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台灣人民將決定由誰擔起帶領台灣前進的掌舵手。因此選民必須知道候選人心中的藍圖。
至今,三位競逐中華民國第16屆總統之位的候選人,已在三次政見發表會中向國人發表政策方向,而12月30日,三名候選人現身公共電視台。這是選戰開跑以來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辯論會,更是大選投票前三組候選人最後一次同台交鋒的場合。(延伸閱讀:《數說2024台灣大選之一:是否再次政黨輪替?誰能影響總統選戰?》)
在辯論會上,三人交鋒的話題包括憲法主權、兩岸關係、貧富分配、廢除死刑等。而這也是三組候選人針對憲政與兩岸議題交鋒最久,火花最激烈的一次。
依據《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總統副總統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應以公費,在全國性無線電視頻道提供時段,供候選人發表政見;如經兩組以上候選人同意,個人或團體得舉辦全國性無線電視辯論會,電視台應予受理。
若說政見發表會是為了讓候選人完整提出主張,辯論會則側重在參選理念跟競選政見的差異,透過相互詰問的方式,凸顯候選人的政見優異,供選民比較。(延伸閱讀:《2024台灣大選的十個關鍵字:藍白合欲下架民進黨,認知作戰影響戰與和》)
電視辯論會談兩岸國安,「九二共識」和憲法成重點
在台灣歷史上,第一場電視政見辯論會是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時,候選人陳水扁、趙少康、黃大洲三人的激烈交鋒。由於三人辯才無礙,火花四射,令人記憶至今。那場辯論會以第一次提出中華民國的「亡國感」而被許多人記住。1996年台灣第一次民選總統的電視辯論會則吸引國外媒體參加,只可惜李登輝婉拒,而獨缺一人。
今年12月30日這場辯論會由多家媒體共同籌備舉辦,早於11月29日即在公視召開協商會議,6家電視台、三報一社達成「共同主辦」共識,由公視製播提供共訊。副總統政見辯論會則於1月1日舉行。
辯論會的舉行方式首先是三位候選人各自申論,再由五位媒體代表提問,接著是候選人進行三輪交互詰問,最後各自結論。
在開場申論時,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和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都輪番用國語、台語、客家話向觀眾問候。2024選戰中,是歷史上首次三名候選人均為本省背景。而侯友宜更是從政見會到辯論會都混說台語國語,力圖凸顯其地方草根的特點。
因媒體提問,辯論中外交、兩岸、主權、憲政與國安議題交鋒更多。三組候選人無法迴避,但表述上仍多有閃躲,顯得避重就輕,甚至草草回應後,迅速將問題拉回到對手設定的議題,繼續攻防。而藍白陣營夾殺民進黨候選人的態勢明顯,侯友宜甚至自頭到尾都只針對賴清德發動攻擊,將柯文哲晾在旁,讓他忍不住自嘲:「沒有問我。」最後結論也拉攏柯文哲,彷若「藍白合」再現。(延伸閱讀:《第三勢力何處去?柯文哲背後停滯的藍營與台灣新保守主義的崛起》)
然而,媒體的提問不分立場,因此,尖銳的辯論主要在媒體提問環節展開。台灣電視台(台視主頻)代表針對台美關係發問:賴清德表示會延續蔡英文路線,候友宜則主張「親美和中」,柯文哲聲稱台美關係走蔡英文路線,她想確認三位候選人是否贊同蔡總統路線,而在美中激烈競爭中,台灣是否有不選邊站的本錢?(延伸閱讀:《九二歷史事實,已是最大讓步》)
對此提問,賴清德稱蔡英文的外交路線獲得國際肯定,蔡以台灣為優先,不依循過去國民黨的老路,也以民主自由及人權為價值,與世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因此,賴清德表示自己和蕭美琴會循前路前進;侯友宜則持反對立場,質疑蔡英文的外交路線如果好,如何能「斷了9個邦交國」,又導致兩岸不溝通、不對話、不交流,讓台灣成為外媒口中「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僅使兵役延長,共機也持續擾台,「如果這個路線走得通的話,全世界不會關心台海安全問題」。
對於邦交國問題,台灣外交部在會後第一時間發新聞稿駁斥侯友宜說法,稱蔡英文「踏實外交政策路線已獲得大多數國人認同⋯⋯侯友宜今年9月投書外文期刊論述其外交路線,內容更與當前政府外交政策無明顯差異。」
柯文哲則承認支持蔡英文的「外交」路線,但也說她「兩岸、國內政策亂七八糟」。他指美中對抗是未來15年世界趨勢,是「太平洋的兩岸問題」,而非台海的兩岸問題。他延續過去多次提到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於美中關係「合作、競爭、對抗」同時存在的說法,指台灣也可以對中國大陸「合作、競爭、對抗」,柯文哲主張,按照美國架構去思考台灣在此架構下求取最大利益,例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無法廢掉,但是要減風險。
三立電視台代表則詢問三黨候選人各自發表過的兩岸關係言論、對九二共識看法等。尤其詢問賴清德在習近平對其「邀約」完全不回覆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台灣變成火藥庫?
賴清德一如過往強調會團結國人、強化國防、強化經濟,也強化民主陣營的合作,「只要能夠對等尊嚴」,他會跟中國交流合作,但希望國人能夠「團結一致面對中國威脅」, 如此才能確保和平。話鋒一轉,他回頭批評侯友宜陣營「又要接受九二共識,又說守護中華民國」,這是矛盾的:台灣沒有幾個人會贊成將九二共識作為台灣的「中間主義」。(延伸閱讀:《解謎「九二共識」 想像民共交流》)
三立電視台代表同時提問侯友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中,具體定義了九二共識,是兩岸同屬一國,而且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從而向侯友宜確認他心中的九二共識是否是「謀求兩岸統一」。
對此侯友宜表示,他的態度一直很清楚,既要反台獨,也要反對一國兩制。所有的共識都要在現有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基本架構下做。他聲稱國民黨所理解的「九二共識」不是習近平理解的。「民進黨抹黑說,把九二共識變成大陸那邊的九二共識,變成承認一國兩制,根本不是這樣子。」 他指要用「兩岸兩個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 來降低風險,而要降低風險,就要用實力來確保和平。(延伸閱讀:《五個關鍵字,直擊國民黨靈魂:「黨主席」們的兩岸政策是什麼?》)
柯文哲則為自己提出的「兩岸一家親」辯解,指這僅是向對方表達善意的說法。他稱兩岸雖同文同種,但現階段有不同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因此既不要統一,也「反對去中化」。他進一步表示自己所提的「台灣自主、兩岸和平」就是要和中國大陸表明保有台灣現行自由民主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底線,在此基礎上才能在對等尊嚴和「五個互相」原則中對話。「中國大陸現在自己焦頭爛額,全世界在通膨,只有中國在通縮」,他表示中國自身現在很有問題,因此「希望大家可以互相諒解,讓大家都可以活下去。」
爭議最大,且延燒到隔日的問題是圍繞《中華民國憲法》的爭論。爭論源於中國時報代表提問:「是否認同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所規範的地區包含台澎金馬與大陸,是否為一國兩制?如何看待兩岸關係?」
侯友宜回應稱自他進警官學校以來,學校教的就是國家正義榮譽,這是他不變的初心,中華民國憲法「刻在他心裡」。他表示兩岸之間往來要按照憲法法律,且自1992年以來就在香港會談,雙方就有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協商機制,但「民進黨不會使用」,而且汙名化了兩岸,「我們的賴主席對中華民國的憲法完全不理不睬,你當中華民國副總統也四年,你今天反對中華民國憲法,就勇敢說出來、走出來,不需要躲躲藏藏。」
柯文哲則表示,三人今日站在這裡,就是要競選中華民國總統,「不是選美國州長,也不是中國的省長」,中華民國憲法當然是現在大家遵守的,「如果不認同,有何資格選總統?」他認為法律沒修改之前,兩岸互動還是依據憲法跟兩岸關係條例。柯文哲還批評這問題在國內屬於長期爭議,既然現階段不可能統一,也不可能獨立,那麼三十年來,國民兩黨就一直在討論無解的問題,「浪費全國人民的力量」「維持現狀不就是我們目前唯一的選擇嗎?」
「中華民國憲法」之問,或是針對賴清德而來,因他時常被對手以「台獨」攻擊。因此,賴清德在辯論會上既做澄清,同時表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也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我們談憲法,要優先談人權保障,要有人權保障,一定要重視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
他接著強調,憲法於1946年制定,在李登輝總統任內推動六次修憲(按:陳水扁時期還有一次),如今在台灣奉行運作的憲法,是增修條文,亦即以台灣發展為中心的條文。「如果憲法或是其他的法律可以團結國人,我們當然要尊重要採用,但是如果要用來解決兩岸的問題,這恐怕又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 。」他還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意中華民國存在,只認可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兩岸同屬一中,因此進一步質疑《中華民國憲法》是否能被看作是「兩岸的護國神山」。
但說出這句時,賴清德沒有說出「憲法」二字,而是變成質疑「把中華民國當作是兩岸是的護國神山,這到底是要促進和平,還是給台灣帶來災難?」,儘管會後他立刻道歉更正稱自己口誤,但風波仍延燒至今。
高房價、貧富、土地問題亦在辯論中交鋒
辯論會上的其他交鋒包括了居住正義、國會三黨不過半朝小野大施政困難、中國介入選舉、違建、核電、廢除死刑等問題。
媒體提問環節中,鏡電視提到貧富分配不均問題,其指三位候選人的房產問題引發高度討論,「反映台灣人民渴望居住正義」「背後映照更深刻的是台灣的貧富分配不均。很多人並沒有享受到發展高科技產業帶來的經濟發展的成果。」記者追問三位候選人一旦當選將如何扭轉這一現況,並追問如果各黨國會席次都不過半導致國會「朝小野大」,將如何應對以推動施政。
柯文哲回答時提到自己讀到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本書已經講得很清楚,(如果)用錢賺錢比用勞力賺錢快,就一定會貧富懸殊。」他指這種情況下只有兩個方法:「所得稅要富人課得多。」「社會福利要偏向弱勢。」但他將「富人」說成「窮人」,再度引發關於口誤的議論。
柯文哲還在開始的申論中批評近年來的社會問題:「年輕人低薪、高房價、通膨,對未來更沒有希望。」
至於施政難度,他指問題不在於理論,而在於執行。「如果你做的是大家都相信的,對民生有益的,大家也不好意思擋。」
賴清德則稱自己是唯一沒有炒地炒房的候選人。他稱已經發表「居住三大政策」,包括推出「囤房稅2.0」,遏止惡意炒風,讓房價回歸正常;推出「新青安優惠貸款」,提高額度和利息補貼;推動社會住宅,2024年「520」之前將會新建20萬戶。至於「朝小野大」問題,他沒有正面回覆,而是直接轉向討論兩岸關係:「你如果不讓渡主權,不按照中國所講的方式來做,你們跟台灣社會承諾的這些哪一樣做得通?你說說看?」
侯友宜則先嗆賴清德走「台獨路線」,隨後表示賴的「新青安優惠貸款」問題很多:「你新青安貸款,沒有限制年齡、首購、排富和轉售,這是行不通的。」他指自己主張要「免付頭期款」,讓年輕人頭期款壓力降低,「1500萬以下都可用這個方式來做。」
他同樣也沒有回應「朝小野大」的問題。
在這些辯論中,賴清德評論侯友宜的論述都是國民黨「上個世紀的政見」,是「考古題」,又指柯文哲的政見都是蔡政府現正執行的工作。
侯友宜則數落民進黨的「十大失敗」,包含「光電黑金非核跳票、採購爛蛋食安崩壞、專制獨裁權威鴨霸、兩岸緊張兵凶戰危」等等,批判賴清德不思反省沒有檢討。
柯文哲更嘲諷賴清德談社會住宅是只說不做,批評房價變高,工資增長沒有同步。他稱這次選舉是一個「歷史的選擇」「各位同胞終於有一次機會 同時把這兩個(藍和綠)下架。」
這場辯論會,延續過去三場政見會的議題而有諸多纏鬥和攻訐,因而顯得破碎不清,部分內容也並非事實。有趣的是,作為政見辯論會史上「元祖」,前總統陳水扁在社群網站點評:「有誰會根據電視辯論會結果來投票的?」「1996年選總統,李登輝拒絕電視辯論,仍然拿到54%,壓倒性當選。」
第一場政見發表會:聲明內政與兩岸政策原則;以違建爭議檢驗對手品格
每逢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都會印製各候選人選舉公報供選民參考,唯獨總統在公報上不列政見,因此,相比於辯論會,前三場的公辦政見發表會也格外重要。
12月20日、12月26日與12月28日這三場政見發表會,各有定位。
在首場政見發表會上,侯友宜將台海關係及貪污犯罪議題視為打擊執政黨的首要策略:「這是戰爭與和平、正義與邪惡的選擇。」「這是進步與退步、民主或專制的選擇。」賴清德則強調深化現行的政策方向、維護台灣主權;「這是終結藍綠惡鬥的選擇。」自詡「新政治」代表的柯文哲著力於批評藍綠操弄統獨意識形態,指自己沒有意識形態包袱,能用理性、務實、科學解決社會問題。三人都極力爭取選民心中英雄與反派的定義權。
該場政見發表會一開始,侯友宜便直指民進黨是兩岸關係惡化、引發國安危機的元兇,而國內民生問題則是中央執政者的貪腐所造成。侯友宜抨擊台獨主張是在引戰,而他會堅守中華民國憲法,反對一國兩制也反對台獨,以「3D戰略」(嚇阻、對話、降低風險)與對岸建立互信和平的交流、確保台海穩定。
內政方面,侯友宜再次提出成立新特偵組徹查弊案;推出青年族群購屋及生育補貼、以減稅作為企業加薪誘因;更在第三輪提出重啟核電等能源政策。
賴清德則提出「四大使命」作為整體政策綱領,包含守護台灣主權、落實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促進各產業繁榮發展與轉型,以及擴大社會投資、加薪、減稅、持續推動社會住宅。而「民主」儼然成為賴清德這次發表的關鍵字,他強調邀請跨黨派、跨世代、跨領域的優秀人才出戰立委選舉,共同維護台灣民主價值,並承諾民進黨會「檢討改進執政未盡之處」,在現有基礎之下,持續推動好的政策。
為強化民眾黨是藍綠以外的新政治形象,柯文哲對兩岸政策的論述篇幅不多,主要是在維持現有民主自由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前提下,以「五個互相」原則對等地和大陸展開交流。針對政府體制改革,他提出有利於小黨生存的「內閣制」,由不過半的政黨組成聯合政府;除了財政紀律、文官制度、司法改革等政策,也重申他從政之初就主張的居住正義理念,指責民進黨執政期間相關作為不夠到位。
而本場政見發表會亮點莫過於延燒多時的房屋土地爭議,賴清德表示新北萬里老家為「既存違建」,礦權廢止後政府並未妥善處理礦工及後代的居住權,如今安生立命的家被視為應被拆除的違建。他稱當選後將解決礦區居住權問題,並將老家房屋交付公益信託作為礦業博物館使用,並反問兩位候選人他們「不當使用」的農地和「高價出租給私校學生」的建物是否願意以相同方式處理。
第二場政見發表會:「2025非核家園願景」再現變數?產業發展路線略有重疊
針對台灣未來整體產業發展路線,柯文哲與賴清德不約而同強調必須跟上人工智慧與科技發展趨勢。柯文哲主張應有計畫的培養高科技人才,而賴清德則在數位轉型與淨零碳排的兩大框架下,表明他將進行產業、城市,乃至國家的智慧化,帶動台灣第二次經濟奇蹟。
此外,柯文哲提出應對高齡化社會勞動力問題的政策,例如修改目前的退休法規,提升高齡人口勞動參與率、去除老年污名化。
相對於另外兩人對整體產業未來的規劃,侯友宜特別提出「農民政策」,意在保障農業人口收入,以及改善農業缺工問題。後續更談到「農地種電」現象的弊端,若當選將全面檢討前朝綠電政策、成立「國土計畫研究院」,明確規範光電開發區位,避免因此破壞環境生態。
繼侯友宜先前的重啟核電政策後,柯文哲也提出核二廠和核三廠延役、核四應「盡速體檢」的想法,搭配智慧電網、儲能、節能等措施,因應缺電問題。
賴清德則反駁擁核論述,指目前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已超過核能,只要持續推動綠能產業發展、將台電電網智慧化、導入區域電網提升用電韌性,必能應對氣候變遷時代下的用電需求,也是最永續的方式,他也將開發多元綠能(如地熱、潮汐發電),推動能源二次轉型。(延伸閱讀:《台灣核電的政治競技場:大選是最後一翻,或非核家園的最後一哩路》)
第三場政見發表會:致哀校安事件;加入區域經濟組織或成共識
末場政見發表會前3天,新北市發生了一件國中生在校園遭殺害的校園安全事件,三位候選人都表示了哀悼,也嘗試提出解方。(延伸閱讀:《台灣新北國中生割喉案,未成年犯罪掀社群媒體隱私與人權風暴》)
其中,柯文哲重提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侯友宜稱《少年事件處理法》應回應受害者家屬與民眾期待,而非保護加害人,因此提出防治校園暴力四大主張,包含下修刑事處分年齡、懲戒輔導校園霸凌者,並視為犯罪行為、加強安檢等;賴清德則提出「社會安全網2.0」及修《學生輔導法》提供年輕族群更多心理支持,盼能預防並及早介入,避免憾事再次發生。(延伸閱讀:《織一張接住所有人的社會安全網,誰來接住消磨殆盡的台灣社工?》)
兩位醫療背景的總統候選人相繼提出健康相關政見,柯文哲提出健全健保制度、全面推動長照保險等政見;賴清德除了承諾改善健保制度外,也承諾將擴大醫療支出,改善醫療人員工作環境,更期許推動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成為下一座「護國神山」。
最後,柯文哲一再呼籲民眾拋棄藍綠統獨意識形態,提升國防預算同時也以「五個互相」與對岸來往,面對其他國家則採取「務實外交」,接軌國際貿易體系。侯友宜則主張台灣應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並重啟兩岸貨貿或是服貿,確保台商投資利益。
蔡英文政府事實上已遞交 CPTPP 申請,因此賴清德強調,過去8年台灣已與多國簽訂經貿夥伴關係協定,未來將帶領台灣繼續走入國際舞台,而非「一個中國的老路」。
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上,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始終戴著中華民國國旗徽章,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除了國旗徽章外,另外配戴自己的名字縮寫「KP」別針,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則沒有戴任何配件。
端傳媒實習記者陳禹蓁、江亮儒、鍾依靜對本文亦有貢獻。
改善投資環境 鼓勵企業轉型也不是外交政策吧,不如用「經貿」做標題
感謝回應。現該張圖表已重整,以台灣總統候選人談外交的方式來說,部分政見主張不脫經濟本質,我們重新將內容理過,再請讀者參見。
不会真觉得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还有什么办法寻求和平对话吧。。。大陆这个疯劲。。。
侯友宜第三場政見會的圖卡:國防標題下似乎放的是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