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剧迷看TVB:如同香港命运缩影,港剧在中国完成历史使命了?

VB在内地虽然一向粉丝众多,但当如今人们再不能或不愿亲身来到香港,又或来到却已不见昔日香港,他们还想看怎样的港剧?
《叹息桥》剧照。

宣萱主演的《陀枪师姐2021》刚刚播出后,颇令国内的TVB剧迷失望,连随又带出那TVB剧已死的争议。喜爱过度阅读者当然还以宣萱年近50去演后生师姐的不恰当,去象征TVB或港剧的消亡。连一度的电视台皇牌剧目都沦陷,TVB和港剧还剩下什么?曾志伟王祖蓝临危授命能起死回生吗?后起港剧代表Viu TV的评价也时常徘徊于极端的落差之间,有内地剧迷夸赞它为电视台剧集类型与手法的创新,但在评论区看到更多是用“怪怪的”来形容对那些非传统叙事以至镜头运用的不适应。

在中国内地“疯靡”了近40年的港剧(上世纪80年代才陆续以各种形式引入内地),算是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还是在继续试探及开拓电视制作的可能性?与港产片面向中国市场的新发展与转型难题一样,港剧的命运仍然带着浓浓的香港缩影味道。

李照兴:香港文化评论人、作家,现长驻中国大陆从事杂志出版,经常往返上海、北京、广州及香港,关注中国城市观察及中港文化关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专注文化研究。曾任电台节目主持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客席讲师。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空间、网路、文化现象及性意识等各种流行文化观察,著有《香港后摩登》、《潮爆中国》、《燃后中国》等;主编《香港101:爱恨香港的101个理 由》、《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等书。

意外闯进“港丝”圈

忠诚的粉丝一代接一代,似乎都在寻找一种华语电视剧集世界的例外性。放回80年代的脉络,港剧代表的是沉闷样板粗糙国产剧以外的生猛刺激,连带造型也领导潮流。

一月初,当TVB《万千星辉颁奖礼》宣报年度奖项并揭晓视后视帝时,总算有新一代的香港电视演员打上国内的网络热搜了。在百度一个以搜索度及微博互动等数据统计的热度榜中,王浩信在得到视帝之后,忽然打进了第五位。尽管热度或是同时始于离婚的新闻话题,但个中说明的现实是:香港新一代艺人在国内能走红有人气的基本不多。知名如陈伟霆或王嘉尔,都不是在香港走红,也代表不了在演戏界的位置。而代表港剧的香港演员,因长时期同样处于港剧的低潮,在人气上更是和其他国内流量明星不能相提并论。仍然认识或谈论香港电视台港星的粉丝固然还在,但规模上,跟往日港剧盛世年代不可同日而语。

忠诚的港剧迷无疑比例上是少了,但仍有固定的圈子。在北京,我就曾意外闯进一个香港影视歌粉丝圈子。大抵都是80后年龄层,热心的香港流行文化迷(我称为“港丝”)拉著你谈TVB和cantopop,我用“港普”他讲“京粤”,还专门搞网上电台节目叫“茶餐听”,李香琴过世的消息也是首先从那边得知,还够内行的播出《三千年前》来悼念。港乐迷以前在北京去唱K都捉著要点唱My Little Airport的歌(直至MLA在内地被封杀),对香港最新流行文化年青一代歌手及TVB新剧肯定比我熟。

在这个温层带,我差不多有一错觉,以为一切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大约是学生时代的1985年,我爬黄山,同样年青的响导沿途带路就高声唱起《万水千山总是情》,当然是不纯正的广东话版本,但可作为第一次亲身经历港式流行文化在中国内地广传的文化震荡。问他,也不见得因为我是港客才练来娱宾,而是那根本已是一首红遍全中国的歌。忠诚的粉丝一代接一代,似乎都在寻找一种华语电视剧集世界的例外性。放回80年代的脉络,港剧代表的是沉闷样板粗糙国产剧以外的生猛刺激,连带造型也领导潮流。相比起许多今天在制作水平上已大幅提升的国产剧(古装剧投入更是远胜港剧),港剧除了情怀与教人熟悉的套路以外,它这种例外性能否延续并更上层楼,才是它能否代表香港流行文化作强力输出的关键。

《陀枪师姐2021》剧照。
《陀枪师姐2021》剧照。

相比起许多今天在制作水平上已大幅提升的国产剧,港剧除了情怀与教人熟悉的套路以外,它这种例外性能否延续并更上层楼,才是它能否代表香港流行文化作强力输出的关键。

好像是自己人但又不完全是

但不容否认,对大部份观众而言,情怀依然是看港剧的第一个切入点。在中国大陆,“TVB”差不多成了港剧的代名词。可以说,TVB 现在是不再单指一个香港电视台,而已变成了一种风格的总体形容。写作表述上有TVB文体,餐厅装修上有TVB式风格,甚至连做人,他们说,“都不要太TVB”。然后你会发现,TVB原来在好大程度上,在不同年纪的内地朋友身上,已成为一个对香港原初印象的起始切入点。此后,他们要到香港的话,必定想重组心目中的TVB香港记忆,到茶餐厅希望碰上古惑仔,在街头叫声制服阿sir,又或者在旺角五颜六色繁体字霓虹光管下留个纪念。通过TVB,内地观众可能是找到一种不仅是看影视作品,而且同样也是如何看香港的方式:它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是自己人但又不完全是,它说著另一个城市但也可能是自己城市中难以直言的真相。

TVB出品自然也有这种距离的魅幻,那就如看港剧不会和看国产剧搞错一样。从最表面的视觉风格(街头拍摄的城市肌理及外景实物,以至厂景的硬打灯世界光调子,和常被品评的剧中人物所住的家居布置),到剧情的推进、人物语气和剧种的多元化,港剧都和国产剧有极大距离。另一方面,看香港剧集也有别于追日剧韩剧美剧等外来剧。而在这个趋向难得再有全民大热口碑剧集的时代,每种地区剧都收割著一定圈层的死硬忠粉,尤其是现在网络仍满有灰色地带,通过不同的非法或合法渠道,随时找到播放资源。

当然,追的剧和明星已不一样,支持度也比不上现在其他国内流量明星。甚至乎,你会发现,网络及朋友圈中,热切讨论及转发同share的,肯定是TVB 怀旧帖,挂念四大天王同台演出,或是事隔三十年的梁朝伟古天乐欧阳震华蔡少芬对比的经典造型帖,这些帖的流通度也比谈论今年最新的视帝视后王浩信蔡思贝为多。今天年青的港丝,可能还会追近来热播作如《盲侠大律师》、《踩过界》、《反黑路人甲》,可严格意义上的再上一次的TVB热播剧高潮,已是2014年的《使徒行者》,而真正变成内地广泛观众话题的(今天所说的出圈),则更要上溯至更前的《金枝欲孽》,当时这剧名常被挪用到国内职场辧公室政治的语境当中,也开展了宫斗剧对国产古装剧的长远影响。

通过TVB,内地观众可能是找到一种不仅是看影视作品,而且同样也是如何看香港的方式:它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是自己人但又不完全是,它说著另一个城市但也可能是自己城市中难以直言的真相。

TVB作为一种风格而隐含的价值?

那么多不同国家剧集风格,不同视频平台的选择,港丝为何还钟情TVB?这个可留意一下网上讨论的话题,对港剧的热爱大致可归为两类心态: 一种是成长经验一路引领的情感,年纪该是80后及之前一代,在80年代中国尚未有更多影视作品选择的年代,那自然成了集体记忆,部分升华为惯性的情怀投入,是一种历史纵向的发展。

《上海滩》剧照。
《上海滩》剧照。

第二种,也可能就是更年青不一定经过上述集体记忆的。他们会跟你侃侃而谈各种剧种,把TVB剧视为一个系统来分析。亦即,对他们而言,单从作品出发,不需涉及观影历史,TVB剧有它的系谱特性可供研究,它更像是可跟日剧韩剧横向比较的作品。这路港丝甚至已总结出TVB剧的八大类型套路,包括武侠剧(如各改编金庸作品)、宫斗剧(如《金枝欲孽》《宫心计》)、商战剧(如《创世纪》)、专业剧(如《一号皇庭》《妙手仁心》)、伦理剧(如《大时代》)、警匪剧(如《使徒行者》)、家庭剧(如《季节》)、历史戏说剧(特别是民初故事),分门别类,实在有一定的概括性。

各有期待,纵横两个切入点不同,但相似的共通点是,观众在其中享受著一套TVB风格,有时在生活中,变成对TVB风格的耍弄或应用,成为活的语言与价值观。譬如流传甚广的TVB体,常被套到网络用语中,我们自能会心微笑:

“做人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有异性,无人性。”“呐,不要说我没有提醒你。”“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担心你啊?”“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以至那笑得最多的: “你饿不饿?我去煮碗面给你吃”。

比大陆剧集往往把城市虚拟化,把故事设在一个模糊化、名字实质不存在的城市,香港的中上环油尖旺都相对有血有肉,而非摸不著痒处的片面人物与处境。

这些看来老土的台词,固然是滥调,但又的确含有一定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如有评论点出爱港剧的理由是“港剧的节奏,喜欢港剧里那些絮絮叨叨的老爸,喜欢港剧主角开朗的性格⋯⋯港剧,用生活中琐碎的事,告诉我们一些被我们忽略的哲理”。这些特性得放进比较国产剧的脉络中才能更明白港丝喜欢的理由。快的节奏这回事,不仅说动作,也指剧情和地理的飞快跳跃,大刀阔斧不太拖拉(除了婆妈的宫斗戏)。但本质上,港丝的意见是,还是钟情那种对角色的人性化处理,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样板角色,他们乐天知命,就算是社会低层小人物,也拥有尊严和正义感。又或者,在中产形象的角色中,他们表现出专业精神的可贵。尤其后者,TVB剧集类型,戏迷上述分析出的八种门派,当中专业剧是其中最有印象的一门。他们觉得穿著制服的专业人士特别有型有智慧(从医生到律师的假发),引发一种对专业中产生活的响往。

再而就是写实剧的实感处理,相比大陆剧集往往把城市虚拟化(好可能避免被视为影射现实人物或政府系统,譬如去年大热剧集《隐秘的角落》的城市设定就是这样),把故事设在一个模糊化、名字实质不存在的城市,香港的中上环油尖旺都相对有血有肉,而非摸不著痒处的片面人物与处境。

《男排女将》剧照。
《男排女将》剧照。

对比Viu TV:《叹息桥》发挥了什么

除却情怀之外,近年得到不少好口碑的Viu TV出品,则试图用新的创意去拓展一个艰难的剧集市场。它的优势是动用了一大批港丝熟悉的港剧演员,但通过非传统的手法去让观众留有印象。当中最早成为电视剧迷小圈子话题的是《玛嘉烈与大卫》,也有其他较不TVB的剧种如《假设性无罪》、《诡探》、《灵异界限》等。然后在去年的《叹息桥》得到最大回响。显然,这次回响同样有极端争议。基于叙事和运镜方式的突破性,《叹息桥》有时被夸赞为烧脑神剧,从创意出发,在流水作业的电视台系统中,的确极为罕见(从制作角度,编导制作班底也承认,同一处境好多时得要拍好几次以完成多角度叙事的剪接),同时作出了更多的剧集可能尝试。但批评一方碍于“看港剧就等如看TVB剧”的惯性,对Viu TV 的剧集意见是“怪怪地”,意思大概就是抱著看TVB套路剧来看Viu的话,往往得到反类型的疏离感。

但可能正因为《叹息桥》的吸引话题,同时带动了剧迷对Viu TV 的关注,致令之后几部作品如《男排女将》和《暖男爸爸》也得到不少好评,形成一股小小的港剧新旋风。网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争议:Viu TV 会取代TVB成为港剧的新代表吗?但就总体舆论观察而言,国内剧迷主要认同的,还是老派的TVB,他们对港剧的不满或追求,更多是希望回到过去的TVB 水平,而非对更前瞻新锐类型的向往。这和香港市场中,TVB 几已成了过时的代名词,年青观众(如果还追剧的话)更多对Viu TV 感兴趣这现象大有不同。

港剧的未来,正系于这种还有血有肉也更为立体的处境现实剧集,它们能否另创平衡到新意又迎合了电视剧最大范围受众的道路(大制作如古装剧显然在资源投入上已不能跟国产电视剧拼),让港剧的半陌生感变成国内观众更丰富的想像空间,也因著它某程度上的实验性而起到带领电视剧新潮的作用。不要忘记,Netflix领先之处,是它剧种可能性无边无际,各种处境小而具体,然后让人的故事在当中适切地发生。

国内剧迷主要认同的,还是老派的TVB,他们对港剧的不满或追求,更多是希望回到过去的TVB 水平,而非对更前瞻新锐类型的向往。这和香港市场中,TVB 几已成了过时的代名词,年青观众更多对Viu TV 感兴趣这现象大有不同。

《叹息桥》的主创也认为,说到底,他们讲的,还是人性的故事,不期望那特别的叙事会成为一个新潮流。可见得,还是人性。就是,在某一个戏剧化处境中,一个真正立体令人信服的角色,他将会有什么反应和表现。一个主角可能仍有他不见光的一面,一个坏人也许得到同情。这些显然易见的起码故事处理,在国产剧的诸多限制中一直得不到好好发挥。这也是为什么以《隐密的角落》为代表的迷雾剧场会被视为一次国产剧的领先突破。若要比制作资金投入,港剧已有所不足,港剧以后若再无创意或对人性故事的尽情发挥,那就以后都不再需要港剧了。

从更广的传播技术和渠道层面而言,新一轮的港剧潮得以在中国大陆持续,甚至争夺一定市场,当然也有落地国内播放结构改变的使然。在网络视频平台未流行前,只是通过不同地方电视台购买引进,可想而知,重重审批,排期上档,后期配音等,相对复杂。不是说现在不用审批,而是新的落地模式已随网络化发展变得更弹性,铺的层面也更广。

现在,港剧绕过国内电视台,直接和三大视频平台合作,譬如2013年TVB和优酷土豆合作上线,包括新剧及经典旧作重温。最大突破是2014年的《使徒行者》,单日内地网络播放量达到1亿,最终优酷总播放量超过24亿,其时打破港剧网络播放量的记录。及至后来,就直接和腾讯视频等合作,制作、排档及宣传上线。Viu TV的《叹息桥》甚至从投资开拍最初就有优酷的参与,据制作人所言还给到相当大的拍摄自由度(以至欧洲外景),几可视为中国视频平台投资方通过香港团队(且不是惯拍电视作品团队)去拓展电视剧新地带的实验之作。

若要比制作资金投入,港剧已有所不足,港剧以后若再无创意或对人性故事的尽情发挥,那就以后都不再需要港剧了。

港剧命运是香港命运缩影

但这种等同投进大海的竞争,更讲究剧集本身的叫座力,跟过往大众电视年代不同,今天是同时在跟社交媒体、短视频、外国串流平台作品竞争,年青人已早早离开了电视机,改而在手机上更熟悉B站或抖音的零碎观看方式,全民在同一时间煲剧追戏的往事,相信在中国已不可能再发生了(会同一时间观看的节目该会变为某些综艺节目的总决赛之类)。这也就能解释,当回顾港剧流行的历史时,它往日的成功,也是一个特定禁闭时空机缘之事——这令到港剧的命运带著强烈的香港命运缩影。曾几何时,以TVB为代表的港剧所以一度压倒性在大陆的流行,同样是港式文化曾强势输出的时空结构使然,条件是雷同的。

《金枝欲孽》剧照。
《金枝欲孽》剧照。

如果说今天再无港剧爆款,不再哄动,那是因为根本已不是那个全民看同一样东西的日子。那是TVB及港剧引进中国内地的纵横史:

讽刺地,得到正式官方引进中国大陆在电视台播放的港剧,并非TVB剧集,而是当时丽的电视拍制的《大侠霍元甲》(许多年之后,当我和一些60后干部吃饭谈起,他们仍能随口唱出“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歌词),此剧1983年先在广东电视台播放,要记住,当时还不是家家拥有电视机,街头巷尾在每周一次的播放中,围起来看黑白电视播这充满民族激情的动作剧,可以想像也是一帧民间历史盛景。之后要到1984、1985年,真正的TVB剧集才正式疯魔,包括《万水千山总是情》、《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黄日华翁美玲版),先后在大陆热播,引进日期和香港播出时间会有时差。但据其他广东地区70、80后的回忆,他们是比在电视台播放更早之前,就有机会看到不同的TVB剧集,多得其时流行的录影带。广州地区就有专门录制香港电视节目黑市买卖的小商,朋友们记得几岁时(即80年代中后期)父母会每周带一大堆录影带回家,看完又再传给另些朋友。

基于选择有限,未有外剧竞争,网络未普及,直至90年代好长一段日子,港剧均成为集体记忆。戏迷随口说出从《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妙手仁心》、《刑事侦缉档案》、《创世纪》、《大时代》、《义不容情》到《使徒行者》等经典戏码。

如果说今天再无港剧爆款,不再哄动,那是因为根本已不是那个全民看同一样东西的日子。那是TVB及港剧引进中国内地的纵横史。

当中有些意想不到的细节,令香港观众小感意外。譬如香港观众惯性是留意主角,对其他配角绿叶莫不关心,可大陆观众由于有时没有先入为主一定是大明星的迷哥迷姐,首次看戏时一视同仁就看谁角色印象深刻,反而导至一有趣现象是:他们竟说出很多我也叫不出名字的演员!以至这些演员所演角色的可观之处(这又引发另一个现象,是个别TVB绿叶演员后来在大陆拥有不低知名度,形成北上发展的基础)。他们又会说,个别的剧集中角色的行径,简直留下深刻印象(有时是童年阴影)。譬如是《陀枪师姐2》 中温兆伦演的翁文成(对,会叫得出角色名字),在火车上把怀孕的邵美琪推下去,看得触目惊心。但显然,有时以上这种观众对坏蛋的童年阴影,就像记忆一样模糊,导致时而把剧集和角色搞混,例如温兆伦是在《义不容情》推邵美琪下火车,翁文成其实是《陀枪师姐》内的色魔,但这些混淆反而更强化了大家看的就如一套特大的叫TVB的恶人剧一样。对于这种种我没有太大共鸣的冷门偏好,似乎最后我只能找到温碧霞在《火玫瑰》的海潮一角以示本人有基本TVB素养(她们说海潮的造型到现在看来也还未out)。

《大时代》剧照。
《大时代》剧照。

香港形象在中国来到另一阶段

近年,港剧式微成为另一个话题。而广泛流通的网上文章,意思如一,大概都是怀缅往日的盛景,同时慨叹如今风光不再——简直过份方便地又成了香港的比喻。更加突出的转变在于:看更年青的00后,他们完全已没有旧香港光辉日子的记忆,对他们而言,由出生开始,香港就是印象中那个是非多多,不是能随便去(“但都能方便去日本了,为何还去香港?”),也不见得特别先进的地方(“还要用现金的?”)。关注多个常输出香港娱乐圈新闻的帐号,见到的除了是上述的怀旧,如果是有关现今艺人的新闻,都多是负面新闻:绯闻、劈腿、争风,没有了往日的明星光环,欠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以至他们的香港印象,就如这一两年间突然兴起的内地港式食店的印象。这里强调,现在于内地出现的港式食店,很多已再不以茶餐厅来命名,而是改了叫“冰厅”、“茶冰室”这种在香港没有的名字。所以,它们是一个变种,更正确而言是一个港式的copy,但却是没有原型的copy。统一它们风格的,就是装修风格——这又可疑地变成是街头霓虹光管和手写体招牌的道具造型。绿白小格仔地砖、板间房门差不多成了标配,更过份的会把绿白麻将牌都贴上变成墙纸,成就点评网上的网红店打卡卖点:TVB风格。

由此,香港形象在中国的变种,来到这一刻,可说再去到另一阶段。当人们再不能或不愿亲身到香港,又或者到了香港已看不见旧日那香港,他们能和香港最近的距离,就体现在这种新港式风格和港剧中。望上去有点相似,但实则不然。但至少在剧集中,正义还得到坚持,阿sir仍受人尊敬。

读者评论 1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譬如是《陀槍師姐2》 中溫兆倫演的翁文成(對,會叫得出角色名字),在火車上把懷孕的邵美琪推下去。」
    ???
    錯得好離譜
    飾演翁文成的演員叫駱達華,陀槍師姐2也沒有邵美琪

  2. 一定要有好剧本,有的时候剧会不会火,跟成本真的关系不大。国产剧大都悬浮,这也是被广泛诟病的问题,乡村爱情不是什么大成本制作,但是因为足够的接底气,照样有一批拥簇。所以,只要坚持讲好自己的故事,那就是好电视剧,不要学什么月薪8000却住着10000/月房子的大陆剧就好。

  3. 香港港劇,從來不用因為內地或其他地方的市場而界定自己成就。路是由人走出來,是由創新去帶動,viu的新手法在今天未被接納,但不代表明天不能成為新的經典。作者行文顯出自身的膚淺。

  4. 我还在追 爱回家。。。

  5. 當tvb被稱為「cctvb」開始,基本上香港的命運就如tvb一樣衰落。

  6. 沒有看過《陀槍師姐2021》,但在YouTube上看過對這部劇的吐槽。給人的感覺,目前港劇正在向大陸腦殘電視劇靠攏,港劇的命運也確實可以是香港命運的縮影。可以預見的是,港劇港片將會受到嚴格的言論審查,日後香港也將只能看樣板戲。

  7. 怎麼是陀槍師姐2啊,差了多少年……是義不容情裡丁有康推趙加敏下火車啊orz

  8. 本故事純屬虛構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9. 港台剧可以说是时代的记忆了,第一次听到粤语应该就是霍元甲的“昏睡百年”,坐标青海,厂里有广东人,他家小孩、我的幼年朋友保留曲目就是广东话版的主题曲。后来坐标深圳的时候,因为上学不给看电视神雕侠侣这些,但黄蓉的贴纸还是作为收藏品的。假期时也可以狂看电视剧,就是那时候迷上了郑伊健,一部仙侠题材里的“石生”,另外那时也爱看广告。再后来,有线电视以后,老是迎客松,广告时间也变成刘德华的“今日今日这样的态度是不对的”,就自己装了卫星电视,但也只是看看新闻了,追剧改追美剧韩剧了。

  10. 當市場觀眾的細分不再以地理條件作為局限的時候,TVB這種製播合一的模式只會製造大多數人覺得OK但也不會覺得好看的電視劇。TVB也好,Viu TV也罷,都很難製作出一部大多數人都喜歡的電視劇的,因為大家都是不一樣的人。TVB近年來不斷在想辦法增加收入,但是在節目素質(包括電視劇,新聞及資訊節目,綜藝節目上)又不思進取,所謂的創意創新總有隔靴搔癢之感。外購內地劇集的品味更是一言難盡,只買貴的,不一定買好的。在這種環境下TVB對自家的 觀眾也是在進行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但凡劇集的背景結構人物關係較複雜,就必須要tvb額外拍花絮解釋劇集情節背景(就連不少無腦大女主劇也要),可見觀眾們是何其不認真看劇。

  11. 丁有康推了懷孕的趙加敏下火車

  12. 作者是香港人吧?
    譬如是《陀槍師姐2》 中溫兆倫演的翁文成(對,會叫得出角色名字),在火車上把懷孕的邵美琪推下去,看得觸目驚心。
    但這是什麼混合劇情?這個是《義不容情》的情節吧?角色名也不對

  13. 坐标广州,冰厅、茶冰室没见过,只见过“冰室”“茶餐厅”…😅

  14. 另:捉个虫,那个很红的新生代艺人叫王嘉尔,不是王尔嘉。

  15. 经典港剧经久不衰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编剧做得确实好。我前年才开始看港剧,看了1997年的《鉴证实录》和200几年的《栋笃神探》也不能不探一句“牛啊”。

  16. 這篇好好看,希望也有人能寫一篇台灣流行文化的影響。

  17. 「冰廳」、「茶冰室」這種在香港沒有的名字
    这个确实第一次听说啊,很新奇,我一直以为是香港流传过来的,因为茶冰室这种说法其实也不是很符合大陆人的用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