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李明璁:我們為什麼被天竺鼠車車療癒了⋯⋯?

「萌」更著眼於凝視者主觀體驗,「不只是大家都認同的可愛,重點是私我被萌到而心動或愉悅」。

《天竺鼠車車》影片截圖。

《天竺鼠車車》影片截圖。

特約撰稿人 李明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1-01-30

#鬼滅之刃#天竺鼠車車#文化研究#萌文化

編按:日本原創電視定格動畫《PUI PUI 天竺鼠車車》近日引發熱潮,現象牽涉萌物與療癒文化,也折射出正在進行中的時代物我關係。台灣學者李明璁為此撰文講述為什麼天竺鼠車車可以療癒今日的成人,其著作《物裡學》作為其社會人類學的研究田野,內容亦是開掘與思考當下人、物、我關係,茲節錄新版自序於此,作為對天竺鼠車車文化現象思考的延伸參考。

這篇邀稿原本希望有3000字,大概是主編覺得,以拙作新版《物𥚃學》多達八萬字的叨絮,若要深聊近來最夯的「天竺鼠車車」,得需長文方能解析。不過我倒認為,比照平均一集才2分40秒的快速短片,或許讀完本文差不多就這時間長度的1500字篇幅,才是適切設定。

在此我就不贅述這系列動畫的角色、情節、製作花絮與相關討論,還沒看過的朋友請直接Google。有趣的是,從網路留言變成新聞標題的一句熱議:「小孩才看鬼滅之刃,大人都看天竺鼠車車」,還頗值得玩味。

萌是凝視者主觀體驗

我想這句帶有認同區辨意涵的評論,所稱之大人,並非大叔阿姨中年如我者,而只是相對於千禧世代以降(二十歲以下「小孩」)的二十到四十青壯世代(約莫1980至90年代出生者)。區分這兩代人,其實有個相應的動漫文化分水嶺,那就是日本學者東浩紀所分析「御宅族」(Otaku)的後現代轉折:從過去著重敘事及其寓意的「物語消費」,變成欲求各種萌感滿足的「資料庫消費」時代。

萌(moe)作為當代日本動漫文化的關鍵術語,與更早已被廣為使用的詞彙「可愛い(kawaii)」乍看相似卻不盡相同。Kawaii不僅是一種顯露喜好憐愛的泛稱、也帶有某種「客觀化」的意圖;相對的,Moe更著眼於凝視者自身的主觀體驗,強調一種「不只是大家都認同的可愛,重點是私我被萌到而心動或愉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