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劇迷看TVB:如同香港命運縮影,港劇在中國完成歷史使命了?

TVB在內地雖然一向粉絲眾多,但當如今人們再不能或不願親身來到香港,又或來到卻已不見昔日香港,他們還想看怎樣的港劇?
《嘆息橋》劇照。

宣萱主演的《陀槍師姐2021》剛剛播出後,頗令國內的TVB劇迷失望,連隨又帶出那TVB劇已死的爭議。喜愛過度閱讀者當然還以宣萱年近50去演後生師姐的不恰當,去象徵TVB或港劇的消亡。連一度的電視台皇牌劇目都淪陷,TVB和港劇還剩下什麼?曾志偉王祖藍臨危授命能起死回生嗎?後起港劇代表Viu TV的評價也時常徘徊於極端的落差之間,有內地劇迷誇讚它為電視台劇集類型與手法的創新,但在評論區看到更多是用「怪怪的」來形容對那些非傳統敘事以至鏡頭運用的不適應。

在中國內地「瘋靡」了近40年的港劇(上世紀80年代才陸續以各種形式引入內地),算是完成了自身的歷史使命?還是在繼續試探及開拓電視製作的可能性?與港產片面向中國市場的新發展與轉型難題一樣,港劇的命運仍然帶着濃濃的香港縮影味道。

李照興:香港文化評論人、作家,現長駐中國大陸從事雜誌出版,經常往返上海、北京、廣州及香港,關注中國城市觀察及中港文化關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畢業,專注文化研究。曾任電台節目主持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客席講師。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空間、網路、文化現象及性意識等各種流行文化觀察,著有《香港後摩登》、《潮爆中國》、《燃後中國》等;主編《香港101:愛恨香港的101個理 由》、《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等書。

意外闖進「港絲」圈

忠誠的粉絲一代接一代,似乎都在尋找一種華語電視劇集世界的例外性。放回80年代的脈絡,港劇代表的是沉悶樣板粗糙國產劇以外的生猛刺激,連帶造型也領導潮流。

一月初,當TVB《萬千星輝頒獎禮》宣報年度獎項並揭曉視后視帝時,總算有新一代的香港電視演員打上國內的網絡熱搜了。在百度一個以搜索度及微博互動等數據統計的熱度榜中,王浩信在得到視帝之後,忽然打進了第五位。儘管熱度或是同時始於離婚的新聞話題,但箇中說明的現實是:香港新一代藝人在國內能走紅有人氣的基本不多。知名如陳偉霆或王嘉爾,都不是在香港走紅,也代表不了在演戲界的位置。而代表港劇的香港演員,因長時期同樣處於港劇的低潮,在人氣上更是和其他國內流量明星不能相提並論。仍然認識或談論香港電視台港星的粉絲固然還在,但規模上,跟往日港劇盛世年代不可同日而語。

忠誠的港劇迷無疑比例上是少了,但仍有固定的圈子。在北京,我就曾意外闖進一個香港影視歌粉絲圈子。大抵都是80後年齡層,熱心的香港流行文化迷(我稱為「港絲」)拉著你談TVB和cantopop,我用「港普」他講「京粵」,還專門搞網上電台節目叫「茶餐聽」,李香琴過世的消息也是首先從那邊得知,還夠內行的播出《三千年前》來悼念。港樂迷以前在北京去唱K都捉著要點唱My Little Airport的歌(直至MLA在內地被封殺),對香港最新流行文化年青一代歌手及TVB新劇肯定比我熟。

在這個溫層帶,我差不多有一錯覺,以為一切回到上世紀80年代。那大約是學生時代的1985年,我爬黃山,同樣年青的響導沿途帶路就高聲唱起《萬水千山總是情》,當然是不純正的廣東話版本,但可作為第一次親身經歷港式流行文化在中國內地廣傳的文化震盪。問他,也不見得因為我是港客才練來娛賓,而是那根本已是一首紅遍全中國的歌。忠誠的粉絲一代接一代,似乎都在尋找一種華語電視劇集世界的例外性。放回80年代的脈絡,港劇代表的是沉悶樣板粗糙國產劇以外的生猛刺激,連帶造型也領導潮流。相比起許多今天在製作水平上已大幅提升的國產劇(古裝劇投入更是遠勝港劇),港劇除了情懷與教人熟悉的套路以外,它這種例外性能否延續並更上層樓,才是它能否代表香港流行文化作強力輸出的關鍵。

《陀槍師姐2021》劇照。
《陀槍師姐2021》劇照。

相比起許多今天在製作水平上已大幅提升的國產劇,港劇除了情懷與教人熟悉的套路以外,它這種例外性能否延續並更上層樓,才是它能否代表香港流行文化作強力輸出的關鍵。

好像是自己人但又不完全是

但不容否認,對大部份觀眾而言,情懷依然是看港劇的第一個切入點。在中國大陸,「TVB」差不多成了港劇的代名詞。可以說,TVB 現在是不再單指一個香港電視台,而已變成了一種風格的總體形容。寫作表述上有TVB文體,餐廳裝修上有TVB式風格,甚至連做人,他們說,「都不要太TVB」。然後你會發現,TVB原來在好大程度上,在不同年紀的內地朋友身上,已成為一個對香港原初印象的起始切入點。此後,他們要到香港的話,必定想重組心目中的TVB香港記憶,到茶餐廳希望碰上古惑仔,在街頭叫聲制服阿sir,又或者在旺角五顏六色繁體字霓虹光管下留個紀念。通過TVB,內地觀眾可能是找到一種不僅是看影視作品,而且同樣也是如何看香港的方式:它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是自己人但又不完全是,它說著另一個城市但也可能是自己城市中難以直言的真相。

TVB出品自然也有這種距離的魅幻,那就如看港劇不會和看國產劇搞錯一樣。從最表面的視覺風格(街頭拍攝的城市肌理及外景實物,以至廠景的硬打燈世界光調子,和常被品評的劇中人物所住的家居佈置),到劇情的推進、人物語氣和劇種的多元化,港劇都和國產劇有極大距離。另一方面,看香港劇集也有別於追日劇韓劇美劇等外來劇。而在這個趨向難得再有全民大熱口碑劇集的時代,每種地區劇都收割著一定圈層的死硬忠粉,尤其是現在網絡仍滿有灰色地帶,通過不同的非法或合法渠道,隨時找到播放資源。

當然,追的劇和明星已不一樣,支持度也比不上現在其他國內流量明星。甚至乎,你會發現,網絡及朋友圈中,熱切討論及轉發同share的,肯定是TVB 懷舊帖,掛念四大天王同台演出,或是事隔三十年的梁朝偉古天樂歐陽震華蔡少芬對比的經典造型帖,這些帖的流通度也比談論今年最新的視帝視后王浩信蔡思貝為多。今天年青的港絲,可能還會追近來熱播作如《盲俠大律師》、《踩過界》、《反黑路人甲》,可嚴格意義上的再上一次的TVB熱播劇高潮,已是2014年的《使徒行者》,而真正變成內地廣泛觀眾話題的(今天所說的出圈),則更要上溯至更前的《金枝慾孽》,當時這劇名常被挪用到國內職場辧公室政治的語境當中,也開展了宮鬥劇對國產古裝劇的長遠影響。

通過TVB,內地觀眾可能是找到一種不僅是看影視作品,而且同樣也是如何看香港的方式:它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是自己人但又不完全是,它說著另一個城市但也可能是自己城市中難以直言的真相。

TVB作為一種風格而隱含的價值?

那麼多不同國家劇集風格,不同視頻平台的選擇,港絲為何還鍾情TVB?這個可留意一下網上討論的話題,對港劇的熱愛大致可歸為兩類心態: 一種是成長經驗一路引領的情感,年紀該是80後及之前一代,在80年代中國尚未有更多影視作品選擇的年代,那自然成了集體記憶,部分升華為慣性的情懷投入,是一種歷史縱向的發展。

《上海灘》劇照。
《上海灘》劇照。

第二種,也可能就是更年青不一定經過上述集體記憶的。他們會跟你侃侃而談各種劇種,把TVB劇視為一個系統來分析。亦即,對他們而言,單從作品出發,不需涉及觀影歷史,TVB劇有它的系譜特性可供研究,它更像是可跟日劇韓劇橫向比較的作品。這路港絲甚至已總結出TVB劇的八大類型套路,包括武俠劇(如各改編金庸作品)、宮鬥劇(如《金枝慾孽》《宮心計》)、商戰劇(如《創世紀》)、專業劇(如《一號皇庭》《妙手仁心》)、倫理劇(如《大時代》)、警匪劇(如《使徒行者》)、家庭劇(如《季節》)、歷史戲說劇(特別是民初故事),分門別類,實在有一定的概括性。

各有期待,縱橫兩個切入點不同,但相似的共通點是,觀眾在其中享受著一套TVB風格,有時在生活中,變成對TVB風格的耍弄或應用,成為活的語言與價值觀。譬如流傳甚廣的TVB體,常被套到網絡用語中,我們自能會心微笑:

「做人呢,最要緊的就是開心。」「有異性,無人性。」「吶,不要說我沒有提醒你。」「你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擔心你啊?」「發生這種事呢,大家都不想的。」以至那笑得最多的: 「你餓不餓?我去煮碗麵給你吃」。

比大陸劇集往往把城市虛擬化,把故事設在一個模糊化、名字實質不存在的城市,香港的中上環油尖旺都相對有血有肉,而非摸不著癢處的片面人物與處境。

這些看來老土的台詞,固然是濫調,但又的確含有一定的基本價值取向。就如有評論點出愛港劇的理由是「港劇的節奏,喜歡港劇裏那些絮絮叨叨的老爸,喜歡港劇主角開朗的性格⋯⋯港劇,用生活中瑣碎的事,告訴我們一些被我們忽略的哲理」。這些特性得放進比較國產劇的脈絡中才能更明白港絲喜歡的理由。快的節奏這回事,不僅說動作,也指劇情和地理的飛快跳躍,大刀闊斧不太拖拉(除了婆媽的宮鬥戲)。但本質上,港絲的意見是,還是鍾情那種對角色的人性化處理,不是那種非黑即白的樣板角色,他們樂天知命,就算是社會低層小人物,也擁有尊嚴和正義感。又或者,在中產形象的角色中,他們表現出專業精神的可貴。尤其後者,TVB劇集類型,戲迷上述分析出的八種門派,當中專業劇是其中最有印象的一門。他們覺得穿著制服的專業人士特別有型有智慧(從醫生到律師的假髮),引發一種對專業中產生活的響往。

再而就是寫實劇的實感處理,相比大陸劇集往往把城市虛擬化(好可能避免被視為影射現實人物或政府系統,譬如去年大熱劇集《隱秘的角落》的城市設定就是這樣),把故事設在一個模糊化、名字實質不存在的城市,香港的中上環油尖旺都相對有血有肉,而非摸不著癢處的片面人物與處境。

《男排女將》劇照。
《男排女將》劇照。

對比Viu TV:《嘆息橋》發揮了什麼

除卻情懷之外,近年得到不少好口碑的Viu TV出品,則試圖用新的創意去拓展一個艱難的劇集市場。它的優勢是動用了一大批港絲熟悉的港劇演員,但通過非傳統的手法去讓觀眾留有印象。當中最早成為電視劇迷小圈子話題的是《瑪嘉烈與大衛》,也有其他較不TVB的劇種如《假設性無罪》、《詭探》、《靈異界限》等。然後在去年的《嘆息橋》得到最大迴響。顯然,這次迴響同樣有極端爭議。基於敘事和運鏡方式的突破性,《嘆息橋》有時被誇讚為燒腦神劇,從創意出發,在流水作業的電視台系統中,的確極為罕見(從製作角度,編導製作班底也承認,同一處境好多時得要拍好幾次以完成多角度敘事的剪接),同時作出了更多的劇集可能嘗試。但批評一方礙於「看港劇就等如看TVB劇」的慣性,對Viu TV 的劇集意見是「怪怪地」,意思大概就是抱著看TVB套路劇來看Viu的話,往往得到反類型的疏離感。

但可能正因為《嘆息橋》的吸引話題,同時帶動了劇迷對Viu TV 的關注,致令之後幾部作品如《男排女將》和《暖男爸爸》也得到不少好評,形成一股小小的港劇新旋風。網上甚至出現了這樣的爭議:Viu TV 會取代TVB成為港劇的新代表嗎?但就總體輿論觀察而言,國內劇迷主要認同的,還是老派的TVB,他們對港劇的不滿或追求,更多是希望回到過去的TVB 水平,而非對更前瞻新銳類型的嚮往。這和香港市場中,TVB 幾已成了過時的代名詞,年青觀眾(如果還追劇的話)更多對Viu TV 感興趣這現象大有不同。

港劇的未來,正繫於這種還有血有肉也更為立體的處境現實劇集,它們能否另創平衡到新意又迎合了電視劇最大範圍受眾的道路(大製作如古裝劇顯然在資源投入上已不能跟國產電視劇拼),讓港劇的半陌生感變成國內觀眾更豐富的想像空間,也因著它某程度上的實驗性而起到帶領電視劇新潮的作用。不要忘記,Netflix領先之處,是它劇種可能性無邊無際,各種處境小而具體,然後讓人的故事在當中適切地發生。

國內劇迷主要認同的,還是老派的TVB,他們對港劇的不滿或追求,更多是希望回到過去的TVB 水平,而非對更前瞻新銳類型的嚮往。這和香港市場中,TVB 幾已成了過時的代名詞,年青觀眾更多對Viu TV 感興趣這現象大有不同。

《嘆息橋》的主創也認為,說到底,他們講的,還是人性的故事,不期望那特別的敘事會成為一個新潮流。可見得,還是人性。就是,在某一個戲劇化處境中,一個真正立體令人信服的角色,他將會有什麼反應和表現。一個主角可能仍有他不見光的一面,一個壞人也許得到同情。這些顯然易見的起碼故事處理,在國產劇的諸多限制中一直得不到好好發揮。這也是為什麼以《隱密的角落》為代表的迷霧劇場會被視為一次國產劇的領先突破。若要比製作資金投入,港劇已有所不足,港劇以後若再無創意或對人性故事的盡情發揮,那就以後都不再需要港劇了。

從更廣的傳播技術和渠道層面而言,新一輪的港劇潮得以在中國大陸持續,甚至爭奪一定市場,當然也有落地國內播放結構改變的使然。在網絡視頻平台未流行前,只是通過不同地方電視台購買引進,可想而知,重重審批,排期上檔,後期配音等,相對複雜。不是說現在不用審批,而是新的落地模式已隨網絡化發展變得更彈性,鋪的層面也更廣。

現在,港劇繞過國內電視台,直接和三大視頻平台合作,譬如2013年TVB和優酷土豆合作上綫,包括新劇及經典舊作重溫。最大突破是2014年的《使徒行者》,單日內地網絡播放量達到1億,最終優酷總播放量超過24億,其時打破港劇網絡播放量的記錄。及至後來,就直接和騰訊視頻等合作,製作、排檔及宣傳上綫。Viu TV的《嘆息橋》甚至從投資開拍最初就有優酷的參與,據製作人所言還給到相當大的拍攝自由度(以至歐洲外景),幾可視為中國視頻平台投資方通過香港團隊(且不是慣拍電視作品團隊)去拓展電視劇新地帶的實驗之作。

若要比製作資金投入,港劇已有所不足,港劇以後若再無創意或對人性故事的盡情發揮,那就以後都不再需要港劇了。

港劇命運是香港命運縮影

但這種等同投進大海的競爭,更講究劇集本身的叫座力,跟過往大眾電視年代不同,今天是同時在跟社交媒體、短視頻、外國串流平台作品競爭,年青人已早早離開了電視機,改而在手機上更熟悉B站或抖音的零碎觀看方式,全民在同一時間煲劇追戲的往事,相信在中國已不可能再發生了(會同一時間觀看的節目該會變為某些綜藝節目的總決賽之類)。這也就能解釋,當回顧港劇流行的歷史時,它往日的成功,也是一個特定禁閉時空機緣之事——這令到港劇的命運帶著強烈的香港命運縮影。曾幾何時,以TVB為代表的港劇所以一度壓倒性在大陸的流行,同樣是港式文化曾強勢輸出的時空結構使然,條件是雷同的。

《金枝慾孽》劇照。
《金枝慾孽》劇照。

如果說今天再無港劇爆款,不再哄動,那是因為根本已不是那個全民看同一樣東西的日子。那是TVB及港劇引進中國內地的縱橫史:

諷刺地,得到正式官方引進中國大陸在電視台播放的港劇,並非TVB劇集,而是當時麗的電視拍製的《大俠霍元甲》(許多年之後,當我和一些60後幹部吃飯談起,他們仍能隨口唱出「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的歌詞),此劇1983年先在廣東電視台播放,要記住,當時還不是家家擁有電視機,街頭巷尾在每週一次的播放中,圍起來看黑白電視播這充滿民族激情的動作劇,可以想像也是一幀民間歷史盛景。之後要到1984、1985年,真正的TVB劇集才正式瘋魔,包括《萬水千山總是情》、《上海灘》、《射雕英雄傳》(黃日華翁美玲版),先後在大陸熱播,引進日期和香港播出時間會有時差。但據其他廣東地區70、80後的回憶,他們是比在電視台播放更早之前,就有機會看到不同的TVB劇集,多得其時流行的錄影帶。廣州地區就有專門錄製香港電視節目黑市買賣的小商,朋友們記得幾歲時(即80年代中後期)父母會每周帶一大堆錄影帶回家,看完又再傳給另些朋友。

基於選擇有限,未有外劇競爭,網絡未普及,直至90年代好長一段日子,港劇均成為集體記憶。戲迷隨口說出從《神雕俠侶》、《天龍八部》、《妙手仁心》、《刑事偵緝檔案》、《創世紀》、《大時代》、《義不容情》到《使徒行者》等經典戲碼。

如果說今天再無港劇爆款,不再哄動,那是因為根本已不是那個全民看同一樣東西的日子。那是TVB及港劇引進中國內地的縱橫史。

當中有些意想不到的細節,令香港觀眾小感意外。譬如香港觀眾慣性是留意主角,對其他配角綠葉莫不關心,可大陸觀眾由於有時沒有先入為主一定是大明星的迷哥迷姐,首次看戲時一視同仁就看誰角色印象深刻,反而導至一有趣現象是:他們竟說出很多我也叫不出名字的演員!以至這些演員所演角色的可觀之處(這又引發另一個現象,是個別TVB綠葉演員後來在大陸擁有不低知名度,形成北上發展的基礎)。他們又會說,個別的劇集中角色的行徑,簡直留下深刻印象(有時是童年陰影)。譬如是《陀槍師姐2》 中溫兆倫演的翁文成(對,會叫得出角色名字),在火車上把懷孕的邵美琪推下去,看得觸目驚心。但顯然,有時以上這種觀眾對壞蛋的童年陰影,就像記憶一樣模糊,導致時而把劇集和角色搞混,例如溫兆倫是在《義不容情》推邵美琪下火車,翁文成其實是《陀槍師姐》內的色魔,但這些混淆反而更強化了大家看的就如一套特大的叫TVB的惡人劇一樣。對於這種種我沒有太大共鳴的冷門偏好,似乎最後我只能找到溫碧霞在《火玫瑰》的海潮一角以示本人有基本TVB素養(她們說海潮的造型到現在看來也還未out)。

《大時代》劇照。
《大時代》劇照。

香港形象在中國來到另一階段

近年,港劇式微成為另一個話題。而廣泛流通的網上文章,意思如一,大概都是懷緬往日的盛景,同時慨歎如今風光不再——簡直過份方便地又成了香港的比喻。更加突出的轉變在於:看更年青的00後,他們完全已沒有舊香港光輝日子的記憶,對他們而言,由出生開始,香港就是印象中那個是非多多,不是能隨便去(「但都能方便去日本了,為何還去香港?」),也不見得特別先進的地方(「還要用現金的?」)。關注多個常輸出香港娛樂圈新聞的帳號,見到的除了是上述的懷舊,如果是有關現今藝人的新聞,都多是負面新聞:緋聞、劈腿、爭風,沒有了往日的明星光環,欠缺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以至他們的香港印象,就如這一兩年間突然興起的內地港式食店的印象。這裏強調,現在於內地出現的港式食店,很多已再不以茶餐廳來命名,而是改了叫「冰廳」、「茶冰室」這種在香港沒有的名字。所以,它們是一個變種,更正確而言是一個港式的copy,但卻是沒有原型的copy。統一它們風格的,就是裝修風格——這又可疑地變成是街頭霓虹光管和手寫體招牌的道具造型。綠白小格仔地磚、板間房門差不多成了標配,更過份的會把綠白麻將牌都貼上變成牆紙,成就點評網上的網紅店打卡賣點:TVB風格。

由此,香港形象在中國的變種,來到這一刻,可說再去到另一階段。當人們再不能或不願親身到香港,又或者到了香港已看不見舊日那香港,他們能和香港最近的距離,就體現在這種新港式風格和港劇中。望上去有點相似,但實則不然。但至少在劇集中,正義還得到堅持,阿sir仍受人尊敬。

讀者評論 1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譬如是《陀槍師姐2》 中溫兆倫演的翁文成(對,會叫得出角色名字),在火車上把懷孕的邵美琪推下去。」
    ???
    錯得好離譜
    飾演翁文成的演員叫駱達華,陀槍師姐2也沒有邵美琪

  2. 一定要有好剧本,有的时候剧会不会火,跟成本真的关系不大。国产剧大都悬浮,这也是被广泛诟病的问题,乡村爱情不是什么大成本制作,但是因为足够的接底气,照样有一批拥簇。所以,只要坚持讲好自己的故事,那就是好电视剧,不要学什么月薪8000却住着10000/月房子的大陆剧就好。

  3. 香港港劇,從來不用因為內地或其他地方的市場而界定自己成就。路是由人走出來,是由創新去帶動,viu的新手法在今天未被接納,但不代表明天不能成為新的經典。作者行文顯出自身的膚淺。

  4. 我还在追 爱回家。。。

  5. 當tvb被稱為「cctvb」開始,基本上香港的命運就如tvb一樣衰落。

  6. 沒有看過《陀槍師姐2021》,但在YouTube上看過對這部劇的吐槽。給人的感覺,目前港劇正在向大陸腦殘電視劇靠攏,港劇的命運也確實可以是香港命運的縮影。可以預見的是,港劇港片將會受到嚴格的言論審查,日後香港也將只能看樣板戲。

  7. 怎麼是陀槍師姐2啊,差了多少年……是義不容情裡丁有康推趙加敏下火車啊orz

  8. 本故事純屬虛構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9. 港台剧可以说是时代的记忆了,第一次听到粤语应该就是霍元甲的“昏睡百年”,坐标青海,厂里有广东人,他家小孩、我的幼年朋友保留曲目就是广东话版的主题曲。后来坐标深圳的时候,因为上学不给看电视神雕侠侣这些,但黄蓉的贴纸还是作为收藏品的。假期时也可以狂看电视剧,就是那时候迷上了郑伊健,一部仙侠题材里的“石生”,另外那时也爱看广告。再后来,有线电视以后,老是迎客松,广告时间也变成刘德华的“今日今日这样的态度是不对的”,就自己装了卫星电视,但也只是看看新闻了,追剧改追美剧韩剧了。

  10. 當市場觀眾的細分不再以地理條件作為局限的時候,TVB這種製播合一的模式只會製造大多數人覺得OK但也不會覺得好看的電視劇。TVB也好,Viu TV也罷,都很難製作出一部大多數人都喜歡的電視劇的,因為大家都是不一樣的人。TVB近年來不斷在想辦法增加收入,但是在節目素質(包括電視劇,新聞及資訊節目,綜藝節目上)又不思進取,所謂的創意創新總有隔靴搔癢之感。外購內地劇集的品味更是一言難盡,只買貴的,不一定買好的。在這種環境下TVB對自家的 觀眾也是在進行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但凡劇集的背景結構人物關係較複雜,就必須要tvb額外拍花絮解釋劇集情節背景(就連不少無腦大女主劇也要),可見觀眾們是何其不認真看劇。

  11. 丁有康推了懷孕的趙加敏下火車

  12. 作者是香港人吧?
    譬如是《陀槍師姐2》 中溫兆倫演的翁文成(對,會叫得出角色名字),在火車上把懷孕的邵美琪推下去,看得觸目驚心。
    但這是什麼混合劇情?這個是《義不容情》的情節吧?角色名也不對

  13. 坐标广州,冰厅、茶冰室没见过,只见过“冰室”“茶餐厅”…😅

  14. 另:捉个虫,那个很红的新生代艺人叫王嘉尔,不是王尔嘉。

  15. 经典港剧经久不衰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编剧做得确实好。我前年才开始看港剧,看了1997年的《鉴证实录》和200几年的《栋笃神探》也不能不探一句“牛啊”。

  16. 這篇好好看,希望也有人能寫一篇台灣流行文化的影響。

  17. 「冰廳」、「茶冰室」這種在香港沒有的名字
    这个确实第一次听说啊,很新奇,我一直以为是香港流传过来的,因为茶冰室这种说法其实也不是很符合大陆人的用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