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就算疫情結束了,等待你的新香港什麼樣?8處香港景觀的改變或消失

香港的未來也許繼續富有,更可能動輒以大型建設來展示雄心壯志,不過卻會錯過建立更豐富、前瞻與精彩社會的機會。

皇都戲院大廈向英皇道的一面,可見「蟬迷董卓」巨型浮雕,以及屋頂的拋物線型桁架。

皇都戲院大廈向英皇道的一面,可見「蟬迷董卓」巨型浮雕,以及屋頂的拋物線型桁架。圖 : 作者提供

特約撰稿人 何尚衡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2-08

#都市規劃#城市景觀#香港未來#保育

經歷了2019社會運動及2020起肆虐至今的疫情,多少人覺得「香港」變了一個樣子?這感受不僅是失業率數字、空置店舖數量和待租卻留白的照片帶來,也歸因於最近兩年消失愈加頻繁的香港經典建築,以及急遽改頭換面的城市空間設施。試想若2021年環球疫情緩和,遊客再返香港,會覺得此城與昔日相比有何轉變?我們整理了如下8處異動,包括城市景觀的改變,及大眾熟識但終被拆除的經典地標性建築。「舊」香港,「新」香港,存在於這些變動背後的,是何種城市管治思維,欠缺歷史觀的政策又會造成什麼後果?

01 欄杆:安全城市得要多安全?

走在當下香港市區,路人或許會發覺街道兩旁的不鏽鋼欄杆雖跟以前一樣,現在卻用了更難讓人拆下的方法來重新裝上。一直以來,對城市空間和設計敏感的人,很易察覺香港欄杆之多、設計之嚴格及單調。香港路政署不僅就街上不同用途的欄杆制定了既定的款式,建築物規例亦有嚴格要求,例如防護欄障不應低於1.1米、任何空隙或孔洞的尺寸不應大於100毫米等,而且為防人攀越,欄障中多用直條分間而非橫杆。

而2019年持續多月的社會運動令許多欄杆遭到拆除。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曾於2019年10月的跨部門記者會上表示,計有約42000米路旁欄杆在社會運動期間遭到拆除,其長度與馬拉松相等。對於街道沒了欄杆這件事,致力於推動可持續發展等作為城市規劃、發展及管治核心的非牟利機構「創建香港」,曾於2019年7月去信香港運輸署,闡述無欄杆的行人路令街道更安全和暢達,因行人更易橫過馬路及離開路面。運輸署署長則回覆稱,會就交通狀況與環境,檢討欄杆之必要和類型,不過事成前,會促請路政署重裝遭拆除的欄杆。

香港大部分的建設、集體回憶、身份構成,都從城市現代化得來,現代建築的歷史可能並不久遠,裝飾也不華麗,卻見證了香港由遠東小城市變為國際大都會的過程,是研究現代都市及華人社會建築演變的重要參考。偏偏現時保育的評核和政策,竟遺漏了這種歷史觀,

灣仔的行人天橋。
灣仔的行人天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雖說社會運動是特例,但欄杆的變動,使我們重新思考城市設施與其背後管理思維的關係。以往最常談及的,是公園設施及其管理。一直以來,香港公園被倡議社區活動的人戲謔為「不准公園」,除因規例繁多 ,還由於設施設計是以方便管理和免生意外為先, 譬如公園長椅,為防露宿者在長椅歇宿,會在中間加上扶手,使人不得躺下。這種寧濫勿缺地以禁絕來防範問題出現的管理思維,也屢見於香港多處公共空間。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