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大陸劇迷看TVB:如同香港命運縮影,港劇在中國完成歷史使命了?

TVB在內地雖然一向粉絲眾多,但當如今人們再不能或不願親身來到香港,又或來到卻已不見昔日香港,他們還想看怎樣的港劇?

《嘆息橋》劇照。

《嘆息橋》劇照。圖: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李照興

刊登於 2021-02-11

#嘆息橋#電視劇產業#TVB#港劇#文化输出

宣萱主演的《陀槍師姐2021》剛剛播出後,頗令國內的TVB劇迷失望,連隨又帶出那TVB劇已死的爭議。喜愛過度閱讀者當然還以宣萱年近50去演後生師姐的不恰當,去象徵TVB或港劇的消亡。連一度的電視台皇牌劇目都淪陷,TVB和港劇還剩下什麼?曾志偉王祖藍臨危授命能起死回生嗎?後起港劇代表Viu TV的評價也時常徘徊於極端的落差之間,有內地劇迷誇讚它為電視台劇集類型與手法的創新,但在評論區看到更多是用「怪怪的」來形容對那些非傳統敘事以至鏡頭運用的不適應。

在中國內地「瘋靡」了近40年的港劇(上世紀80年代才陸續以各種形式引入內地),算是完成了自身的歷史使命?還是在繼續試探及開拓電視製作的可能性?與港產片面向中國市場的新發展與轉型難題一樣,港劇的命運仍然帶着濃濃的香港縮影味道。

李照興:香港文化評論人、作家,現長駐中國大陸從事雜誌出版,經常往返上海、北京、廣州及香港,關注中國城市觀察及中港文化關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畢業,專注文化研究。曾任電台節目主持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客席講師。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空間、網路、文化現象及性意識等各種流行文化觀察,著有《香港後摩登》、《潮爆中國》、《燃後中國》等;主編《香港101:愛恨香港的101個理 由》、《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等書。

意外闖進「港絲」圈

忠誠的粉絲一代接一代,似乎都在尋找一種華語電視劇集世界的例外性。放回80年代的脈絡,港劇代表的是沉悶樣板粗糙國產劇以外的生猛刺激,連帶造型也領導潮流。

一月初,當TVB《萬千星輝頒獎禮》宣報年度獎項並揭曉視后視帝時,總算有新一代的香港電視演員打上國內的網絡熱搜了。在百度一個以搜索度及微博互動等數據統計的熱度榜中,王浩信在得到視帝之後,忽然打進了第五位。儘管熱度或是同時始於離婚的新聞話題,但箇中說明的現實是:香港新一代藝人在國內能走紅有人氣的基本不多。知名如陳偉霆或王嘉爾,都不是在香港走紅,也代表不了在演戲界的位置。而代表港劇的香港演員,因長時期同樣處於港劇的低潮,在人氣上更是和其他國內流量明星不能相提並論。仍然認識或談論香港電視台港星的粉絲固然還在,但規模上,跟往日港劇盛世年代不可同日而語。

忠誠的港劇迷無疑比例上是少了,但仍有固定的圈子。在北京,我就曾意外闖進一個香港影視歌粉絲圈子。大抵都是80後年齡層,熱心的香港流行文化迷(我稱為「港絲」)拉著你談TVB和cantopop,我用「港普」他講「京粵」,還專門搞網上電台節目叫「茶餐聽」,李香琴過世的消息也是首先從那邊得知,還夠內行的播出《三千年前》來悼念。港樂迷以前在北京去唱K都捉著要點唱My Little Airport的歌(直至MLA在內地被封殺),對香港最新流行文化年青一代歌手及TVB新劇肯定比我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