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学生刊物调查“关爱队”报导,遭港府反驳及建制投诉|Whatsnew

在巨大回响和压力下,中大指导老师岑蕴华强调学生只是履行传媒的基本工作。
《大学线》关爱队调查报导的影片。图:影片截图

新年限时优惠:畅读会员首年9折(US$57);尊享会员首年75折(US$96,赠《华尔街日报》全语种会籍)。可随时取消续订。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的学生实习刊物《大学线》近日发表调查报导,揭示港府近年推出的“关爱队”,有绩效指标(即 KPI)无从查实和“打卡”之嫌,不单止未必照顾到街坊的真正需要,而且其提交予政府的工作和财务报告不公开,令公众无法监察用于资助关爱队的公帑有否用得其所。

调查报导发表之后,惹来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的“反驳”,以及建制社交媒体群组的狙击,引发一场舆论风波。

记者追访,官员回复“不是所有政府文件都公开”

《大学线》一则名为“事不‘关’己”的影像报导提到,香港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首次提出成立“关爱队”,目的是支援社区工作。关爱队试行近两年,李家超在发表2024年施政报告时,形容关爱队“勤奋用心,提供多元的关爱和支援服务,大获市民赞赏”,宣布政府会恒常化关爱队拨款,并且在下一期拨款增加资助金额五成。

增加拨款之下,原本两年每队80万至100万港元的资助,将会增至每队两年120万至150万港元。以目前全港共有452队关爱队计算,每年最少开支由1.8亿港元增至2.7亿港元,两年开支则最多可以达到6.78亿港元。报导指,这笔庞大开支背后,李家超所指的关爱队“勤奋用心”,坊间有舆论认为似乎未有任何实质根据。

《大学线》关爱队调查报导的影片。图:影片截图

《大学线》引述民政事务总署网页资料,指出“关爱队以团体为单位组成,团体须申请并通过遴选成为小队”,而“地区民政事务处会按区情拟备项目纲要,(为关爱队)列明必需的服务要求和关键绩效指标”。然而,关爱队没有公开的工作报告,媒体和公众根本无从得知关爱队是否有完成 KPI。

《大学线》记者曾分别向南区和荃湾民政处索取该区关爱队的工作报告,以及提出采访邀请,但均被拒绝。《大学线》记者又在一次荃湾区议会大会后追访该区民政事务专员区家盛,询问为何关爱队的工作报告不能公开,得到区家盛回复:“公开的文件公开,不公开的文件就不公开,不是所有政府文件都公开的。KPI 已经达成了,有些文件是不公开的。”

《大学线》指记者花近一个月不断提出访问邀请、寻求索取工作报告,但都无法以官方渠道采访任何关爱队队长和成员、民政处官员及相关区议员,因此以“放蛇”手法展开调查报导,以参加者身份参与葵青上大窝口关爱队举办的参观国家安全展览活动。

活动上,记者发现有关爱队队员将蓝色关爱队背心交给参加者,让参加者穿着背心“打卡”合照;记者随后向该名参加者查询,对方承认自己并非关爱队义工,并坦言自己接过背心穿上是由于“不够人手穿,要找一些演员”。《大学线》记者又参加了由屯门乐翠关爱队举办的“国安精英培训计划”讲座活动。尽管宣传海报指明,活动对象是12至18岁的在校中学生及18至35岁的青年,记者出席讲座当日发现,大部份参加者都是长者。

民青局批评报导,建制有声音指“反应过度”

《大学线》的报导引来港府官员“反驳”。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署理局长梁宏正于1月4日回应传媒查询,两度批评《大学线》的报导“以偏概全”,指报导内容未必公平和全面,并强调报导不会阻碍关爱队成员为市民服务。

就报导拍摄到有参加者穿着关爱队背心“打卡”,梁宏正解释指关爱队的成员本身全部都是义工,而由于关爱队服务范围较大,需要招募或找义工,关爱队做服务时会穿着关爱队背心,让市民容易识别。他重申,关爱队队员和成员都没有收取金钱,是义工,当中有些义工是长期帮忙,有些则在适合自己的时间才过来。

梁宏正续指,关爱队的资助是两年期,民政总署会定期检视关爱队的服务,包括服务是否适合区情,有没有需要作出调整等。他强调,当局会就关爱队每次服务和成绩检视如何做得更好。

《大学线》关爱队调查报导的影片。图:影片截图

1月10日,民青局局长麦美娟被问及报导时则回应指,每队关爱队的成员人数不多,大概8至12人,要招募义工参与;背心是识别队员及义工的方法之一。对于市民关注无法感受关爱队的服务、以及过度关注 KPI 等问题,她指当局会在日后向市民提供它们的 KPI。她强调过去关爱队探访了34万户,提供了3万多次的家居维修支援,“我觉得成绩都好唔错、好理想”,又呼吁传媒可以进一步推广关爱队工作。

不过,《信报》政情专栏“余锦贤”于7日引述有建制派人士对港府事事“反驳”的文化略有微言,担心会造成寒蝉效应,其中提到的事例正正包括梁宏正反驳《大学线》报导的风波。

专栏文章引述有建制派地区人士和立法会议员认为当局的“反驳”做法略嫌过火,担心将“小事”炒热,同时造成市民感觉政府不愿意正视和容纳批评声音的反效果。专栏文章透露,相对政府当局,建制派对学生记者的报导更为宽容。专栏文章引述有地区社团中人私下评价当局有点反应过度,更承认可能有关爱队义工协助组织活动时未必熟悉指引,未跟足规矩办事,始终关爱队部份成员并非专业。该地区社团中人更加认为,无论如何今次事件的本质是“好小事”,透露地区人士见到《大学线》的报导都会再提点义工,认为“无必要话(学生记者)偏颇,这样恐怕会小事化大”。

建制群组制图批中大推煽仇刊物,发起联署投诉

1月6日,负责指导报导的中大新传系兼任讲师、资深传媒人岑蕴华出席电台节目,评价《大学线》的报导“有理有据”,并称不认为涉及关爱队的新闻属于敏感题材,强调学生只是履行传媒的基本工作,报导目的并非要揭露什么,而是希望了解关爱队和区议员工作的差异。

岑蕴华在节目上首先恭喜参与相关报导的学生,指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付出努力后的回响,体会“新闻都可以做到少少嘢”。他自言对学生操作选题的进步印象深刻,例如学生在申请采访关爱队和民政专员被拒后,只好亲身参与公开活动及以“偷拍”形式采访,最终完成有理有据的报导。

岑蕴华透露,有学生在相关报导发表之后感到有压力,例如有人质疑该议题是否适合讨论。岑蕴华认为这反映了整体社会氛围的问题,他希望学生意识到这是传媒应该做的工作。

于1月8日履新的中文大学新任校长卢煜明也就《大学线》的报导作出了回应。他指《大学线》向学生提供采访和实习的机会,虽然报导发表后引来社会不同意见,但汲取意见也是学生的学习范畴之一。

《大学线》关爱队调查报导的影片。图:影片截图

然而,无论是建制派地区人士对政府“反驳”文化提出的质疑,还是中大校长和讲师对《大学线》报导的正面评价,似乎都未能阻止风波持续发酵。1月7日晚上,名为“蓝色动力”的面书专页贴出两则图文,指新传学院教授李立峰是前立场新闻专栏作家,“《#立场》余孽借尸还魂变 #大学线,借关心社会议题反政府”,是“煽仇刊物《大学线》幕后推手”。

1月8日,建制社交媒体群组“警察劲揪,勇者无惧”发起联署向中文大学投诉,指控中大新传系兼任讲师岑蕴华及李立峰“专业失德”,更指控两人为“港独讲师”,指导学生“老屈政府关爱队成效”。

群组发出投诉信范本,内容批评《大学线》的报导“毫无理据,断章取义”,甚至带有“煽动性”,“引导学生产生对政府的偏见和敌意,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投诉信指岑蕴华和李立峰“明显专业失德,煽动学生反政府,用自己职务之便,以虚假信息荼毒年轻一代的思想”。投诉信更指控两人“一向主张港独”和“抹黑国安法”,指他们曾在媒体上“妖言惑众”、曾经任职于“反中媒体”立场新闻,因为政治立场和反中背景而制作偏颇内容。投诉信要求中大校方即时解雇两人,以免两人“遗祸人间”,同时彰显学校对专业操守的重视。

投诉信要求中大设立审查机制,严谨审查大学刊物的内容,另外检视及审查教职员背景,避免有心人士利用教育平台进行不当行为。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