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香港
以獨立在地報導,從宏觀議題到具體生活,記述香港本土社會變遷。
「七一」香港多個市集取消,同志市集被當局指未領娛樂牌照|Whatsnew
終審法院曾裁定,如籌辦人無權控制公眾入場,無須領取牌照。
紅色延安遊記:革命歷史的三種記憶政治
從教堂式革命紀念館、迪士尼式革命紅街,到記錄某種文革史的知青博物館,在延安可見黨國利用歷史的方式。
47人案首5人求情,戴耀廷主張刑期2年,從犯證人爭減刑40-55% | Whatsnew
法庭指「35+」為《星球大戰》的「白兵」,要找出背後「黑武士」;拒納戴在《國安法》實施後「角色輕微」。
在香港磨練技藝,到異地印一本書——香港出版和書店在英國再萌芽
走向世界,他們的出版不只感通香港人,還有越南移民、英國移工。
專訪《同聲同氣》:50年代生的「壞女人」們,人生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流動寬闊
女同志往往要面對兩重社會枷鎖,一重是女性的,一重是同志的。
新生活舊記憶,反修例運動出獄者、家屬、律師和社工的六個故事
關於這五年,他們提到的關鍵詞有:轉化、拓荒、照顧傷口、記憶、新生活和存在。
評論|
梁朝偉:對明星的放大鏡時代,最能全身而退的人?|四地影評人對談
據說,他有一種黑洞共振的「傷口感」,那對接了華語觀眾不同地域與時空的記憶與脈絡嗎?他背後是怎樣的華語影視工業拼圖?
三代知識人談台灣禁書史:不能印、不能賣的書,被撕掉的書,永遠消聲匿跡的書
「如果知道了那樣的歷史,你還想要再來一遍嗎?」
評論|
專訪李立峯:港人對媒體整體信任度提高,不過,「信任」未必是一件好事
「做記者,本身就不是太現實(笑)。」
美國指香港成對俄中轉站,將多間香港公司列入制裁名單|Whatsnew
制裁名單上出現更多香港公司的名字,或與香港在中俄貿易中的角色有關。
你而家喺邊?初到老牌民主國家投票,香港人在迷惘中的體驗
英國的選舉氣氛未如想像中熱烈,與他們經歷過香港熾熱的、甚至有點「爆笑」的選舉文化產生強烈對比。
為何香港始終推不動「垃圾徵費」計劃?|端聞 Podcast
這種民生政策需要全港市民的參與,但港府目前卻很難把全港市民動員起來
1
...
19
20
21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