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周保松:自由誠可貴 ──我的微博炸號紀事 從「周保松」到「保松周」再到「松保周」,我在微博「死去活來」整整八年,經歷各種言論審查也歷經各種自由抗爭,見證中國最大的網路言論平台的變遷。第二次被炸號後,我決定坐下來寫這篇文章,談談我的經歷。
評論|一個公園的愛恨情仇——「光復屯門」的理想和失當 要徹底理解「光復屯門」,須先解答一個問題:它與6月至7月1日的連場反送中示威有何關係?同樣須問的是,如果這場行動是手段,那麼其希望達致怎樣的目的?這一手段又是否與目的背道而馳?
評論|許寶強:漫長六月後——守住戰果,開拓想像,勇毅爬山,柔韌如水 用「免於恐懼的自由」作為量度成效的準則,展開多元而不落俗套的抗爭劇目,告別「全勝」vs「全敗」等二元對立的選項,脫離「不可能的任務」的重擔,走出絕望、告別徬徨。
讀者來函:從加拿大飛香港,我的反送中遊行日誌 有人把一隻淋雨的Buzz Lightyear公仔移到了屋簷下,他背靠的紙板上寫着「WE ARE STANDING IN THE FLAMES REACHING FOR THE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