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曾國平:中美紛爭下最大輸家是香港

香港一直靠中間人的角色得以繁榮,如今卻因這角色卻成了兩面不是人的負累。

曾國平:中美紛爭下最大輸家是香港
積極參與每次佔領示威行動的,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不願再聽天由命,在絕望中向權力作出激烈的抗議。

由6月9日的大遊行,到6月12日的佔領行動,到6月16日人數更多的大遊行,加上數之不盡的其他示威集會,香港反修訂《逃犯條例》的堅持和熱情,似乎比2003年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的香港經濟表現沒有當年那般風聲鶴唳,社會上依然有此強烈的反對聲音,為甚麼?那不是對香港政府高官不滿那樣簡單,畢竟大家都知道就算換了別人,事情發展只有程度之別,本質上是不會有太大差異的。

不滿,也許源自更深層的擔憂,擔憂香港的制度向中國內地愈走愈近、跟自由民主的距離愈來愈遠,香港在國際獨特的地位不保,優勢逐漸消失。在政治陰霾的籠罩下,我們也聽到獨立關稅區、《香港關係法》等陌生字眼,有關港元被衝擊的傳聞亦不時出現,鬼影幢幢,充滿不確定性。

由始至終,從政治到經濟,香港都處於被動,面對擾攘經年的中美貿易戰,夾在中間的香港人可以做甚麼?

華為成了貿易戰的「犧牲品」,除了國家安全考慮,其領先世界的5G技術同樣重要。就算特朗普連任機會再高,貿易戰也會以某種形式的協議達成和解,但科技上的爭端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息的。
華為成了貿易戰的「犧牲品」,除了國家安全考慮,其領先世界的5G技術同樣重要。就算特朗普連任機會再高,貿易戰也會以某種形式的協議達成和解,但科技上的爭端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息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