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電的政治競技場:大選是最後一翻,或非核家園的最後一哩路

2025,究竟是不是台灣核電的終曲?
2021年11月27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反核團體在自由廣場擺放一千雙鞋,呼籲民眾核四公投投下不同意票。攝:陳焯辉/端傳媒
2024台灣大選 台灣 政治 氣候與能源 選舉

土地面積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卻擁有四座核電廠的台灣,到了2025年,將迎來第一個沒有核電的夏天——如果2024年總統大選中勝出的執政團隊,沒有立即啟動修法的話,蔡英文自2011年第一次參選總統就祭出的重要政見「2025非核家園」將會實現。

以比例計算,世界上最多核電廠的美國,平均每10萬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核電廠,台灣則是九千平方公里就有一座,而其中第一核電廠(核一)、與第二核電廠(核二)與第四核電廠(核四),密集座落在北海岸85公里距離內,距離首都台北直線距離只有30公里。目前,頭兩座已除役,核四廠則未完工;它在計畫開始時,就受到地方政府、民意代表與地方反對,並成為台灣社會運動的戰場,2011年福島核電廠事故推進這股力量,核四於是在2015年封存,且2021年全國公民投票決定它不能重啟。

直至2023年10月,核電僅提供全台灣6%的電力需要,來源是唯一還在運轉中的核三廠。而這個唯一座落在南部屏東的核電廠,隨著一號機組與二號機組即將在2024年、2025年屆滿40年之期,進入除役程序。換句話說,除非政治介入,否則在2025年,台灣土地上將不會有任何一座核電機組運轉。

民進黨籍總統蔡英文將2025作為非核家園實踐之期,便是因為最後一座核電廠在這一年役退。儘管2025由她所設,但「非核家園」一直是民進黨創黨就有的願景——從黨外時期,民主人士與知識分子便將反核與環境運動當成公民權的爭取與實踐,1986年民進黨成立後,「非核家園」位列黨綱之內,自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就朝這個方向前進。

因此,民進黨反對者,常譏諷這個黨的神主牌有二:「台獨」與「非核家園」。

與之相對的,是國民黨向來將核電廠視為他們經濟建設的榮光,未可割,不能棄。因此,當蔡英文於2016年勝選,履行「非核家園」政見時,她競選連任途中的對手、2020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便將「非核家園」當作攻擊點,嘲諷這是「用肺發電」;2024年,蔡英文將卸任,接棒參選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自然是延續「非核家園」路線,但這次不只國民黨不以為然,連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都隨之奚落:「非核家園,絕無可能。」

在野黨如此自信滿滿,無非論定民進黨再生能源進展不順利,至今能源配比,仍有近半是燃煤,恐無法追上為應變氣候變遷的國際淨零共識;以製造業為重的工商界,長年來也對「非核家園」有所質疑,既擔心停電,又怕沒有綠電,影響經濟與發展。面對這份焦慮,藍白兩黨認為解方只有一種:使用核電。因此,侯友宜與柯文哲都主張核電廠延役,甚至不排除核四重啟。

「核電就是經濟的象徵」

「沒有核電,就會缺電;有核電,經濟才會發展。」

「2025年要繼續使用核電,唯一還有可能的只有核三廠,如今反對黨主張核電延役,心中打的主意是勝選後修法,讓核一到核三廠可以突破40年執照期限而延役。」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直言,核一、核二廠已經除役,而核二廠甚至提早除役的原因,就是貯放核廢料的燃料池非但不夠,還處於硬塞的狀態,如果要延役,不但得花上一段時間,經過安全檢查等程序,核廢料貯存的問題也還是要解決,才有可能;以實況來說,只有核三廠燃料池因為當年建得比較大,還有延役的空間,其餘的老舊核電幾乎無可能延役。

至於核四,崔愫欣強調,當年正是因為核四工程問題重重引起爭議,連試運轉測試都無法通過,才會在未完工的情況下被封存,若要重啟,不僅要再追加高達500億以上的鉅額預算,須經過立法院審查同意,並且還要召集國內外專家重新體檢,經過嚴謹的安全檢查程序,如果要讓工程準備逐一到位,恐怕還要花上10年到15年的時間,並且誰能保證過程中還沒有人反對、阻止?核四工程這麼多年來始終都沒有順利完成,更不用說原有的燃料棒早運到國外。「重點是,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之所以沒有通過,原因之一是在核四廠所在地發現了新的斷層證據,證明核四廠目前的耐震係數根本不夠,使得核四不符合繼續興建的條件。」

「核二的燃料池已經滿了,如今提出核二重新啟動,是現實上做不到的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同樣認為,只有核三可以在技術上做到延役,但不論哪個核電廠延役,都避不開兩個纏繞至今的問題:一是必須找到核廢料最終貯存場,這個在台灣已經吵了多年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可見的未來仍會無解;而此事在世界各國中,也是難題,遑論台灣這個地質條件不利的地方。

另一無法迴避的困難,就是長期以來佔據台灣公共論述重心的核電爭議。戴興盛表示,從過去經驗來看,在台灣這麼一個擁核、反核各半的社會,同樣可以預見要推動核電廠延役的困難性,因為相當爭議,而這個爭議會是任何一個執政黨的夢魘,「從政治現實的角度來講,任何一個執政黨陷入這樣的爭論當中,就會讓他的能源政策寸步難行。」

自1980年代起,核電就是台灣社會爭辯的議題,從環境運動、民主運動蔓延到選舉與政策場域,歷經多次地方公投、全國公投,眼見核電論戰將隨著科技進步、時代變遷,從政治爭辯中「除役」,但這個可被視為「行將就木」的議題,在2024總統大選中,「核電」還是成為政治口水戰的話題,宛如喪屍。

「核電是盤旋在台灣上空的幽靈。」自學生時期就參與貢寮反核四運動的崔愫欣認為:如果台灣核電像韓國一樣,有能力製造反應爐向外輸出,或許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可是台灣過去是個被美日傾銷、強迫接受核電的「第三世界國家」,既沒有製造核電的技術,也沒有生產核武的能力,為什麼每到選舉就成為議題呢?「因為,核電與經濟的意象連結在一起,就像十大建設一樣,是個經濟繁榮的象徵。」

她以工商企業界每年所提的白皮書為例,強調經濟產業界對於「缺電」的焦慮,會直覺將核電與經濟發展連結在一起,以至於整個社會也下意識認為:沒有核電,就會缺電;有核電,經濟才會發展。

但從數據來看,全世界核能使用比例大幅降低,而台灣向來依賴能源進口,即使是2017年三座核電廠都還運轉之時,核電能源占比也不到20%,台灣對核電的依賴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這麼高。由此可見,核電在台灣並不是「經濟題」,而是「政治題」;40年來,藍綠兩黨或官方民間在體制內外如打兵乓球一樣,讓核電決策翻來覆去。

2024年台灣大選,在野黨或許正創造最後一翻的機會。

2023年9月6日,台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召開首場「國家希望工程」國政願景發表會。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9月6日,台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召開首場「國家希望工程」國政願景發表會。攝:陳焯輝/端傳媒

賴清德續主張「非核家園」

「如果核一、核二廠發生像日本這樣的災變的話,請大家想一想,我們能不能禁得起這樣的變故?」

但事實上,隨著時代變化,核能兵乓球越打越趨於和局。

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由民進黨執政。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在環保團體要求他履行核四停建承諾的壓力下,做出停建的宣示,但因為當時朝小野大,佔國會多數的國民黨否決預算凍結的提案,行政院長唐飛甚至為此提出總辭。為了解決朝野衝突,國民兩黨協商後,各自妥協:陳水扁同意核四續建,但國民黨要接受將「非核家園」當成目標,並且入法——《環境基本法》第23條明列:「 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家園目標」。

自1987年開始投入反核反公害運動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台灣環保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解釋了核電議題如何在兩黨、乃至政治間角力的過程,並談到2002年《環境基本法》的修訂背景時,如此作結:「所以,非核家園應該是整個國家共同的目標與政策。」

然而,在崔愫欣看來,藍綠兩黨對「非核」看法趨於一致,其實是在2011年日本311海嘯後。

伴隨311海嘯而來的福島核災,非但對鄰近且地理條件相似的台灣產生心理上的衝擊,也間接影響了國民黨的能源政策態度。這一年,準備參選總統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將「2025非核家園」作為她第一個政見來發表,而其競爭對手、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則提出「 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 」的方向:核一核二核三如期除役,不再延役,但核四還是要繼續。

「這是前所未有的主張。」崔愫欣解釋,因為過去國民黨主張核一到核三都要延役,但此時卻提出除役的意見,「就我個人認為,這是兩黨第一次在核一到核三除役的態度上一樣,這是很難得的事。」

她進一步表示,即使在台灣內部看來兩黨還是有差異,但在國外看來,宣示只留下一座核電廠(而且還沒完工),就已經是「非核」了。至少日本媒體是這麼報導。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也主張「非核家園」是共識。2023年11月30日,即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首日,他出席台灣九大工商企業團體舉辦的「台灣經濟發展論壇」,在會場,賴清德闡明蔡英文政府以「增氣、減煤、非核、展綠」為核心的能源轉型發展路徑的脈絡,並強調:「台灣辯論了幾十年,在311海嘯後,台灣意見趨於一致,馬英九政府正式退回核四預算,在法律意義上,決定了不能走核能發電這條路。」

「如果核一、核二廠發生像日本這樣的災變的話,北台灣要撤離900萬人,這些土地30年無法使用,請大家想一想,我們能不能禁得起這樣的變故?」賴清德向台下的工商企業界代表如此反問。

賴清德久居台南,但老家位在新北市萬里,亦即核二廠所在地,並鄰近核一廠。對他而言,若核災發生,將是切身的災厄。對於曾任雙北市長的柯文哲與侯友宜來說,相距不遠的核電廠,難道不是一個近身的炸彈?

2023年12月21日,台北,電視上播放2024台灣總統選舉政見發表會凱,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在發言。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21日,台北,電視上播放2024台灣總統選舉政見發表會凱,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在發言。攝:陳焯輝/端傳媒

「醫師」柯文哲曾反核

2014年,柯文哲主張:「核四不該興建,核一、核二、核三應該提早除役,讓台灣成為真正的非核家園。」

「民進黨提2025非核家園,是意識形態超越科學。」比賴清德早一天出席「台灣經濟發展論壇」的柯文哲,在面對工商企業界對其能源政策的提問時,如同另一個對手侯友宜所為,先批評民進黨,稱民進黨現行的能源政策不合理。

他提出質疑:怎能先將2025非核設為目標,再將再生能源拉起來?這樣會出問題,「所以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宗教?宗教就是不能改變的東西,那個就叫做非核家園。等再生能源上來,再停掉核能,這就是科學,我們要建立一個科學治理的國家,不能老是喊口號,這是意識形態」

事實上,對民進黨而言,「非核」與「展綠」是同步進行。但作為競爭對手,朝自己有利的方向主張,自是人性,但這也「不科學」。更不用說,柯文哲比誰都清楚核電的風險,因為,他也曾參與反核運動,而且訴諸「科學」。

儘管馬英九在福島核災發生後,宣示「穩定減核」,但對問題重重的核四仍持續建的立場。2011年,當台灣核工專家都公開揭露核四續建的風險,隔年反核運動再起時,馬英九仍不為所動,甚至講出:「沒有人反對我們的(核電)政策。」激發社會輿論,就連影劇界、企業界等平時不太與政府對抗的意見領袖,都出面聲援了反核運動、甚至自己帶領運動。

2014年4月,準備投入台北市長選舉的柯文哲,走進反核靜坐的場子,聲援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要求核四停建的禁食活動。當時,他在臉書上如此主張:「核四不該興建,核一、核二、核三應該提早除役,讓台灣成為真正的非核家園。」

柯文哲反核的主張,並非從這一刻開始,距離這個發言整整一年前,他還是台大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時,就數次表達自己並不認為核能發電不好,只是台灣環境不適合,「全世界沒有國家會把核電廠蓋在距離都市30公里範圍內。」北海岸的三座核電廠,與首都台北的直線距離是30公里。

他以自身經驗說明:台大醫院每年都會做重大傷病演習,連巡弋飛彈打到101都有 SOP,唯獨核災的應變方案沒有執行內容,上面只寫著:如果發生核災,病人到了急診室千萬不能讓他們進去,在外面用水沖一沖,再將他們送往別的醫院。他說自己是最高顧問,卻不知道要如何疏散200萬人口,「那個劇本我寫不出來。」

2014年底順利當選台北市長後,柯文哲對於核電的態度有些遲疑,但大抵還是反對核電,然而,自從有意爭逐總統大位後,柯文哲更時常質疑民進黨「非核家園」的主張,並向核電妥協。

2023年11月29日這天,他以總統候選人身分,面對工商代表詢問「如何確保電力供應與2050完全淨零的目標」時,如此回答:讓核一核二核三延役,「先撐著,等光電風電上來,按部就班的讓核電退場。」話鋒一轉,他又補充:「但我覺得核電很難退場,因為碳關稅一下去,台灣的產業會崩毀掉。」

語畢,他又再將17年前台大做不出核災因應的SOP一事,說了一遍:「所以,(核電)不可能絕對安全,但國家沒有辦法做到(不用核電),除非要放棄半導體產業,但做得到嗎?」

柯文哲認為台灣不能缺少台積電,但台積電一個廠區耗能就是台北市250萬人口的總量,因此再次以「外科醫生的經驗」斷定:如果沒有好方法,那麼爛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2023年12月21日,新北市,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掃街拜票。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21日,新北市,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掃街拜票。攝:陳焯輝/端傳媒

侯友宜從不挺核電到有條件支持

「如果無法處理核廢料、營運及防救災安全,談核四就是一個假議題。」

2024年三組正副總統候選人中,除了民眾黨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出身金融業,政治經驗尚不足一年,其他五位涉足政治許久的候選人,都曾經質疑「核安」,連帶反對核四興建。包含趙少康所屬的新黨,在2000前後,都是反核四的立場。

侯友宜在福島核災發生後,與柯文哲有一樣的立場。2012年,時任新北市長的朱立倫和當時的台北市長郝龍斌達成一致的態度:沒有核安,沒有核電。畢竟雙北近鄰三座核電廠,是核災高風險地區,核廢料的處理更是個難題。

新北市政府於2013年初成立「核能安全監督委員會」,當時擔任副市長的侯友宜就是主任委員,他對核電的態度,贏得反核團體的信任,也同意加入委員會。儘管侯友宜後擔任市長,而不再扛起主委身分,但質疑核安的態度未變——由於核二廠的燃料池不夠,若要繼續使用則必須在室外建立乾式貯存廠,對此,侯友宜主政的新北市政府頻頻以違反《水土保持法》為由,駁回台電的申請案,認為台電應該提出終極處置廠,解決核廢料問題,「沒能力處理核廢料就沒資格用核電」。因此也主張讓核一、核二廠準時除役。

儘管侯友宜對著媒體總說「不反對核電,只是核安優先」,但不論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或是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他都站在「不支持」的立場。 甚至在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於2019年競選期間拋出核四重啟議題時,公開表示「非常痛心」。

當時的侯友宜是這樣說的:如果無法處理核廢料、營運及防救災安全,談核四就是一個假議題

然而,2023年,侯友宜獲得國民黨提名,成為總統候選人後,對於核電態度翻轉,在今年8月召開能源政策記者會,循著過往國民黨的老路,再次搬出核電,宣稱要讓已除役關廠的核一、核二要延役,核三繼續用,就已經被全民公投否決、沒有完工的核四也要評估重啟。此言,讓環保團體感到被背叛,憤而辭去「核能安全監督委員會」委員身份,並召開記者會提出抨擊。

雖被質疑換了位子換了腦袋,侯友宜仍然不改立場,但在11月底,出席台灣經濟發展論壇時做出「有安全前提」的宣示:在核一核二核三在安全檢修後,在所有專家保證之下延役;核四也要在國際能源專家評估確認後,才會重啟。此外,他還承諾,若是新型核電(SMR,小型模組化反應器)在國際上研發成功,已有先進國家開始使用,台灣也可以跟進。(關於新型核電,賴清德在接受其他媒體訪談時,曾表示如果未來科技進步到可以解決核廢與核安,他認為台灣這個進步的社會不會排斥科技帶來的便利。)

2023年12月26日第二輪總統政見發表會,核能是三黨候選人交鋒的戰場,柯文哲反問賴清德真的要堅持非核家園嗎?如此,票會跑一大半,又對侯友宜在新北市長任內「卡住」乾式貯存場興建案提出批評;賴清德堅持綠能是國際趨勢,也質疑在野黨是否否定公民投票效力?而侯友宜則提出 COP28 會議討論,直言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是違反國際趨勢,因為「2050年許多先進國家要用三倍核電」。

2019年4月27日台北,廢核大遊行中參與者喊著反核口號。
2019年4月27日台北,廢核大遊行中參與者喊著反核口號。

錯把 COP28 會議「討論」當「結論」

人在杜拜現場的環團代表,看著台灣的新聞討論,驚訝說道:簡直平行世界。

藍白兩黨對「非核家園」的否定,一開始像是為反而反,沒有太多底氣,但12月初,從杜拜傳來的消息,為在野黨與擁核方增添材火:包含美日在內共22個國家在 COP28 進行協定,要在2050年將世界核電產能提高到2020水準三倍,以實踐淨零碳排的目標。路透社甚至在報導中表示,這個協議「讓近年因再生能源而失色的核能重回舞台。」

儘管這是大會開始第三天的討論,並不是大會決議,但在核能於 COP28 浮出的狀況,無疑強化了民進黨敵對方能源主張的正當性,侯友宜、柯文哲,甚至將其誤認為「會議結論」,進而批評民進黨堅持的「非核家園」與國際趨勢衝突、背道而馳,並再次宣示會讓台灣既有核電廠延役。

一則僅出現一天的新聞,在台灣因為選舉而被放大,擁核方那些似是而非的說法,讓投入反核運動40年的台灣環保團體與專家很是頭疼,一邊忙著發文澄清這並非大會公約體制內的決議,又一邊解釋談及核能的脈絡是出於融資需要。人在杜拜現場的環團代表,看著台灣的新聞討論,驚訝說道:簡直平行世界。

「的確,核能這個字眼,後來有出現在 COP28 的談判文件裡,但他們是把他列為眾多的減碳選項之一,可是沒有將所謂的2050核能增加三倍這樣的句子納入其中。」甫從杜拜 COP28 會場回來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TCAN)總監趙家緯在記者會上表示,決議文強調的是由歐盟領銜代表提出、123國簽署同意的「2030再生能源裝置量成長三倍、節能效率成長兩倍」。

原本只是為了檢視總統與立法委員候選人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政見應對,乃至對環境政策的態度主張,各大環保團體在選前舉辦記者會,進行相關議題倡議,卻撞上 COP28 的核能插曲,讓走過反核運動的環團代表們,不免花上許多時間解釋一番。

「這22個國家所說的核電,並不是我們所知的舊式大型核電,而是新式核電,是有規格的,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核電。」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表示,若以此檢視,台灣現有的四座核電通通不合格,此外,這個簽署所要的核電復興,並不是以現有核電作為基礎,而是希望鬆綁國際上對核電投資的限制,「因為世界銀行是不投資核電的。」

楊順美解釋,但新型核電研發是需要經費支持的,以美國現在正在發展的新型核電為例,成本已比當初預算所需高上三倍,「這個錢是無底洞啊,單靠自己國家是做不來的,需要國際資金。」

趙家緯也提到,這22國主張世界銀行跟區域發展銀行投資核電,顯示核電成本飆漲、工期延宕,無法獲得資本市場青睞,才要靠這個宣言來施壓,「但這些氣候融資是小島國家的救命錢,怎麼可以移轉到核電?」

就在 COP28 會議期間中,《2030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也於布魯塞爾發布,發布會上,報告人施耐德(Mycle Schneider)也以數據公開駁斥核電產量增加三倍的倡議,直言「從國際核工業過去20年的表現來看,這是不可能的。」這份報告並直指 SMR 於2023沒有任何重大進展,歐美國家沒有任何興建中的 SMR,更沒有任何 SMR 設計獲得施工認證。號稱進度最領先的美國 NuScale 所設的 SMR 計畫也因成本飆升遭終止。「所有 SMR 計畫都是利用大量公眾資金開發。何以政府執意投資在商業技術上註定失敗的技術?」

就台灣環保團體這方,楊順美也反問:為什麼中國、俄羅斯、印度沒有簽署核電復興的承諾?因為中國靠再生能源獲利,俄羅斯也靠石油比核電賺錢,甚至在 COP28 中讓天然氣變成轉型中的能源,只因俄烏戰爭讓全世界天然氣價格飆漲,而印度發展則是靠煤礦。「你可以看得出來,每個國家有自己的打算,那麼,我們自己打算是什麼?」

2021年12月4日,貢寮,第四核電廠。攝:Lam Yik Fei/Getty Images
2021年12月4日,貢寮,第四核電廠。攝:Lam Yik Fei/Getty Images

對台灣環保團體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與 COP28 的決議一樣:增加再生能源、節能效率加倍。

媽祖魚保育聯盟創會理事長陳秉亨也在杜拜現場,他說,世界核能協會有擺攤,不過絕大多數的討論都是再生能源,主辦國阿聯酋宣布投入540億美金設置再生能源,他認為總統候選人應該要了解世界趨勢,不要為了政治利益,把老舊核電當成氣候變遷跟經濟政策的解方,「這可能會讓台灣置身危機之中。」

在這些記者會上,參與 COP28 的環團代表除了說明大會決議,並釐清誤解外,各團體也不免再次強調:台灣走向非核家園的路徑,已受到2002年修訂的《環境基本法》第23條規範,2021年「重啟核四」的公民投票也未得通過,非核已是民意。

「以台灣地震頻仍、地狹人稠的情況,核電絕對不是我們的選項。」這話已經講了40年,眼見核電將走入歷史的施信民還是繼續強調這一句。2025,究竟是不是台灣核電的終曲?

讀者評論 3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COP28是站在既要經濟發展也要阻止全球升溫的角度去呼籲使用核電,並選擇不討論核廢去處。地震帶上的人類應該明白,水裡的魚遇到難題,若只聽從飛鳥的意見來思考解決之道會是什麼多麼不智。廢核公投時所有正反意見早已陳述清楚,專家意見也就是不斷老調重彈,選民一直以來都不欠缺訊息,而是難以抉擇。多數本身就在這個產業的核專家,提供的數據與研究背後來源都是美法核產業巨頭,裁判兼球員,說的無非都是核能不若其他傳統能源污染水與空氣,產出大量又穩定,然而日本技術與法規不夠嚴謹嗎?311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台灣的自然災害與先天地理條件與日本一樣不適合發展核能,不能與地廣人稀的大陸型國家一概而論。台灣的困境在於先天不足的同時,半導體產業發展又依賴穩定大量的電力供應,現實與理想無法妥協。綠能產出既不穩定,目前還靠農地種電在撐場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84272/,不是反對太陽能,但不應該補助農地種電,中南部陽光充足,是台灣的糧倉,少子化下農業已經慘澹經營,在糧食自給率嚴重下滑的情況下還因獎勵種電推高農地成本,讓有志於農業者怯步。種電能賺錢拿補助,地價還會漲,誰要辛苦做農業?老農地主更願意高價出售給種電投資客。與此同時,建築物設置太陽能板還能降低室內溫度,但公與私建築物場所設置太陽能板的普及率卻極低,說明各級政府推廣都不夠積極,獎勵不足,且未檢討低普及率的原因。綠能可以發展,但需要更完善、有遠見的規劃,而不是先選簡單的做,就是犧牲農地。人類的現況反映的是昨天的選擇,今天的選擇決定未來是什麼樣子。

  2. 反核在台灣很早就是兩端極化撕裂的議題,幾乎跟統獨一樣久。正反兩方都各自拿有利於自己的科學論述做解讀,就像這篇文章所講的,COP28重啟核電討論,新核電技術,兩方都可以有完全相反的結論,某種程度就像 @Annpu所說的,核能專家的意見已經不重要了,說再多都一樣,核電就是政治問題了
    端傳媒在這次台灣大選的立場很清楚了。這篇文章忽略不談的一點倒是,台灣民意的確在福島核災後完全偏向反核,但近年擁核聲量漸起,便是因為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天然氣發電作為過渡緩不濟急。加上台灣風電太陽能種電各種負面效果。當然全世界都有類似的掙扎,像法國堅持擁核德國寧願繼續燒煤也要反核。核電已成信仰,不是簡單就有定論

  3. 當人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化石燃料、高碳能源殺害時,核能成為環團、政客的議題,並且藉由妖魔化核能來提升自身的道德高度,正是台灣能源議題的現況。
    具有代表性的「我是人、我反核」,正是企圖佔據道德高地的響亮口號。可是當人們知道反核的代價,是讓石化能源奪去更多不明就裡的人命,高尚的道德訴求就成了理盲的反諷。
    環團與政客對再生能源的追捧又何嘗不是如此。無限上綱的綠能政策,用補貼與便宜行事想補上非核後的能源缺口。反而讓良田、荒野、埤塘、濕地、藻礁..遭到大規模的侵占。這蒙蔽理智的關愛,正是讓台灣碳排高企、生態破壞的害。

  4. 这么多楼,话也很清楚了。台湾人自己的事,自己去吧。尊重祝福比什么建议都重要。这就是力量啊。

  5. 非核家園就是個幻想,要想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並且在能源方面最大程度自主,核電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處理好選址和核廢料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6. @Annpo 「這篇文章主題很清楚,談核電在這次大選中的論戰」
    所以你的意思是台灣的核工專家和支持擁核團體在這場論戰里只是在看戲,只有個政黨候選人和反核團體才是這場論戰的主角?

  7. @Annpo 為什麼不呢?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文章內大量涉及核能技術的評論以及對核能在近年「核能復興」發展趨勢下的評論,卻只採用了環保團體的說法,他們的說法並不全面。而這些在過去馬英九時代是沒有被評論過的。反核四也不等於反核能。

  8. 我其實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在討論核電議題時,不可以有(或者不需要?)核電專家的聲音?如果再用更大的面向去談,能源專家,經濟專家,環保專家都可以發出他們的聲音啊!
    他們也只是依據他們的學識經驗和背後的數據給出他們的意見,至於如何判斷就是選民的選擇了。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討論區一開始的分歧就是Eric說媒體需要加入專家的意見,而有端友覺得不需要專家意見,或者說這問題吵了(?)那麼多年已經有那麼多專家意見所以不需要了?
    可是技術會進步,世界局勢會改變,不同的時候人的想法也可能會改變,更何況每年都會有更多的新人加入到這個議題來。難道不需要有(包括專家在內)持續不斷的討論?

  9. @ericchan 這篇文章主題很清楚,談核電在這次大選中的論戰。你一直要搬核電專家,可以研究一下馬英九時期為什麼有反核聲浪,不就是核工專家出來質疑核四嗎?你以為四十年爭論都沒有核工專家的聲音?那地質專家,生態學家聲音要不要放,他們就不科學了嗎?
    至於再生能源與國際經濟的報導,你怎麼這麼篤定沒有呢? 要不要來賭一把?

  10. 找核工專家給意見挺好的,只是這個時間點、這個狀態,癥結點就不在此。會覺得台灣民眾無論擁核反核疑慮主要是在於缺少那些深入核工釋疑更是太脫節了。
    會有些留言不耐,或許是因為台灣核能政策只有回歸科學才理性vs把真實世界當無塵實驗室才不理性,相當多年以前已經吵完了。

  11. @Weber 甚至這篇文章還沒有請到貿易專家來談國際上各國對綠能的認定與自主對於台灣作為外向型經濟出口的影響。這幾年台灣綠電的快速發展也得益於科技業對於生產過程中碳足跡的重視。以及為了彌補碳排放在本地乃至國際碳交易市場所花費的成本與代價做估計。是反核人士低估了還是企業們誇大了?

  12. 套句中國人常用的詞,好幾樓的留言爹味特濃呢。

  13. 不知道為什麼,真的不要覺得看得懂繁體中文就懂台灣喔😌

  14. 「很多时候这个议题的讨论仿佛在说核电是更科学、更技术、更符合大众对技术理性、对工程师专业想象的一种能源模式,而光电、风电的不稳定不可控则好像是它们不够“技术”、不够“理性”的结果。」
    @raeye2我覺得是你自己想太多了? 不穩定的電力供應是會對電網造成衝擊的,對工業生產設備構成威脅的,特別是作為護國神山的晶圓製造業。現在台灣對這個問題比較無感(實際上已經在受影響)是因為台灣目前主要依賴火力發電,對綠能的依賴度較低。當未來風能光能在台灣供電的佔比不斷提升的時候,勢必需要solarcity 或者同類的社區大型儲能站協助,又或者是建水壩和抽水蓄能電站。這一點台灣社會必須要做好準備。

  15. @Weber 這個議題就很需要導入專家去解釋郭台銘提出的SMR技術在未來的圖景,且中國已經在2021年建造出第一台SMR了(這個可以去看看泛科技做的影片)。而不是用「歐美國家沒有在建中的SMR」這一句去暗示SMR在技術上的不可行與缺乏進展。也不是用NuScale因為成本飆升被迫取消第一個SMR合作案就斷定SMR在「商業上不可能成功」更要提到SMR在使用過程中會比傳統核電廠產生多得多的核廢料,這對於缺乏最終儲存場的台灣而言有多致命。
    還要核能專家去解讀,楊媽媽口中「新的核能技術」指的究竟是 「第三代 反應爐」還是 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的 「第四代反應爐」 ?這兩者在面對福島核災 車諾比核災 甚至是可能的台海戰爭中,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如何?前者最早在1996在日本建造,後者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再加上建造時間,恐怕難以在2050達到核電達到2020年3倍的目標。而楊媽媽口中美國開發新型核電所謂的3倍預算是多少預算的三倍?天文數字又是多少?
    有這麼多的疑問和模糊不清的表述,不應該要找核能專家做解答?😅 民眾對於核能的擔憂與顧慮不就是建基在上面這些答案的不清晰上面嗎?民眾相不相信,那是民眾自己的選擇,媒體問也不問,用一堆含混不清又不準確的答案回應,未免也太傲慢了吧?😅

  16. @Eric能否據一個你理想中的情況,來說明需要引入專家或科學家。

  17. @Weber 原來在你眼裡 核能專家 只是一個負責說服民眾要在家旁邊建核電廠的NPC啊😅

  18. @Eric,民進黨的工作是建造足夠的新發電機組,確保非核家園可以變成一個選項而不會出現供電缺口;如果供電有餘裕,那核三廠就可以屆退,政府不需要主動廢核,只是『沒有延役』而已。
    如果沒有解決供電的問題,那請專家來說破嘴也沒有;反之,也不需特別說服誰,順水推舟而已。
    若未來要新設核電廠,那自然是必須要有核能專家來說服反對的當地人;沒有新核電設施,就沒有需要被說服的人,自然就不需要引入專家。
    核四公投也證明了反核的人更勝一籌,當然核四本身的問題也更複雜。

  19. @Weber 不是反核是大多數,而是「反對核電廠建在我家附近的」是大多數。有不少人是支持建核電廠,但千萬不要建在我家附近的🙃

  20. @Weber 所以你的意思是民進黨對於達成非核家園這件事情上其實什麼都沒有做,根本不能算作自己的政績?🤔

  21. @Acc其實民進黨沒有讓人不搭飛機(核能)喔。你能指出那座核電廠是被民進黨的廢核政策除役的嗎?
    說來取巧,但本來反(廢)核就佔民意多數。

  22. Weber网友的比喻又完全搞错了 民进党废核的操作不是“自己不打算搭飞机” 而是不让人(民众)搭飞机 民进党主席或者党员不搭飞机可以自便 但是出台政策不让民众搭飞机那当然要解释 而且需要很好的解释。 一项摆在面前看起来有很多积极影响的政策不执行 当然需要检讨原因 否则政府官员不作为就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

  23. @Weber 當然,我也不認為藍白任何一黨上台後有意願和有能力實質性地推動核四重啟和新核電的建設。但端並非某一黨的黨媒,作為一個有理想的媒體,我認為端有道德責任作出更全面(注意是更全面而不是更中立)的報導推動議題討論。

  24. @Weber 放棄搭飛機並非毫無損失,而是有可能出現替代/機會成本的。不論是從理想主義的角度還是現實選舉政治都需要找科學家來為自己立場辯護。特別是反對黨主打這一項政見的時候。

  25. 民進黨作為執政黨本身就是推動廢核的,也就沒有找核能專家提供意見的理由。畢竟如果你不打算搭飛機,也就沒有必要請一位專家告訴你飛機多安全。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實是:即便國民黨作為反對黨是提倡核能的,但是目前核電的除役、停工都是國民黨在執政時實質進行的;例如核四是在馬英九執政時被林義雄絕食要脅而停工的,核一核二則是侯友宜擔任新北市長時以地方政府權力妨礙相關設施建設而達成癱瘓核電運作。
    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只需要順水推舟。

  26. @goopi 政治問題循政治路徑解決不代表當中沒有科學專家的角色。反核團體在找地質專家證明核四的選址不安全的時候怎麼不說政治問題政治路徑解決呢?😅

  27. 「但從數據來看,全世界核能使用比例大幅降低,而台灣向來依賴能源進口,即使是2017年三座核電廠都還運轉之時,核電能源占比也不到20%,台灣對核電的依賴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這麼高。由此可見,核電在台灣並不是「經濟題」,而是「政治題」;40年來,藍綠兩黨或官方民間在體制內外如打兵乓球一樣,讓核電決策翻來覆去。」
    這一段是有邏輯的問題的。首先第一句,全球使用核能比例大幅降低不假,但這是受福島核災的影響。隨著俄烏戰爭導致的能源價格大幅波動,很多國家都在重新啟用發展核電,包括同樣地狹人稠,經歷過核災的日本。而各國重啟核電需要一定時間,甚至涉及新一代核電廠的興建,是不會短時間反映在核能使用比例上。但這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核能已經是被淘汰的能源。
    至於對核能發電的依賴跳到「政治題而非經濟題」更是讓人發笑?😅直到去年,台灣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才才超越核電,是不是綠能在台灣的發展也是「政治題而不是經濟題」?😅

  28. “楊順美也反問:為什麼中國、俄羅斯、印度沒有簽署核電復興的承諾?”
    因為這三國根本就不需要簽署承諾就已經在不斷發展核能了啊😅
    印度因為自身缺鈾加上因為過去一段時間因為核試被制裁,核技術相較中俄發展較慢。但在COP28之前政府就已經訂下2050年半數電能由核能供給的目標(儘管普遍認為以印度自身的能力難以達到)。但印度現在也在建全球最大的核電廠。
    至於俄羅斯和中國就更不用說了。中俄兩國一直在努力出口核發電技術和產品。之前還差點就在英國建核電站了。現在全球新建的核電機組7成都是中俄製造的。這位楊女士究竟有沒有好好查資料?😅 有些人在主張核電專家的意見不重要😅 真是笑死。

  29. 從文章來看,我當然明白核議題已經被某些人為了贏得選舉而拿來炒作。可是不是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回到科學理性的討論,不要跟隨某些人的表演而起哄?
    拉大這個議題的面向,讓更多的聲音進入討論,尤其是專家的意見,然後讓選民自行去判斷不是很好嗎?

  30. @Jack_Huang 對核四有沒有信心跟有沒有找核專家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核與反核四團體對於核四安全性的質疑不也有找核電專家背書的嗎?😅

  31. 為什麼會跟核工專家無關?😅 你的意思是台灣民眾對干式儲存槽 核廢料的儲存的抗拒,對核四重啟的抗拒沒有科學依據,只是跟政治風向有關對嗎?還是說妳認為台灣關於核安全的法律不是建基於科學?😅 還大海和漱口杯呢?😅 你不是覺得玩玩政治梗就顯得自己很有智慧吧😅 SMR 和更新更安全的核反應堆技術引進的可能性這個三黨都不拒絕的選項為什麼不能找核專家討論?😅

  32. 這跟核電專家沒什麼關係,大家不是不相信核電專家的專業,是對核四沒有信心,空有專業沒有辦法讓民眾建立信心,這是政治問題不單純是技術問題。

  33. @俊伟 不說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國民黨可是也有自己的專家學者的,這些專家學者提供意見,政黨決定採納或不採納,過去黃士修跟國民黨的決裂,黃士修跟侯友宜的衝突,難道不是科學與政治的互動?
    你談的角度跟這篇的脈絡完全不同,如我前面留言的,為什麼台灣會有2025這個時間點,當然除了機組除役問題外,也乾式貯存槽不夠放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核工專家可以在台灣這種地狹人稠的地方回答的問題。
    這篇講的不是核工議題,而是核電在台灣已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循政治路徑解決,台灣讀者其實不懂為何這麼執著於要有「核工專家」,在我看來,這完全是不同面向的討論。

  34. 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找核電專家給出他們的意見。
    核電專家當然不能超出法律,可是法律制定背後所需的數據資料和意見難道不需要諮詢專家?台灣有言論自由,專家給出他們對一件事的專業看法那也很正常吧?

  35. 上面的是不是根本看不懂,這篇講的是台灣法制面怎麼規劃非核家園,以及在野黨如何試圖透過大選勝出翻盤。法制面目前如此,核工專家是超越法律的存在嗎?現在談的是大海,你看到漱口杯去嗎?

  36. 沒找到核電的專家提供意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