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7 月 7 日凌晨一時,海地總統摩依士(Jovenel Moïse)在宅邸裡,遭一群闖入的兇嫌槍殺身亡,消息傳出後舉世譁然。
事件發生後,海地警方展開了追捕行動;根據海地警方的最新數據,這起事件的嫌犯由 28 人組成,其中兩位是歸化為美國籍的海地人,其餘則皆為哥倫比亞人,而其中三名嫌犯,已在追捕過程中遭警方擊斃。
根據一部由目擊者錄下的影片,嫌犯曾在現場稱自己為「美國緝毒局人員」;由於美國近代曾多次介入海地政局,因此這則影片,也引起部分人對外國勢力介入的疑慮,不過美國緝毒局已否認與這起案件有任何關聯,而海地政府希望美國派出軍隊協助維安的請求,也已遭到美國總統拜登的正式拒絕。
摩依士的妻子瑪蒂娜(Martine Marie Étienne Moïse)同樣在事件中受傷,後來轉往美國佛羅里達州接受救治,並在 7 月 11 日於推特上發表刺殺後的首次錄音談話。瑪蒂娜在錄音中指控,這是一起政治謀殺事件,「所有人都知道誰在和總統作對,這些人雇用傭兵來殺害總統和他的家人;他一直都在為道路、供水和電力系統奮戰,也在為年底的公投、選舉和國家轉型做努力。」
隨著時間演進,案情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首先,其中一位兇嫌卡巴多爾(Duberney Capador)位於哥倫比亞的家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身為退役軍人的卡巴多爾,曾在今年四月份,接到一通來自 CTU 保安公司的電話,對方當時邀請他組織一個「團隊」,前往海地「保護重要人物」。
卡巴多爾後來於五月份接受邀約,並召集自己在軍中認識的朋友加入任務;根據曾和卡巴多爾接觸過、但後來並未前往海地的當事人的說法,卡巴多爾開出的酬勞為一個月 2,700 美元,但卡巴多爾向每個人說明的任務內容各不相同,從打擊走私販毒,到「為重要人士提供保護」都有。
最後,卡巴多爾的第一批「團隊」於六月初飛抵海地,並在 7 月 7 日捲入了摩依士的刺殺事件中,而卡巴多爾本人,則已在警方追捕過程中喪生,讓整起事件少了一位關鍵證人。
與此同時,海地民間亦出現一波波質疑聲浪:這個團隊明明由精銳的退役軍人組成,為何看起來似乎在犯案前,完全沒有擬定逃亡計畫?此外,總統宅邸的維安森嚴,而兇嫌在行刺過程中,也沒有和宅邸裡的維安人員發生流血衝突,案情極不合理。
而哥倫比亞政府配合調查的結果,也呼應了這些疑點——哥倫比亞政府發現,負責摩依士維安工作的海拉德(Dinitri Hérard),竟然曾在過去數月間多次前往哥倫比亞,因而懷疑他與整起事件存在關聯,甚至可能就是摩依士身邊的「內鬼」。
然而案情很快又有了變化。到了 7 月 11 日,海地警方宣布,他們逮補了刺殺總統的幕後主嫌:一位名叫薩農(Christian Emmanuel Sanon)、居住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海地裔醫生。海地警方並指,薩農正在計劃成為下一任總統,於今年六月,才剛搭乘私人飛機回到海地,也曾聯絡 CTU 保安公司雇用殺手。
不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薩農的親友、以及一些海地裔美國人皆認為,薩農從未表現出想成為海地總統的企圖心。然而報導亦指,一位不久前曾和薩農談話的大學教授,曾稱薩農「提過自己是上帝派來取代摩依士的人選」。
此外,薩農亦曾在 2011 年,於自己的 YouTube 頻道上發布一部個人談話影片,批評外國對海地資源的剝削,並抨擊「海地的領導人在哪裡?我們找不到!因為他們貪污」,並指「如果我掌權,你就得告訴我,你拿了我的鈾礦去幹什麼。」雖然實際上海地從未證實有鈾礦蘊藏,但這部影片,也被外界視為他展露政治野心的證據。
震後重建緩慢,總統爭議不斷
針對海地警方近來的調查與說法,現年 39 歲的海地人卡賽烏( Nixon Casseus)在接受端傳媒採訪時坦言自己「並不相信」;卡賽烏亦指出,海地民眾很難猜測幕後真正的指使者是誰,因為「摩依士樹敵太多,而且他的政敵顯然都花過不少錢想除掉他。」
受過農業技術訓練的卡賽烏,目前居住在多明尼加共和國邊界旁的小鎮 Anse-à-Pitres,平時除了在植栽業擔任主管,幾年前也興建了一座學校,幫助當地的貧窮學童就學。
卡賽烏告訴記者,多明尼加共和國為了預防海地陷入動亂、海地人湧入,目前已關閉了邊界;雖然他所處的小鎮並沒有受到刺殺事件太大影響,但政府剛發布戒嚴令時,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的氣氛確實非常緊張。
卡賽烏指出,摩依士擔任總統期間,海地問題叢生,不只治安敗壞,經濟也未見起色,多數人對他的施政都不是很滿意。據統計,海地自從 2015 年以來,經濟成長率便一直在 1-2% 的低檔徘徊,明顯不如上一任總統執政期間,甚至從 2019 年起便陷入負成長。然而卡賽烏話鋒一轉,又指「雖然多數民眾確實都希望他能下台,但也沒有人樂見他被刺殺。」
卡賽烏認為,摩依士被刺殺的原因,很可能跟政治利益脫不了關係,因為他上任後,曾經搶走許多公共工程的標案。「尤其 2018 年,委內瑞拉的石油加勒比計畫(PetroCaribe,)給了海地一大筆錢、讓我們發展經濟,但外界普遍認為總統私吞了這些錢。他的政敵都想知道這筆錢的去向,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才會聯手起來對付他。」
於 2017 底移居海地太子港的台灣人鄭亞欣,看法也和卡賽烏相近。
「整體來說,海地人就是不相信司法調查,也不太相信政治人物。摩依士宣稱要打擊貪污,所以可能擋到不少人的財路,和政商名流關係不太好;但面對底層人民,他也開了很多空頭支票,所以不論是上層菁英、或基層社會,他兩邊都不討好——也是因為這樣,這次刺殺並沒有造成太大規模的抗議事件,因為大部分人對他沒有這麼支持。」
事件發生一週過後,太子港的氣氛已經緩和不少,商家也從上個週末便恢復營業。「海地人已經習慣和混亂共生了,生活還是要過,我自己也是週一就恢復上班了。」
然而鄭亞欣對記者表示,海地民眾對於刺殺事件依然非常憤怒,因為整起事件似乎有來自外部的干預。「海地人是團結的,即便不支持這個總統,但這畢竟是自家的事情,不需要外人來干預,所以大家都很希望案情能水落石出。但以目前的資訊來看,疑點實在太多。」
雖然截至目前為止,美國的拜登政府表面上並沒有打算介入海地局勢,但海地民眾的疑慮並非沒有道理——因為自從海地於 1804 年獨立以來,美國就一直是海地政局背後最重要的影響者。
由於海地是歷史上第一個脫離殖民、獨立建國的黑人政權,而美國也擔心自己境內的黑人群起效尤,因此一直對於海地有所忌諱,直至 1862 年才終於承認海地。
1915 年,立場相對親美的海地軍人薩姆(Vilbrun Guillaume Sam)在混亂局勢中取得海地政權,卻在掌權不到半年之後,便因為處決前任總統而引發眾怒,即使逃入法國大使館,最後仍遭群眾殺害,導致美國決定出兵,開啟了美國佔領海地將近二十年的時期;1994 年,美國也曾發動「維護民主行動」(Operation Uphold Democracy),推翻於 1991 年透過政變上台的軍政府。
巧合的是,就在暗殺發生的前一天,美國媒體《The Nation》也才剛刊登一篇報導,描述海地貪腐的政治環境,以及幾乎可以用「無政府狀態」形容、幫派割據的社會現況;而當地經常倡議揭弊、批判總統的記者 Antoinette Duclaire,也剛在前一個星期當街遭人擊斃。
然而摩依士的記錄確實也稱不上光彩:他上任之後幫派活動變本加厲,自己又治理無方,甚至曾派遣幾位裝備不足的警官進入「匪窟」,結果反而害警官進了虎口、當場遭到殺害。
時序進入 2020 年、疫情在世界各地爆發之後,海地不但沒有醫療量能可以應對,疫苗接種工作也仍未展開,甚至還曾在今年四月,以「疫苗具有副作用」為由,拒絕一批由世衛 COVAX 平台分配的牛津-阿斯利康(AstraZeneca)疫苗。
根據官方數據,海地約 1100 萬人口裡,截至 7 月 13 日錄得 19,220 個 COVID-19 確診案例,死亡案例 471 人;不過外界一般認為,由於海地人口結構較為年輕,因此受疫情衝擊程度相對較輕。
至於摩依士近期最大的爭議,則與他的任期有關:摩依士雖然在 2015 年的總統大選中拿下最高票,但因為得票未過半,因此依法必須進行第二輪投票,然而第二輪投票後來卻因故遭推遲、直到 2016 年才舉行,而摩依士則是在 2017 年初,才終於正式就任。
他的政敵和幾位法界人士皆主張,摩依士的任期應該依照憲法規定,以原本的時程計算,因此應該在 2021 年卸任,但摩依士卻以行政命令延續了任期,而以美國為首的幾個大國,則以「維持穩定」為由,對荒腔走板的摩依士採取默認態度;由美國主導、經常介入海地政局的「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也同樣支持摩依士。
這些和摩依士相關的爭議,背景則是 2010 年地震之後,重建工作漫路迢迢、基礎設施至今依然凋敝的海地社會。曾以台灣「農技團」團員身份,在海地駐點兩年半的楊豐旭,就是在 2010 年地震後幾個月抵達海地的。
楊豐旭在接受端傳媒採訪時指出,海地的治安確實不好,當年他剛抵達,便遇上總統改選爭議,導致民眾上街抗議,社會相當動盪,甚至連中國派駐海地的代表,曾被綁架過;聯合國的維和部隊後來於 2017 年撤出,可能也是導致當地治安進一步惡化的原因之一。
「台灣大使館當時還會告訴我們緊急避難的 SOP(標準作業程序)、給我們集合地點的 GPS 座標,萬一發生緊急事件,就可以前往集合地點,大使館會從鄰國多明尼加派直升機過來接。」
但即便如此,楊豐旭坦言在聽到摩依士遭刺殺的消息時,心裡還是非常震驚。「其實海地官方的防衛能力不算太差,當年我們進出總統府,也都有一定程度的維安管制;這次刺殺能發生,應該是經過縝密的計畫。」
楊豐旭回憶,東亞面孔在當年的海地並不多見,當地人一般都把台灣人叫做「Blanc」,源自法語「白色」之意,將台灣人和西方白人歸為同一類。「當時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很少,而台灣人則因為農技團長期耕耘的關係,在當地人心目中形象不錯。」
然而海地從大地震至今已逾十年,為何至今依然無法完成重建,社會發展也略顯停滯呢?
楊豐旭認為,其實早在地震之前,海地的政治環境就已非常混亂,而聯合國和其他外國 NGO 在地震後的介入與援助,使用的方式也未必正確。「他們把錢投了進來,但基本上就是消耗預算,可能買了車、買了醫療用品,就直接送當地人,計畫結束後就離開了,但無法留下具有延續性的東西。」
海地周遭各國:台灣的「鐵桿盟友」區
雖然刺殺案情仍未釐清,但摩依士遭刺殺後,國際各方都在關注海地將會由誰接手掌權;而這種繼任者懸缺的狀況,對於政局本就不穩的海地來說,也無疑是雪上加霜。
依據海地憲法,總統過世後職位應由最高法院院長代理,然而海地的最高法院院長近期才剛因為 COVID-19 肺炎病逝;如果由摩依士過世前幾天才任命的代理總理約瑟夫(Claude Joseph)接任,他則必須獲得海地國會批准,然而由於政局動盪、選舉延遲,海地至今仍未選出新一批國會議員。
從最新的形勢來看,海地上議院的議長蘭巴特(Joseph Lambert),很有可能會在這場角力之中脫穎而出——僅存的幾位議員、以及海地的幾個政黨,都公開表明將支持蘭巴特成為臨時總統,但他是否真能掌權、以及上任之後會對海地帶來哪些影響,目前仍未明朗。
由於海地是台灣為數不多的邦交國之一,而遭殺害的總統摩依士,也才剛於 2018 年訪台,曾不只一次替台灣在國際上發聲,因此台灣政府對於刺殺事件也格外關注。
若再細看台灣的外交版圖,海地周遭的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區,其實也就是台灣邦交國分佈最密集的區域:截至 2021 年,台灣僅存的 15 個邦交國裡,就有 8 個位於這個陸地面積加起來約 75 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總陸地面積 0.5%,相當於中國青海省)、人口約 9 千萬(約佔世界總人口數 1.15%)的地區。
換言之,海地周遭的地區,可以說就是台灣當下的「鐵桿盟友區」。
這種現象,其實也並不令人意外。從地緣位置來看,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就緊挨著美國南緣,隔著墨西哥灣與美國「深南州」(Deep South)相望,長期以來在經濟、防衛、移民議題上與美國緊密關聯,甚至偶爾被戲稱為「美國後花園」;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國家而言,「對美關係」無疑是最重要的外交議程之一。
如果再看看排行第二的「台灣鐵桿盟友區」——太平洋地區(台灣目前有 4 個友邦分佈於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同樣的區位:太平洋作為美國西方的屏障,早在冷戰時期就有「島鏈」圍堵蘇聯,即使在冷戰結束之後,也依然在該地區保有眾多軍事基地和屬地;和台灣保持邦交的帛琉和馬紹爾群島,就都是前美國屬地,同時也是幾條島鏈上的重要據點。
然而這些「鐵桿區」,也絕非堅不可摧。自從蔡英文於 2016 年上任以來,台灣便先後在中美洲/加勒比地區,丟失了巴拿馬、多明尼加、薩爾瓦多等邦交國;2019 年期間,更是在短短四天內,連續和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斷交,儼然是北京對美國於 2018 年確立的「印太戰略」的反擊,而肺炎疫情,也進一步讓太平洋島國成了北京和西方在「防疫外交」上的新戰場。
事實上,「邦交」確實也是北京和台方進行隱性表態的其中一種方式:透過第三國的邦交動態,來達到和台灣政府「間接溝通」、釋放訊息的目的。馬英九執政期間,北京便曾採取某程度的「外交休兵」政策,台灣邦交國裡,只有甘比亞於 2013 年與台斷交,然而北京一直要到 2016 年 3 月,台灣總統大選落幕、蔡英文當選之後,才正式和甘比亞建交,除了算是給足馬英九面子,也被外界視為在「對蔡英文下馬威」。
循此,此次海地總統遭刺殺的消息傳出之後,台灣民間也開始出現陰謀論,部分人士甚至擔憂,台灣與海地的邦交將可能生變。
不過熟悉海地台僑社群的鄭亞欣,對此倒是相對樂觀。「海地是黑奴獨立建國的先驅,也幫助過其他拉美國家獨立,他們對於這段歷史,至今依然非常驕傲,而且海地人對外是團結的,所以如果單從歷史論述、立國精神來看,海地應該不會這麼輕易就跟北京建交。」
此外,美方對台-海邦交亦作出了表態:美國眾議員裴利(Scott Perry)及帝芬尼(Tom Tiffany)已於 7 月 14 日聯名致函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籲請關注海地政局發展,並向海地及拉美、加勒比海國家強調,抵抗中國壓力、與台灣維持邦交的重要性。
對此,台灣外交部則感謝美國國會採取友台作為,展現對台灣鞏固邦誼的高度重視,並指台灣將「持續與美國國會友人及行政部門保持密切聯繫,深化台美友好合作」。
北京方面則對海地局勢並未做出太多評論,著重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至於海地局勢,中方外交部只提及「希望海地盡快恢復社會穩定」。
刺殺犯為何闖入台灣大使館?
不過雖然攸關邦交,但真要說起來,這起刺殺事件起初並未在台灣民間引起太多關注——直到另一個令人錯愕的消息從海地傳回,這個狀態才有了變化。
7 月 9 日,亦即摩依士遭刺殺的將近兩天之後,台灣外交部突然發佈消息指,台灣駐海地大使館於海地時間 8 日清晨,遭全副武裝的可疑人士闖入,而當地媒體則披露,這群闖入台灣大使館的可疑人士,即為 7 月 7 日刺殺摩依士的兇嫌,但外界並不清楚兇嫌為何會選擇進入台灣大使館躲避。
根據加拿大重要媒體《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導,這 11 名嫌犯闖入台灣大使館範圍的時間點,為 7 月 7 日晚間 9 時 45 分左右。當時在場的只有一名值班警衛,而警衛發現闖入者後自知無力抵抗,便躲入一輛休旅車內,而嫌犯則因為車窗貼有反光貼紙,而沒有看見車內的警衛;由於總統刺殺事件發生後,台灣駐海地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已改為居家上班,因此兇嫌闖入時,台灣人員並不在館內。
《環球郵報》並指,該名警衛當時在車內以手機聯絡上司,並同步對警方通報嫌犯的動態,而嫌犯則於半夜時分闖入大使館的建築物裡。警方到場後,於凌晨 1 時左右對大使館投擲催淚瓦斯,但並未能夠逼出嫌犯,於是雙方持續僵持至天亮。
依照國際慣例,駐地警察機關在進入外國使館時,必須事先取得使館所屬國的同意,因此海地警方在隔天徵求台灣大使館同意後,於下午 3 時 25 分進入大使館,最後順利逮捕 11 名嫌犯。
然而這起事件確實啟人疑竇:為何刺殺總統的嫌犯,會跑到台灣大使館躲避呢?
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和地緣因素有關。自從「國家宮」(Palais National)於 2011 年的地震中震毀之後,海地總統便一直沒有官方官邸可用,因而必須自尋住處、或繼續住在自宅裡;而摩依士的私人宅邸,就位在海地首都附近的上流社區——沛雄城(Pétion-Ville)。
位於首都東南方約七公里的沛雄城,不只是海地富豪政要偏愛的社區,同時也是多國大使館的聚集地,而台灣駐海地大使館、以及中國駐海地貿易發展辦事處亦並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若想從主要幹道前往中國辦事處,所有車輛都必須經過台灣大使館。
端傳媒對照 Google 地圖空照圖、以及海地記者的報導影片,除了找到摩依士宅邸的確切位置之外,也發現該宅邸位在山坡地上,兇嫌犯案後若要返回首都,順著山勢和幹道下山,第一個會遇到的外國使館確實就是台灣大使館。當然,當地或許有其他未顯示在地圖上、罕有人知的捷徑,不過按照現有資料來看,總統宅邸與大使館之間最直接的行車路線,距離僅約 2.4 公里。
換言之,刺殺摩依士的兇嫌,確實不能排除是在逃逸的過程中,恰好路過台灣大使館,而臨時起意進入躲藏;台灣駐海地前大使楊承達、以及接受端傳媒採訪的海地台僑鄭亞欣,亦皆抱持類似看法。
外交上的兩難:海地動盪反映出的台灣處境
近期,台灣在外交上確實屢有斬獲:於2020年和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立陶宛則頻頻對台釋出善意、預計在2021年來台設立代表處;這兩個國家,都稱得上是運作相對穩健的民主政體,因而也和台灣自身的「民主堡壘定位」十分契合。
不過事實上,由於特殊的國際處境、以及在地緣政治板塊中的位置,台灣從冷戰時期以來結交到的邦交國或盟友,便經常是和美國關係比較好的政權、或是幾乎受美國控制的小型國家,然而這些國家在人權紀錄上未必光彩。
比方說,在利比亞執政近半世紀的「獨裁強人」格達費,於執政晚期的 2006 年,曾經轉向與美國交好,而台灣也是在這個時間點,開始和利比亞重建關係;陳水扁出訪中南美洲時,甚至曾臨時降落利比亞,和格達費進行密會。
至於和美國關係匪淺,並且由王室家族長期執政的沙烏地阿拉伯,則是因為宗教因素、對共產陣營有所排拒,所以直到 1990 年才與台灣斷交;而同樣在 1990 年代才和台灣斷交的南非,斷交前也是由極具爭議性、主張「種族隔離」(apartheid)的白人政府掌權。
這些邦交國或「盟友」,和逐漸在 1990 年代民主化的台灣相比,確實顯得有些「不合時宜」,而這種在民主論述上和台灣格格不入的現象,直到近期也都仍存在。
今年六月底,台灣在非洲的最後一個邦交國史瓦帝尼(eSwatini),也出現了反政府/反王室示威活動,至今已造成數十人喪生,危機仍未解除;由於史瓦帝尼為非洲最後一個由世襲王室掌權的君主專制國家,示威活動蔓延開來後,甚至傳出史瓦帝尼國王流亡出逃的消息。
然而事發之後,台灣外交部卻一直到 7 月 4 日,才終於與其他國家駐史國使館及代表團發表共同聲明,譴責暴力、鼓勵雙方對話。在台唸書的史國留學生眼見於此,甚至投書媒體批評:「台灣不是民主國家嗎?為什麼不表達清楚的立場?你們明明就是支持民主的國家,為什麼對於史國就不是同一套標準?」
回看海地當前的混亂局勢,摩依士其實也有類似的現象——他的統治存在不小爭議,統治正當性也未必穩固,一旦局勢出現不穩、或元首遭到暗殺,便可能讓台灣擔憂邦交不保、草木皆兵。
這些動態,當然彰顯了國際關係的現實與弔詭,但也再次描摹出台灣特殊而脆弱的國際處境。
淺白易懂
拐弯抹角的,你要想说这是大陆搞得就直接点,搞个阴谋论还畏畏缩缩的,是自觉逻辑不通,不自信?
用心寫的好文章。
樓上是不是把索馬利蘭跟索馬利亞搞混了 😅
索马里兰是运作相对稳健的民主政体……作者真的了解过吗……
哈哈哈,为什么进入呆湾代表处?因为呆湾那边有宇宙第一大党,地球人都围着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