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訪華提產能過剩問題,中美貿易戰大概率重啟|Whatsnew

耶倫的訪問除了例行確保中美的競爭不至於演化為衝突外,此次還反覆提到「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與「產能問題」。
2024年4月6日,中國廣州,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廣東省出席記者會。攝:Tingshu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4月初的北京訪客尤其密集:4月1日,法國外交部長塞茹爾內(Stéphane Séjourné)訪問北京,同日印尼當選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抵達;4月8日,越南國會主席王廷惠在國內高層政治變動後到訪;4月9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中國高層會談,同日習近平會見密克羅尼西亞總統西米納(Wesley Simina);4月10日,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和習近平第二次會面⋯⋯

而其中還有一次重要的美國來客到訪:4月4日,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抵達中國開啟六天的訪華行程。

這次訪問安排在習近平和拜登3月底的通話之後,耶倫的訪問除了例行確保中美的競爭不至於演化為衝突外,此次還反覆提到「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與「產能問題」。

在與負責經濟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舉行會談後,雙方「一致同意在中美經濟和金融工作組框架下討論中美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合作等議題。」而在與國務院總理李強見面時,李強則提出希望美國「要以市場眼光和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

4月8日,耶倫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她此行的關鍵之一就是「國內外經濟平衡增長」。耶倫指她特別擔心中國持久的宏觀經濟失衡將帶來巨大風險。她指中國政府對特定工業部門的大規模支持加劇了這種失衡,美國和美國「的盟友和夥伴」都擔心中國「人為壓低價格」的產品會威脅其他國家的企業生存。

值得注意的是,耶倫特別指出,中國正在對一些「新產業」的企業增加投資,包括「電動汽車、鋰電池與太陽能。」

2024年4月8日,中國北京,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與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參觀國子監街。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2024年4月8日,中國北京,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與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參觀國子監街。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這正值中國政府近期屢次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於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此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又多次提及這一概念。(延伸閱讀:《為促經濟,習提出「以舊換新」和「新質生產力」》)

根據曾任重慶市市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黃奇帆的文章,所謂新質生產力包括「新製造」「新服務」和「新業態」。「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的製造裝備和新的信息技術五個領域,「新服務」重點在於鑲嵌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當中,對全球產業鏈具有重大控制性影響的生產性服務業,而「新業態」重點在於全球化與數字化。

彭博社1月7日的報導指,中國正在通過加大投資與電動車、電池與可再生能源來刺激經濟,報導又指中國製造業有45%的產能都用於出口,這將加劇全球貿易衝突。而《華爾街日報》2023年11月的一篇報導則更明確指出,中國的出口正引發包括歐洲、美國、印度、越南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擔憂。

《經濟學人》雜誌在4月6日的封面文章中提出了同樣的擔憂。其指中國政府忽視大規模消費刺激來應對當下的經濟危機,反而希望用「國家力量加速先進製造業的發展,從而創造高生產率的就業機會,使中國實現自給自足。」《經濟學人》又批評這一計劃「從根本上錯誤」,指國內需求疲軟需要刺激消費來增加內需,如若不然便意味著產品必須出口。這不僅使中國可能陷入通縮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其不平衡的增長帶來的產能外溢會破壞國際貿易。

資料顯示,2023年11月,耶倫已公開表示中國對工業的財政支持與出口將構成「全球風險」。在本次出訪前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耶倫又表示「他們(中國)想主導市場,我們(美國)不會讓這種事發生。」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還表示,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Chi Tai)已明確表示鑑於達成貿易協議困難,她不想出訪中國,而耶倫仍是拜登政府內部支持全球貿易與呼籲降低部分對中國關稅的代表性人物。但耶倫訪華重點提及產能,部分程度上代表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導致的問題的忍耐度或已達到臨界點。(延伸閱讀:《降格為執行者的中國總理,和習時代轉為逆風的「中場時刻」》)

2024年4月8日,中國北京,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會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2024年4月8日,中國北京,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會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事實上,考慮到美國大選即將進入白熱化階段,美中貿易必然成為拜登與前總統特朗普在大選中將會激辯的重要問題。而相較於傳統的鋼鐵業等行業,目前正產生爭議的新能源等行業更具國家安全色彩,拜登政府幾乎沒有在貿易上妥協的空間。在雙方都沒有妥協的可能的情況下,外界已紛紛猜測中美貿易戰將以何種方式重燃戰火。

更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執委會副主席瑪格瑞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4月9日宣佈將對中國製風力發電機進行調查。維斯塔格又指歐盟不會容許此前光伏產業發生的、中國以「不公平的競爭優勢」搶佔市場並擊垮歐盟企業的歷史,在電動車、風力發電機等產業重演。

此前,中國央企「中國中車」因歐盟根據《外國補貼條例》(FSR)進行深入調查後退出保加利亞組織的公共採購招標。而歐盟仍在對中國製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指控其受惠於「非法補貼」。就產能過剩問題,中國所遭遇的挑戰遠遠不止美國一國而已。(延伸閱讀:《中國央企競標首遇歐盟反補貼條例,衝擊效應仍可能持續擴大》)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想获得更大市场,又不愿意遵守规则,哪有这种玩法呢?

  2. 贸易自由只是种理念。实际来说,内部要有新产业接班房地产,外要和美国争未来产业主导(特别芯片受限情况下),两重因素之下,只能给耶伦做做样子了。

  3. “产能过剩”是一个很无趣的提法,首先违背贸易自由原则,其次这本来就是消费者得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