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疫情结束了,等待你的新香港什么样?8处香港景观的改变或消失

香港的未来也许继续富有,更可能动辄以大型建设来展示雄心壮志,不过却会错过建立更丰富、前瞻与精彩社会的机会。
皇都戏院大厦向英皇道的一面,可见“蝉迷董卓”巨型浮雕,以及屋顶的抛物线型桁架。

经历了2019社会运动及2020起肆虐至今的疫情,多少人觉得“香港”变了一个样子?这感受不仅是失业率数字、空置店舖数量和待租却留白的照片带来,也归因于最近两年消失愈加频繁的香港经典建筑,以及急遽改头换面的城市空间设施。试想若2021年环球疫情缓和,游客再返香港,会觉得此城与昔日相比有何转变?我们整理了如下8处异动,包括城市景观的改变,及大众熟识但终被拆除的经典地标性建筑。“旧”香港,“新”香港,存在于这些变动背后的,是何种城市管治思维,欠缺历史观的政策又会造成什么后果?

01 栏杆:安全城市得要多安全?

走在当下香港市区,路人或许会发觉街道两旁的不锈钢栏杆虽跟以前一样,现在却用了更难让人拆下的方法来重新装上。一直以来,对城市空间和设计敏感的人,很易察觉香港栏杆之多、设计之严格及单调。香港路政署不仅就街上不同用途的栏杆制定了既定的款式,建筑物规例亦有严格要求,例如防护栏障不应低于1.1米、任何空隙或孔洞的尺寸不应大于100毫米等,而且为防人攀越,栏障中多用直条分间而非横杆。

而2019年持续多月的社会运动令许多栏杆遭到拆除。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曾于2019年10月的跨部门记者会上表示,计有约42000米路旁栏杆在社会运动期间遭到拆除,其长度与马拉松相等。对于街道没了栏杆这件事,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城市规划、发展及管治核心的非牟利机构“创建香港”,曾于2019年7月去信香港运输署,阐述无栏杆的行人路令街道更安全和畅达,因行人更易横过马路及离开路面。运输署署长则回复称,会就交通状况与环境,检讨栏杆之必要和类型,不过事成前,会促请路政署重装遭拆除的栏杆。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评论区 5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我觉得会有些泛政治化,但看到那个湾仔的行人天桥的时候,我还是不忍呆住了,这还是我熟悉的那个香港吗?再看到文中说栏杆也要不低于1.1米,让我首先想到的其实是牢笼。对于我这种刚从铁窗里走出来的人来说,那种“熟悉”的生活犹在心头。我觉得这样的香港,已经不是香港,而是牢笼。
    还有一个不可接受的是招牌要拆除,招牌这个东西,放在油尖旺和深水埗这些地方,还有湾仔铜锣湾这些地方,都是代表着香港的特色,不少内地的新人来香港拍婚纱照,冲的也是香港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如今把招牌拆了,我不知道林郑是不是要把香港变得和北京一样,但是北京也有她的文化特色和底蕴,把香港变成北京?我看有大概率会变成深圳。这样的香港,还是香港吗?

  2. ”現代“與”懷舊”,於“新香港”的語境下,將會被替代為“先進”與“落後”。晚出世即是優秀,價錢貴即是優秀,近中國即是優秀,此乃一次對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大改造。内裏所含之物,由破四舊一脈相傳,混之大財團與官僚携手求財求位,而一件事物的“價值”探討,是缺位的。

  3. 不止香港,疫情结束后熟悉的世界可能也要变了。

  4. 這篇文章有點 soft。

  5. 去植民地化,所有與植民地有關的歷史被消失,歌頌中國的則不斷涌現。而植民地時期建立的自由與法治也隨這些建築物的離開而逝去,香港價值慢慢消亡,直到完全變成跟內地一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