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陸Whatsnew

歐盟加徵電動車關稅引中國反制,北京亦憂「惡性競爭」內卷|Whatsnew

不論歐盟是否「仍頗具善意」,中國製電動車儼然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大問題。

2024年1月10日,中國煙台港,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的汽車運輸船起航。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1月10日,中國煙台港,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的汽車運輸船起航。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洛松齊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4-06-19

#貿易#電動車#貿易戰#中國與全球汽車產業#汽車製造#歐盟#中歐關係

歐盟委員會6月12日表示,委員會「暫時認定」(provisionally concluded)中國的電池電動車(BEV)價值鏈受益於不公平的補貼。

歐盟委員會指其將與中國當局進行接觸,並「探討以符合世貿組織規定的方式解決所發現問題的可能途徑」。委員會又「預先公布」了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池電動車徵收的臨時反補貼稅(provisional countervailing duties)水準,並表示如果談判失敗,將從7月4日起以「擔保方式」徵收「臨時反補貼稅」。委員會指最終措施將於最終調查結果出爐後另行確定。

中國方面,商務部在回應歐盟決定時曾表示,「歐方裁決披露中的認定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人為構造並誇大『補貼』項目,濫用『可獲得事實』規則,裁出畸高的補貼幅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

歐盟委員會的調查是根據歐盟《反補貼基本條例》(Regulation (EU) 2016/1037)進行的。這一條例與歐盟的《反外國補貼條例》(FSR)共同構成了歐盟的反外國補貼體系。

歐盟定義的「補貼」所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其既包括贈款、注資、貸款、擔保,也包括債務減免、稅收優惠甚至是提供或購買產品或服務,而判斷非歐盟國家補貼是否對歐盟市場的競爭造成了實際或潛在的負面影響的因素,包括外國補貼的性質及金額、外國補貼的目的及條件、企業狀況及相關市場、企業在歐盟市場內部從事經濟活動的規模,以及外國補貼對歐盟市場的作用等。(延伸閱讀:《中美電動汽車夾攻下,德國擔憂「去工業化」》)

此前,中國央企「中國中車」已因歐盟根據 FSR 啟動的調查退出保加利亞組織的公共採購招標。

2024年3月25日,中國中京,小米電動汽車工廠的員工在生產線上工作。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3月25日,中國中京,小米電動汽車工廠的員工在生產線上工作。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向歐洲議會發表年度演說時提出,歐盟將調查中國電動汽車是否受益於補貼並因此以更便宜的價格出口到歐盟。在啟動文件中,委員會已列出數項可能構成「補貼」的措施,其中包括贈款、低利率貸款、國家支持信貸、退稅、增值稅豁免以及商品和服務折扣價格等。而委員會初步認定這些措施不僅存在,而且「進口中國純電動車對歐盟產業構成明顯可預見和迫在眉睫的損害威脅」。

端傳媒此前的報導已指出,歐盟委員會的措施可能導致中歐之間出現一場真正的貿易戰爭。其強度有機會超過十年前歐洲和中國之間圍繞太陽能電池設備的貿易爭端。

而中國商務部在歐盟該結論發布後,旋即於6月17日宣布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豬肉及副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儘管商務部稱其是收到「中國畜牧業協會代表國內豬肉及豬副產品產業正式提交的反傾銷調查申請」而展開調查,但外界普遍視之為對歐盟加徵關稅的反制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與中國都未即時宣布對有關產業加徵關稅。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6月18日在出訪歐盟時表示,「電動汽車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標誌性產品。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典型的保護主義,不利於歐盟綠色轉型」。他又提出,「雙方要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

無論如何,不論歐盟是否「仍頗具善意」,中國製電動車儼然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大問題。

4月4日,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抵達中國開啟六天的訪華行程。當時,耶倫反覆提到「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與「產能問題」。耶倫指她特別擔心中國持久的宏觀經濟失衡將帶來巨大風險,美國和「美國的盟友和夥伴」都擔心中國「人為壓低價格」的產品會威脅其他國家的企業生存。她又特別指出,中國正在對一些「新產業」的企業增加投資,包括「電動汽車、鋰電池與太陽能。」(延伸閱讀:《耶倫訪華提產能過剩問題,中美貿易戰大概率重啟》)

實際上,電動汽車已成為中國政府著力發展的「新質生產力」之一。自2010年起,中國政府合計共提供了13年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並在汽車上牌、減免購置稅等各方面給予其高度政策傾斜,從而成功培養了國產「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與消費市場。《環球網》4月26日的一篇報導指出,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達1700萬輛,其中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將增至1000萬輛左右,佔汽車產業總體銷量約45%,且最快在2025年就能上升至50%。同時,新能源汽車也是自主品牌銷量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之一。(延伸閱讀:《高位站崗:為中國經濟下行買單的人》)

儘管如此,隨著相應補貼的減少,特別是伴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電動車在中國的發展路徑也開始變化。不同廠商分別祭出「削價競爭」來應對日益激烈的電動車市場「紅海」,價格戰導致利潤率走低,也可能引起更嚴酷競爭。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至11月中國汽車製造業利潤率為5%,與2022年同期相比降低了0.7個百分點,僅4個汽車品牌實現銷售目標。

面對外國保護本國產業而可能接踵而至的貿易戰,與本國的市場不彰,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韓文秀在中共中央直屬的重要理論刊物《求是》上撰文,首次表示要「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內卷式』惡性競爭」。他又表示,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並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延伸閱讀:《是產能過剩還是救命稻草:新能源汽車能夠拯救中國經濟嗎?》)

擔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中央財辦副主任的韓文秀,被外界視為習近平的經濟智囊之一,其提出對「惡性競爭」的擔心,或值得予以關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