? 「若要隱形,人必須小於一像素。」 - Hito Steyerl,《How Not to Be Seen: A Fucking Didactic Educational .MOV File》 「每個攝影影像都是一個符號,而它首先所象徵的,是某人為傳達信息所注入的投資。」 - Allan Sek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