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電的政治競技場:大選是最後一翻,或非核家園的最後一哩路

2025,究竟是不是台灣核電的終曲?
2021年11月27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反核團體在自由廣場擺放一千雙鞋,呼籲民眾核四公投投下不同意票。攝:陳焯辉/端傳媒
2024台灣大選 台灣 政治 氣候與能源 選舉

土地面積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卻擁有四座核電廠的台灣,到了2025年,將迎來第一個沒有核電的夏天——如果2024年總統大選中勝出的執政團隊,沒有立即啟動修法的話,蔡英文自2011年第一次參選總統就祭出的重要政見「2025非核家園」將會實現。

以比例計算,世界上最多核電廠的美國,平均每10萬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核電廠,台灣則是九千平方公里就有一座,而其中第一核電廠(核一)、與第二核電廠(核二)與第四核電廠(核四),密集座落在北海岸85公里距離內,距離首都台北直線距離只有30公里。目前,頭兩座已除役,核四廠則未完工;它在計畫開始時,就受到地方政府、民意代表與地方反對,並成為台灣社會運動的戰場,2011年福島核電廠事故推進這股力量,核四於是在2015年封存,且2021年全國公民投票決定它不能重啟。

直至2023年10月,核電僅提供全台灣6%的電力需要,來源是唯一還在運轉中的核三廠。而這個唯一座落在南部屏東的核電廠,隨著一號機組與二號機組即將在2024年、2025年屆滿40年之期,進入除役程序。換句話說,除非政治介入,否則在2025年,台灣土地上將不會有任何一座核電機組運轉。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37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COP28是站在既要經濟發展也要阻止全球升溫的角度去呼籲使用核電,並選擇不討論核廢去處。地震帶上的人類應該明白,水裡的魚遇到難題,若只聽從飛鳥的意見來思考解決之道會是什麼多麼不智。廢核公投時所有正反意見早已陳述清楚,專家意見也就是不斷老調重彈,選民一直以來都不欠缺訊息,而是難以抉擇。多數本身就在這個產業的核專家,提供的數據與研究背後來源都是美法核產業巨頭,裁判兼球員,說的無非都是核能不若其他傳統能源污染水與空氣,產出大量又穩定,然而日本技術與法規不夠嚴謹嗎?311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台灣的自然災害與先天地理條件與日本一樣不適合發展核能,不能與地廣人稀的大陸型國家一概而論。台灣的困境在於先天不足的同時,半導體產業發展又依賴穩定大量的電力供應,現實與理想無法妥協。綠能產出既不穩定,目前還靠農地種電在撐場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84272/,不是反對太陽能,但不應該補助農地種電,中南部陽光充足,是台灣的糧倉,少子化下農業已經慘澹經營,在糧食自給率嚴重下滑的情況下還因獎勵種電推高農地成本,讓有志於農業者怯步。種電能賺錢拿補助,地價還會漲,誰要辛苦做農業?老農地主更願意高價出售給種電投資客。與此同時,建築物設置太陽能板還能降低室內溫度,但公與私建築物場所設置太陽能板的普及率卻極低,說明各級政府推廣都不夠積極,獎勵不足,且未檢討低普及率的原因。綠能可以發展,但需要更完善、有遠見的規劃,而不是先選簡單的做,就是犧牲農地。人類的現況反映的是昨天的選擇,今天的選擇決定未來是什麼樣子。

  2. 反核在台灣很早就是兩端極化撕裂的議題,幾乎跟統獨一樣久。正反兩方都各自拿有利於自己的科學論述做解讀,就像這篇文章所講的,COP28重啟核電討論,新核電技術,兩方都可以有完全相反的結論,某種程度就像 @Annpu所說的,核能專家的意見已經不重要了,說再多都一樣,核電就是政治問題了
    端傳媒在這次台灣大選的立場很清楚了。這篇文章忽略不談的一點倒是,台灣民意的確在福島核災後完全偏向反核,但近年擁核聲量漸起,便是因為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天然氣發電作為過渡緩不濟急。加上台灣風電太陽能種電各種負面效果。當然全世界都有類似的掙扎,像法國堅持擁核德國寧願繼續燒煤也要反核。核電已成信仰,不是簡單就有定論

  3. 當人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化石燃料、高碳能源殺害時,核能成為環團、政客的議題,並且藉由妖魔化核能來提升自身的道德高度,正是台灣能源議題的現況。
    具有代表性的「我是人、我反核」,正是企圖佔據道德高地的響亮口號。可是當人們知道反核的代價,是讓石化能源奪去更多不明就裡的人命,高尚的道德訴求就成了理盲的反諷。
    環團與政客對再生能源的追捧又何嘗不是如此。無限上綱的綠能政策,用補貼與便宜行事想補上非核後的能源缺口。反而讓良田、荒野、埤塘、濕地、藻礁..遭到大規模的侵占。這蒙蔽理智的關愛,正是讓台灣碳排高企、生態破壞的害。

  4. 这么多楼,话也很清楚了。台湾人自己的事,自己去吧。尊重祝福比什么建议都重要。这就是力量啊。

  5. 非核家園就是個幻想,要想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並且在能源方面最大程度自主,核電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處理好選址和核廢料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6. @Annpo 「這篇文章主題很清楚,談核電在這次大選中的論戰」
    所以你的意思是台灣的核工專家和支持擁核團體在這場論戰里只是在看戲,只有個政黨候選人和反核團體才是這場論戰的主角?

  7. @Annpo 為什麼不呢?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文章內大量涉及核能技術的評論以及對核能在近年「核能復興」發展趨勢下的評論,卻只採用了環保團體的說法,他們的說法並不全面。而這些在過去馬英九時代是沒有被評論過的。反核四也不等於反核能。

  8. 我其實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在討論核電議題時,不可以有(或者不需要?)核電專家的聲音?如果再用更大的面向去談,能源專家,經濟專家,環保專家都可以發出他們的聲音啊!
    他們也只是依據他們的學識經驗和背後的數據給出他們的意見,至於如何判斷就是選民的選擇了。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討論區一開始的分歧就是Eric說媒體需要加入專家的意見,而有端友覺得不需要專家意見,或者說這問題吵了(?)那麼多年已經有那麼多專家意見所以不需要了?
    可是技術會進步,世界局勢會改變,不同的時候人的想法也可能會改變,更何況每年都會有更多的新人加入到這個議題來。難道不需要有(包括專家在內)持續不斷的討論?

  9. @ericchan 這篇文章主題很清楚,談核電在這次大選中的論戰。你一直要搬核電專家,可以研究一下馬英九時期為什麼有反核聲浪,不就是核工專家出來質疑核四嗎?你以為四十年爭論都沒有核工專家的聲音?那地質專家,生態學家聲音要不要放,他們就不科學了嗎?
    至於再生能源與國際經濟的報導,你怎麼這麼篤定沒有呢? 要不要來賭一把?

  10. 找核工專家給意見挺好的,只是這個時間點、這個狀態,癥結點就不在此。會覺得台灣民眾無論擁核反核疑慮主要是在於缺少那些深入核工釋疑更是太脫節了。
    會有些留言不耐,或許是因為台灣核能政策只有回歸科學才理性vs把真實世界當無塵實驗室才不理性,相當多年以前已經吵完了。

  11. @Weber 甚至這篇文章還沒有請到貿易專家來談國際上各國對綠能的認定與自主對於台灣作為外向型經濟出口的影響。這幾年台灣綠電的快速發展也得益於科技業對於生產過程中碳足跡的重視。以及為了彌補碳排放在本地乃至國際碳交易市場所花費的成本與代價做估計。是反核人士低估了還是企業們誇大了?

  12. 套句中國人常用的詞,好幾樓的留言爹味特濃呢。

  13. 不知道為什麼,真的不要覺得看得懂繁體中文就懂台灣喔😌

  14. 「很多时候这个议题的讨论仿佛在说核电是更科学、更技术、更符合大众对技术理性、对工程师专业想象的一种能源模式,而光电、风电的不稳定不可控则好像是它们不够“技术”、不够“理性”的结果。」
    @raeye2我覺得是你自己想太多了? 不穩定的電力供應是會對電網造成衝擊的,對工業生產設備構成威脅的,特別是作為護國神山的晶圓製造業。現在台灣對這個問題比較無感(實際上已經在受影響)是因為台灣目前主要依賴火力發電,對綠能的依賴度較低。當未來風能光能在台灣供電的佔比不斷提升的時候,勢必需要solarcity 或者同類的社區大型儲能站協助,又或者是建水壩和抽水蓄能電站。這一點台灣社會必須要做好準備。

  15. @Weber 這個議題就很需要導入專家去解釋郭台銘提出的SMR技術在未來的圖景,且中國已經在2021年建造出第一台SMR了(這個可以去看看泛科技做的影片)。而不是用「歐美國家沒有在建中的SMR」這一句去暗示SMR在技術上的不可行與缺乏進展。也不是用NuScale因為成本飆升被迫取消第一個SMR合作案就斷定SMR在「商業上不可能成功」更要提到SMR在使用過程中會比傳統核電廠產生多得多的核廢料,這對於缺乏最終儲存場的台灣而言有多致命。
    還要核能專家去解讀,楊媽媽口中「新的核能技術」指的究竟是 「第三代 反應爐」還是 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的 「第四代反應爐」 ?這兩者在面對福島核災 車諾比核災 甚至是可能的台海戰爭中,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如何?前者最早在1996在日本建造,後者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再加上建造時間,恐怕難以在2050達到核電達到2020年3倍的目標。而楊媽媽口中美國開發新型核電所謂的3倍預算是多少預算的三倍?天文數字又是多少?
    有這麼多的疑問和模糊不清的表述,不應該要找核能專家做解答?😅 民眾對於核能的擔憂與顧慮不就是建基在上面這些答案的不清晰上面嗎?民眾相不相信,那是民眾自己的選擇,媒體問也不問,用一堆含混不清又不準確的答案回應,未免也太傲慢了吧?😅

  16. 喜歡 raeye2的評論

  17. @Eric能否據一個你理想中的情況,來說明需要引入專家或科學家。

  18. @Weber 原來在你眼裡 核能專家 只是一個負責說服民眾要在家旁邊建核電廠的NPC啊😅

  19. @Eric,民進黨的工作是建造足夠的新發電機組,確保非核家園可以變成一個選項而不會出現供電缺口;如果供電有餘裕,那核三廠就可以屆退,政府不需要主動廢核,只是『沒有延役』而已。
    如果沒有解決供電的問題,那請專家來說破嘴也沒有;反之,也不需特別說服誰,順水推舟而已。
    若未來要新設核電廠,那自然是必須要有核能專家來說服反對的當地人;沒有新核電設施,就沒有需要被說服的人,自然就不需要引入專家。
    核四公投也證明了反核的人更勝一籌,當然核四本身的問題也更複雜。

  20. @Weber 不是反核是大多數,而是「反對核電廠建在我家附近的」是大多數。有不少人是支持建核電廠,但千萬不要建在我家附近的🙃

  21. @Weber 所以你的意思是民進黨對於達成非核家園這件事情上其實什麼都沒有做,根本不能算作自己的政績?🤔

  22. @Acc其實民進黨沒有讓人不搭飛機(核能)喔。你能指出那座核電廠是被民進黨的廢核政策除役的嗎?
    說來取巧,但本來反(廢)核就佔民意多數。

  23. Weber网友的比喻又完全搞错了 民进党废核的操作不是“自己不打算搭飞机” 而是不让人(民众)搭飞机 民进党主席或者党员不搭飞机可以自便 但是出台政策不让民众搭飞机那当然要解释 而且需要很好的解释。 一项摆在面前看起来有很多积极影响的政策不执行 当然需要检讨原因 否则政府官员不作为就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

  24. @Weber 當然,我也不認為藍白任何一黨上台後有意願和有能力實質性地推動核四重啟和新核電的建設。但端並非某一黨的黨媒,作為一個有理想的媒體,我認為端有道德責任作出更全面(注意是更全面而不是更中立)的報導推動議題討論。

  25. @Weber 放棄搭飛機並非毫無損失,而是有可能出現替代/機會成本的。不論是從理想主義的角度還是現實選舉政治都需要找科學家來為自己立場辯護。特別是反對黨主打這一項政見的時候。

  26. 民進黨作為執政黨本身就是推動廢核的,也就沒有找核能專家提供意見的理由。畢竟如果你不打算搭飛機,也就沒有必要請一位專家告訴你飛機多安全。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實是:即便國民黨作為反對黨是提倡核能的,但是目前核電的除役、停工都是國民黨在執政時實質進行的;例如核四是在馬英九執政時被林義雄絕食要脅而停工的,核一核二則是侯友宜擔任新北市長時以地方政府權力妨礙相關設施建設而達成癱瘓核電運作。
    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只需要順水推舟。

  27. @goopi 政治問題循政治路徑解決不代表當中沒有科學專家的角色。反核團體在找地質專家證明核四的選址不安全的時候怎麼不說政治問題政治路徑解決呢?😅

  28. 「但從數據來看,全世界核能使用比例大幅降低,而台灣向來依賴能源進口,即使是2017年三座核電廠都還運轉之時,核電能源占比也不到20%,台灣對核電的依賴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這麼高。由此可見,核電在台灣並不是「經濟題」,而是「政治題」;40年來,藍綠兩黨或官方民間在體制內外如打兵乓球一樣,讓核電決策翻來覆去。」
    這一段是有邏輯的問題的。首先第一句,全球使用核能比例大幅降低不假,但這是受福島核災的影響。隨著俄烏戰爭導致的能源價格大幅波動,很多國家都在重新啟用發展核電,包括同樣地狹人稠,經歷過核災的日本。而各國重啟核電需要一定時間,甚至涉及新一代核電廠的興建,是不會短時間反映在核能使用比例上。但這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核能已經是被淘汰的能源。
    至於對核能發電的依賴跳到「政治題而非經濟題」更是讓人發笑?😅直到去年,台灣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才才超越核電,是不是綠能在台灣的發展也是「政治題而不是經濟題」?😅

  29. "楊順美也反問:為什麼中國、俄羅斯、印度沒有簽署核電復興的承諾?"
    因為這三國根本就不需要簽署承諾就已經在不斷發展核能了啊😅
    印度因為自身缺鈾加上因為過去一段時間因為核試被制裁,核技術相較中俄發展較慢。但在COP28之前政府就已經訂下2050年半數電能由核能供給的目標(儘管普遍認為以印度自身的能力難以達到)。但印度現在也在建全球最大的核電廠。
    至於俄羅斯和中國就更不用說了。中俄兩國一直在努力出口核發電技術和產品。之前還差點就在英國建核電站了。現在全球新建的核電機組7成都是中俄製造的。這位楊女士究竟有沒有好好查資料?😅 有些人在主張核電專家的意見不重要😅 真是笑死。

  30. 從文章來看,我當然明白核議題已經被某些人為了贏得選舉而拿來炒作。可是不是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回到科學理性的討論,不要跟隨某些人的表演而起哄?
    拉大這個議題的面向,讓更多的聲音進入討論,尤其是專家的意見,然後讓選民自行去判斷不是很好嗎?

  31. @Jack_Huang 對核四有沒有信心跟有沒有找核專家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核與反核四團體對於核四安全性的質疑不也有找核電專家背書的嗎?😅

  32. 為什麼會跟核工專家無關?😅 你的意思是台灣民眾對干式儲存槽 核廢料的儲存的抗拒,對核四重啟的抗拒沒有科學依據,只是跟政治風向有關對嗎?還是說妳認為台灣關於核安全的法律不是建基於科學?😅 還大海和漱口杯呢?😅 你不是覺得玩玩政治梗就顯得自己很有智慧吧😅 SMR 和更新更安全的核反應堆技術引進的可能性這個三黨都不拒絕的選項為什麼不能找核專家討論?😅

  33. 這跟核電專家沒什麼關係,大家不是不相信核電專家的專業,是對核四沒有信心,空有專業沒有辦法讓民眾建立信心,這是政治問題不單純是技術問題。

  34. @俊伟 不說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國民黨可是也有自己的專家學者的,這些專家學者提供意見,政黨決定採納或不採納,過去黃士修跟國民黨的決裂,黃士修跟侯友宜的衝突,難道不是科學與政治的互動?
    你談的角度跟這篇的脈絡完全不同,如我前面留言的,為什麼台灣會有2025這個時間點,當然除了機組除役問題外,也乾式貯存槽不夠放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核工專家可以在台灣這種地狹人稠的地方回答的問題。
    這篇講的不是核工議題,而是核電在台灣已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循政治路徑解決,台灣讀者其實不懂為何這麼執著於要有「核工專家」,在我看來,這完全是不同面向的討論。

  35. 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找核電專家給出他們的意見。
    核電專家當然不能超出法律,可是法律制定背後所需的數據資料和意見難道不需要諮詢專家?台灣有言論自由,專家給出他們對一件事的專業看法那也很正常吧?

  36. 上面的是不是根本看不懂,這篇講的是台灣法制面怎麼規劃非核家園,以及在野黨如何試圖透過大選勝出翻盤。法制面目前如此,核工專家是超越法律的存在嗎?現在談的是大海,你看到漱口杯去嗎?

  37. 沒找到核電的專家提供意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