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我扣籃和夢想的權利」:一支「難民二代」籃球隊的故事 他們在此出生成長,卻從來被當作是「外來者」。這個「他者」的烙印,甚至一度剝奪了他們帶著自己的球隊參賽的權利。可是,打球這麼有趣,小小的一個球場,允許有這麼多的夢想⋯⋯對這些不滿18歲的「難民二代」,灌籃,就像做夢那樣珍貴。
讀者來函:建構文化創傷——從南京大屠殺與「文革」說起 中國官方在紀念南京大屠殺時多忽略作為個體的受害者或者讓受害者為宏大的中華民族崛起的敘事背書,使得南京大屠殺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宣揚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工具。
評論|杳三:內憂外患之際,戴高樂將軍會給今日歐洲帶來哪些啟示? 雖然現時距離戴高樂逝世已將近50年,但年代久遠卻不代表其政治思想已經過時,特別是在歐洲一體化及美國在歐洲事務的角色上,戴高樂特立獨行的外交政策,在歐盟現時內憂外患之際,仍甚具啟示。
性愛玩偶的進化:歡迎來到「性機器人」時代 性愛玩偶早已是成熟市場,聊天機器人也一直是人工智能應用中快速進步的領域,將兩者相加,形成性機器人,只是時間問題。性愉悅及其帶來的消費慾望驅動創意。在線視頻便源自色情網站,而科幻片中屢見不鮮、能與人類戀愛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也許便會源自這家專業製造性愛玩偶的工廠。
法國「黃馬甲」運動:革命重臨,還是「鏽帶」危機? 此次事件發生後,許多中文媒體迅速將其同今年春夏的學生示威、2016年的「黑夜站立」運動、2005年的巴黎郊區暴亂,以及近年來重創歐洲的移民危機聯繫起來,或者同1968年的「五月風暴」學生運動相提並論,但這一事件具有更豐富的歷史和現實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