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年屆三十的男同志,我的感情生活大概在同儕間無聊得快要成佛:20歲才確認自己原來是個 Gay,24歲的初戀還是長距離戀愛,然後理所當然地分手了,最近才嘗試開放式的長距離戀愛。我沒有種子也沒有土壤,都是零碎的 trial and error。
但若退後一步想,到底是在嘗試什麼,又在失敗什麼?親密關係可以成功嗎?又怎為之失格?白頭到老就是正確答案嗎?從離開香港到進入學院,我意識到自己對親密關係的理解漸漸改變。我渴望一段「穩定」的關係,但同時發現何謂「穩定」本身並不是一個穩定的概念,就算它有許多「例子」亦無從複製。我慢慢走向它的所謂反面,因各種原因嘗試長距離,再嘗試開放式,但說到底可能都是對「穩定」的依戀,或其變奏。
雙重不確定身分:男同志與學術新手
F 是我的同志朋友,我們年齡相近,同樣在學術界工作。最近與他聊起,怎樣為之理想的親密關係,我以為他會說陪伴、理解之類的話,他卻說:「其實講到最尾都係最緊要有人幫你收屍,處理身後事。」1即使幸運找到伴侶,雙雙老去,香港同志還是得面對社會制度的缺失,就如電影《從今以後》描寫女同志伴侶其中一方突然猝死,伴侶卻無權處理身後事。理解、陪伴當然重要,但如果活到一定年紀,一些制度缺失其實可以現實得血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