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教育加入「赴內地考察」,因出現人身和健康事故引起爭議|Whatsnew

考察團由教育局提供舉辦,部分為取消通識科後、新科目「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之一。
2024年4月15日,香港,學生站在國家安全教育活動的宣傳板旁。攝:Paul Yeu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大陸 香港 中港關係 教育 社會

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近月,香港中學生參與大陸交流團期間發生的連番事故引起社會熱議。

2025年2月底,聖保羅書院一名中五男學生參與學校「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杭州交流團期間離世。校方於3月1日確認該學生身故,但並未透露死因,只以「不幸逝世」交代;而教育局直至3月7日始作出回應。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指事件已調查結束,並因尊重家屬意願不披露詳情,強調事件與交流活動和考察行程無關。聖保羅書院舊生及學生曾發起聯署,要求校方交代調查結果,但一日後撤銷行動,發起人宣布時指將不再向校方提出任何要求,「各安天命」。

事件是首宗相關個案,官方未有交代細節,引致各界不同揣測。《星島日報》報導率先引述消息指經初步調查發現該學生「上吊自殺」,校方及後發函指相關報導「不準確且惡意」(inaccurate and malicious)。

據港媒 Channel C 報導,有消息人士指,死者於旅程表現樂觀,另有指當晚回港後,校方在機場提到死者姓名和死亡時間,但強調不要外傳,亦提醒學生注意情緒和心理健康。之後早會,學校無交代男生死因,亦無任何哀悼儀式。另外,坊間亦有聲音要求局方及學校應為公眾交代死亡調查報告。

藍田五邑司徒浩中學。圖:網上圖片

此外,自今年2月起,兩個月內接連有中學師生在參與黃山、韶關和廈門交流團後出現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等情況,目前至少涉及九間中學、71位師生。

內地考察團均是由香港教育局舉辦,部分是取消通識科後、新科目「公社科」的課程之一,2024/25學年共有28個行程可以選擇。考察團於2023年4月開展,過去兩個學年累計有超過9萬名高中學生參與。學生在完成考察後需要進行專題研習,學校需制定校本要求及評分準則,評核學生表現。課程要求高中時至少參與相關考察一次。

多個送醫考察團牽涉腸胃病症

2月,有四間學校參與「黃山自然風貌與徽州文化探索之旅(2024/25)」後,多名參加者出現腸胃炎的病徵,包括元朗商會中學、觀塘官立中學、九龍工業學校及皇仁舊生會中學。43名師生於2月17日至21日參與考察團,抵達當地後有學生隨即表示不適,共有13名師生出現急性腸胃炎徵狀,10人曾到醫院求醫,其中9人對諾如病毒呈陽性反應。

3月,有三間參與公社科內地交流行程之一、「韶關丹霞文化內地考察」的學校,有參加者同樣出現急性腸胃炎的症狀,涉事學校包括沙田官立中學、樂善堂顧超文中學及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三所學校師生於3月3至7日到韶關進食過同一餐廳。共有52名師生出現急性腸胃炎徵狀,16人已求醫,全部無須入院。

據《香港01》報導,有參加的沙田官立中學學生提供交流團餐單,當中顯示交流團兩日吃過的餐廳有「明陽酒家」、「旺景軒酒樓」、「菊姐餐廳」及酒店自助早餐,該名學生形容團餐「味道麻麻,叫做食得落口」(「味道一般,也就是勉強能吃」)、明陽酒家的食物「唔算好熱,但未至於凍晒」(「不算很熱但沒有到涼了的程度」)。

3月中,藍田五邑司徒浩中學有36名師生於3月13至15日參加廈門交流團,當中6人出現急性腸胃炎病徵5人在當地求醫。同月底,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135名師生於3月20日至22日參加肇慶交流團,其中20名學生及1名老師出現嘔吐、腹瀉和發燒的病徵,有18人曾在當地求醫,當中8人對諾如病毒呈陽性反應。

隨著同類事件增加,教育局回應亦有所變化。對於黃山交流團,局方指與相關機構一直提供協助及預防措施,包括安排醫生及提供藥物、為有病徵的學生調動房間,提醒學生保暖及小心飲食等等。

3月,教育局回應稱暫時沒有證據顯示韶關考察的事件與安排的膳食有關。局方指已經要求停用涉事餐廳,且要求所有為公民科內地考察交流團提供膳食的餐廳,暫停供應生冷食品。局方亦稱對團餐要求清晰,會與內地合作夥伴及相關政府部門保障食品安全;並要求承辦機構安排醫護人員隨團、為團體購買綜合旅遊保險。3月底,教育局指已透過「學生內地考察專責小組機制」與內地有關部門嚴肅跟進。

2024年12月4日,香港,學生在一所中學舉行的升旗儀式上。攝:Hou Yu/VCG via Getty Images

「薪火相傳」國民教育活動系列的網站「最新資訊」一欄顯示,據教育局指示,學校舉行學生內地交流活動時,應避免提供生冷食品、燒味及貝類海鮮等較高危的食物,亦已要求承辦商暫停供應此等食物;亦有顯示衛生防護中心關於急性腸胃炎、交流團注意事項的資料。

被問是否強制參與,教育局:不是評估的一部分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於2021/22學年開始推行,為三年制高中課程,取代原有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原意是為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考等能力,於2009年推行。2012年反國民教育科運動、2014年雨傘運動、2016年旺角騷亂、2019年反修例運動發生後,有香港建制派人士及中國官方媒體歸咎於通識教育「教壞年輕人」。

2020年5月,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一定需要有人把關。教育局2021年3月公佈,高中通識科將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最後一屆中學文憑試通識科考試2023年4月27日舉行。

公社科安排的第一個內地考察團於2023年4月3至4日舉行。局方指,內地考察活動旨在讓所有高中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親身了解國情和國家的最新發展,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欣賞和國家成就的認識,提升國民身分認同;局方列明,為配合愛國主義教育的推行,公民科內地考察亦已增加相關的參訪點。

內地考察與國安教育相輔相成,局方建議校方配合《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2021)、《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2021)等,鞏固學生學習,「了解國家優秀的文化傳統,認同維護文化安全是維繫國家、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28個行程中,不乏參訪江蘇國家安全教育館等景點。

2023/24學年,教育局回應內地考察相關問題時指,公民科內地考察為課程的重要一環,「並不應視為學生的自選安排」、「學校須安排所有高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考察」。若學生出發前臨時未能參與,學校需安排相關學生在另一時段出席。

《香港01》3月曾報導,網上指有中學在通告列明,如學生缺席交流團,其文憑試(DSE)成績將「不達標」,甚或不達學校畢業要求;涉事學校未回覆媒體查詢。

被問到內地交流考察是否強制參與,3月7日,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指考察活動是雖然不是評估的一部分,但為公社科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並要求所有同學參與。亦曾指如學生有充分理由未能出席,校方須向校董會及教育局呈報個案。她曾提到鼓勵學生參與考察,但不會懲罰缺席學生。

讀者評論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