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后,由于2024台湾总统大选期间,柯文哲阵营申报的政治献金遭控不实申报,引起外界诸多质疑,检察官也开始侦办此一案件,检视其中是否涉及不法。尽管帐目复杂,但案件核心相对单纯:在这一笔笔不合理的帐目背后,是否只是如民众党所称的,是委外会计师的疏忽和便宜行事,还是确有人谋不臧,是竞总有人滥用、甚至私吞支持者的热情捐献?
而从争议的核心政治献金来看,其本质就是一种“托付”,是最核心的支持者表达认同的方式,捐献代表“想要多出一份力”,不仅于满足大选当日投票而已的行为,认为这场仗值得投入,并希望成为候选人的实际后援。
事实上,愿意把票投给某位候选人是一回事,愿意掏钱捐给候选人,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会捐款的选民永远都是极少数,但他们属最为热情的那一群少数。候选人的募款能力因此和吸票能力非常不同:不是关于怎么说服游移不定的摇摆选民,而是关于透过活动、组织、自身言行,来激发最核心支持者的热情。
确实,总统候选人的募款能力从来不是决定台湾大选走向的关键,毕竟台湾的选战支出不像美国动辄数十亿美金这么庞大(以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为例,官方数据显示候选人本身的花费加总即有40亿美金,还不含其他组织的支出)。台湾主要政党多能确保自家候选人有足够的资金,不至于弹尽粮绝。但也因为捐献的意义是托付、是投入、是认同及热情,所以赖清德、侯友宜、柯文哲三人的募款情形仍能透露一项重要的线索:他们能否催动支持者的热情,让支持者愿意捐钱赞助?哪些地方的支持者特别热情,捐献的金额超乎想像?又有没有哪些时候,支持者会特别无法感受到希望,让募款因此慢了下来?
侯友宜募款能力最弱,赖清德“龟兔赛跑”赢柯文哲
从监察院政治献金查阅平台各候选人申报数据发现,柯文哲的支持者虽然一开始非常热情,但后来却陷入极长的“冷却期”。正是这个冷却期,使得赖清德的募款总额最终能够后来居上,一举超越柯文哲。稳定加速的赖清德,对上冲刺后停滞的柯文哲,两人的募款过程呈现出如同龟兔赛跑般的态势。至于侯友宜的“热度”则是持续萎靡,从来都不曾和赖、柯两人在同个水平。
柯文哲募款的开局非常惊人,堪称气势如虹。从2023年5月20日开放捐款开始,柯文哲总部在短短11天内获得支持者超过1.1亿元的政治献金,其中超过九成都是“个人捐赠”(按:已扣除政党捐赠,亦扣除后来因故退回或上缴国库的款项,下同)。而且,这些个人捐赠又以小额捐款为主,而非由大金主贡献:四万多笔的捐款中,有超过一半笔数的金额在1000元以下。柯文哲这1.1亿的政治献金,确实是靠一人几百块的捐款积少成多。
与赖清德相比,可以看出柯文哲1.1亿这个开局的数字有多惊人。在同一时间,赖清德的选战还未真正起步,在5月下半只募得40万元而已。而且,即使在赖清德起步之后,要募得1.1亿元都没那么容易:在整场选战期间,赖清德单月募款总额最多的是12月,也就是选前一个月,才总共募得1.6亿(上下半月各约八千万)。相较之下,柯文哲能在第一个11天就募得1.1亿,更是显得非常难得,在核心支持者之间俨然一呼百诺,非常能够催动他们的热情。
相较之下,赖清德虽然开局的气势不那么惊人,但之后则可以说是稳定加速。他在7、8两个月各募得两千万上下,9月更是翻了一倍,单月总额跳上四千万,10、11月又翻一倍,各在八千万上下,而选前最后冲刺的12月再翻一倍,单月总额如先前所说一举来到1.6亿,等于翻了三翻。
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使得赖清德在10月底的募款总额就已能追过柯文哲——柯文哲虽然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一样,一开始就有惊人的领先,但最终却被追赶过去。至于,侯友宜即使到了选前最后冲刺的12月,单月募款总额也只有4300万,只有赖清德9月时的水准,这三组候选人中殿后。
蓝白合迷航的代价,柯支持者一度看不见未来
当然,龟兔赛跑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不是只靠乌龟的配速,而是因为兔子慢了下来,而这正是柯文哲在6月至11月的情况,在整整5个月的期间,柯文哲的募款全面停滞。
时间进入6月后,柯文哲完全无法延续开局的气势,核心支持者的热情急速冷却,推测有许多人采取观望的态度。当然,部分原因可能是许多支持者“集中”在5月底一开放时就立刻捐赠,之后的几个月才慢了下来。然而,这个减慢的幅度非常惊人,停滞的时间又非常长,应不是“一群人才刚捐过”就能解释。
实际上,在6月上半、下半,柯文哲各仅收入一千余万,之后更是持续萎缩,在8月上半、下半还各有约七、八百万,但10月上半、10月下半到11月上半,就通通都只有三百余万。相较于5月下半的1.1亿,柯文哲募款速度等于降到比一成还要更低,而且停滞的时间长达五个月。
直到11月下半,柯文哲支持者的热情才终于“复活”,重新愿意开始捐献。而这个复苏也来得相当突然,是从每半个月三、四百万又一举回到每半个月三、四千万的档位。显然,这样的复苏绝非“正常”的波动,更非赖清德那种稳定的选前加速冲刺。
从时间点来看,11月下半柯文哲支持者捐献意愿的起死回生,恐怕和蓝白合破局脱不了关系。或许6月的低迷还能用“很多人上个月才刚捐过”来解释,但之后却要等到11月下半才复活,恐怕也是因为到那时蓝白合才终于正式破局,否则,至迟自7月开始,柯文哲和侯友宜(乃至郭台铭)合演一出令人迷惑而又相当漫长的戏码,连支持者都搞不清楚他们三人究竟是否会整合。整合谈判是直到11月18日才破局,而整出戏更是要到同月23日君悦饭店会谈未有结果后才终于告一段落。换言之,一路到11月上半,就连柯文哲的热情支持者都不确定他到底要不要选。
当然,当时一个主流的猜测是柯文哲只不过在虚与委蛇,既然不可能接受做副手,要能与最大在野党国民党整合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但是,这终究是一个高度不确定、让支持者如坠五里雾的情形,三个阵营(柯文哲、侯友宜、郭台铭)的说法更是一变再变,推测让许多核心支持者都陷入观望,完全不知道此时“投入”有何意义。
同时,比起另外两位候选人,柯文哲大量仰赖社群宣传,但先前的脸书数据分析显示,那段期间柯文哲在脸书上的“声量”有高达一半是关于蓝白合,侯友宜仅约三成,赖清德则当然更低。这意味著,柯文哲在蓝白合期间主动制造话题的能力极弱,难以经营有利于自己的主题,即使是支持者也恐怕有许多都只看到蓝白合相关的资讯,更不利于维系核心支持者的热情,让他们持续感到这场选战很值得他们的实际投入。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开局11天就能收入1.1亿的柯文哲,从6月上半到11月上半整整五个月的期间竟只能收入七千万。再怎么投入,人们如果得不到承诺、看不到未来,热情依然会逐渐冷却,这就是让支持者感到迷惑的代价。
侯募款能力差,是全台共通现象
至于侯友宜是否也受到蓝白合闹剧的冲击呢?虽说蓝白合期间侯友宜的募款亦有停滞,但侯友宜吸引支持者捐款的能力实在太差,整体的金额实在太低,所以蓝白合带来的“落差”并不若柯文哲这么明显。
综观整个选战过程,只有8月下半竞选办公室正式宣传募款后,曾一度冲出五千万的成绩,前前后后都欲振乏力。举例而言,整个6月,侯友宜都仅募得四百万,远低于柯文哲6月上半募得1400万、下半再募得1100万,全月共计2500万。快转到11月下半,蓝白合尘埃落定,侯友宜募款总额亦不到七百万,也远低于柯文哲同一时间的三千余万。如果说赖柯的募款过程可以比喻为一场龟兔赛跑,侯友宜的募款能力则像是赛道之外缓慢爬行的蜗牛。
实际上,国民党的支持者绝不会比民进党、民众党的支持者穷,但是,侯友宜吸引热情支持者“慷慨解囊”的能力却出奇的低,和他实际上在各县市得票的实力毫不相称。以申报资料为基础,可以用与“得票率”相同的逻辑计算“得捐款率”,看到在每个县市捐出的所有款项中,三位候选人分别各占几成。而在绝大多数的县市,考虑侯友宜实际上的得票率,他的“得捐款率”根本不该这么、这么低。
虽然政治献金的申报资料中并非每一笔都有记载捐赠者地址,但如果仅以“有提供地址的具名个人捐赠”为分析材料,便可以发现:整体而言,侯友宜在全国的得票率达有34%,超过三分之一,但从募款来看,侯友宜所获得的具名个人捐款总额只有约1.2亿(仅计算可辨认地址者),在三位候选人之间的“得捐款率”竟不到两成。
相对之下,同样只看能辨认地址的个人捐款,赖清德的全国得捐款率是46%,柯文哲则是35%,都高于他们各自的全国得票率。换言之,侯友宜激发核心支持者热情的能力实在太差,让赖、柯两人在募款方面都能有不成比例的好表现。足见侯友宜虽然争取的摇摆选民已经不算特别多,但催动核心支持者的能力上还又再更弱。
若以国民党得票最高的几个县市为例,侯友宜在金门、连江得票率都超过六成,但柯文哲在金门募得43万的具名个人捐款,赖清德也募得14万,侯友宜却仅募得10万,得捐款率是垫底的15%。至于在连江,侯友宜则和赖清德一样都没有募到任何款项,不过柯文哲在此募得的款项也不到四万,本来就是捐献总额较低的地区。至于在花莲,赖、柯两人双双募得超过150万的个人捐款,但侯友宜仅募得14万;在台东,赖清德募得将近120万,柯文哲超过50万,但侯友宜却不到五万;换言之,在花莲、台东两县,侯友宜明明都囊括了约五成的选票,但得募款率居然都不到5%,显示侯友宜在蓝营优势的县市也缺乏向核心支持者催动募款的能力。
那么,有没有哪些地方侯友宜的得捐款率还是能高过得票率,或者至少不要低太多?也就是说,在哪些县市,侯友宜较能催动出“与得票实力相称”的热情捐献?在全台湾22个县市中,只有在嘉义市和新北市这两个地区,侯友宜的得捐款率才稍稍高过于得票率。相对地,赖清德在14个县市中的得捐款率都高于得票率,柯文哲更是高达20个。这也同样显示,在全国几乎每个县市,侯友宜的捐款表现实在低于选票实力太多。其实,就算把标准放宽到“得捐款率大约占得票率的八成”,也就只有嘉义县和云林县这两个地区勉强达标而已。侯友宜的募款能力差,是一个全台湾各县市之间普遍的现象。
而在这四个县市,侯友宜核心支持者的热情之所以较高,理由也不难推测:是因为侯友宜本人出身嘉义,又是新北市的市长,而且在两年前才成功高票连任。四个县市中唯一和侯友宜没有直接关系的是云林县,但有许多云林人在新北市工作,云林同乡会也因此向来是新北的重要组织,是侯友宜过去几年以来都必须认真经营的合作对象,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换言之,少数几个侯友宜较能催动核心支持者慷慨解囊的地方,很可能都是仰赖所谓的“人不亲土亲”。
侯捐款来源集中双北,赖、柯各有额外财源
不过,云林县和嘉义县市虽然给了侯友宜比较强烈的“热情”,但能够捐出的总金额却一定少于新北市甚至台北市;毕竟双北许多地方不仅人口众多,且又属于都会地区。
从选举分析的角度来说,这个讯息也是有意义的,理解哪些地方的选民总计捐出最多钱,虽然完全无法用来推估得票情形,但可以更了解哪些地方有最多热情(且有财力)的支持者,因而能知道各党该去哪里募款、招募志工等将可能更有助益,在需要资源、需要“温暖”时,又该去哪里找到有办法送暖的支持者。
在这方面,若以台湾的368个乡镇市区为单位,可以发现三位候选人都有大量募款金额来自双北地区,差别在于是否真的完全集中于双北,还是另有其他区域可以当作靠山。循著这个视角分析申报资料,可以发现侯友宜的捐款来源最集中,而且完全来自北部;柯文哲次之,且除了双北之外,又还有新竹和台中科技园区周遭区域当“靠山”;最后,赖清德所获得的捐赠则最为分散,而且南部多个区也都有上榜,是其他两人所没有的特色。
向侯友宜捐赠总金额最多的前三名,首先是人口最多、收入亦高的新北市板桥区,总额高达千万。在第一名的板桥之后,总额500万以上的区域则只有两个,分别是新北市新庄区,以及台北市的大安区。前者是新北市人口第二多的行政区,而后者不仅是传统上国民党最强势的选区之一,也是居民收入平均极度优渥的地方,甚至有高达两成的居民拥有研究所学历,是全台湾最高。
而如果只计算“可辨认所在行政区”的个人捐赠,给侯友宜的政治献金中有半数来自前15名。换言之,侯友宜收到的个人捐赠当中,每两块钱就有一块来自这15个行政区。这15个行政区中,台北市包办了其中七个,等于有台北市过半的行政区都名列榜上;而此,并不尽然是因为国民党在台北市特别有实力,而更是反映这些区域在人口和财富的突出之处,毕竟其他两位候选人也同样获得许多来自台北的捐献。
另外,这当中又有七个行政区来自侯友宜所执政的新北市,而这些区域恰好也正是新北市行政区人口最多的前七名,显示新北市依然是侯友宜最能发挥、对核心支持者最有号召力的地方,新北市的国民党核心支持者对于这位市长可能还是“比较有感情”。
在这15个行政区中,唯独第15名的桃园市桃园区不属于双北;但是,该区也位于北部的都会地带,还是全台人口数第二多的乡镇市区(第一则为新北市板桥区)。而侯友宜所获得的个人具名捐赠中,有一半的总额就是来自这15个北部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心。
对柯文哲而言,要包办一半的个人捐赠则需要前23个行政区,稍稍没有侯友宜那么集中。在这23个行政区中,台北市有九个上榜,等于台北市有四分之三的行政区都包含在内。这些行政区中,支持者的捐赠金额总数高则900万,低则也有三、四百万。除了居民人口和财力之外,柯文哲曾任台北市长、又以都会区青年为主要支持群体,也都有可能让他更加仰赖台北市选民的捐赠。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柯文哲这里,第一名的宝座是由台北市大安区拿下,再度佐证各党在大安区的募款成果,其实未必受制于国民党在此区的传统优势。此外,新北市人口较多的几区也都上榜,而桃园市除了桃园区贡献500万之外,中坜也贡献400余万,也同样是以北部都会中心为重点。
柯文哲与侯友宜不一样之处,在于他的靠山还额外包含新竹和台中屯区,而其中“科技园区”很可能是重要的关键词。新竹市东区捐赠总额超过750万,邻接的新竹县竹北市更捐赠多达800万。或许,柯文哲自己出身新竹仍可能小有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推测应是由热情的新竹科学园区从业人员及其家属所推动。
同理,贡献300万的台中市南屯区正是台中工业园区和精机园区所在地,而捐献逾400万的西屯区,也不仅是台中的商业中心,更有许多中科从业人员在此居住、置产。台湾网路上普遍传言,有许多科技业内的工程师、特别是竹科工程师支持柯文哲,这点目前虽然缺乏直接的统计数据证实,但至少就“热情支持者”、“愿意捐很多钱”来说,这个流传的说法看来很可能也有其道理。
赖清德则是个人捐献来源最分散的候选人,需要前27个行政区加总才能达到总额半数。其中,台北再度有八个行政区上榜,且大安区又再度名列前茅,和中山区捐献总额双双破1000万。在台北市这几个行政区,三位候选人都能找到有钱又热情的一小群支持者,无关乎国民党党在全体选民之间的传统优势。至于新北市的板桥、新庄和三重区,以及桃园市的桃园区等都会人口中心也都再度上榜;在台中市,上榜的则是西屯、北屯和西区,同样亦为人口集中的商业中心。
但与其他两人最不一样的是,赖清德也有许多南部的热情支持者愿意捐献,而这些台南、高雄以及屏东地区,则是其他两人所没有的靠山。在赖清德过去曾担任市长的台南市,上榜的是东区(捐赠总额600万)、中西区(400万)、北区(400万)。这里同样是台南开发最早、最为都市化、相对富裕的区域,属于过去所谓的府城。
更令人意外的是,到了高雄,上榜的不只有人口最多(破30万人)的凤山区、三民区而已,就连人口18万上下的左营、前镇,和15万上下的苓雅、鼓山,乃至人口不到10万的冈山都通通上榜,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其中,冈山区的人口仅有三民区的三分之一,但捐赠总额却甚至来到566万,更是与三民区的604万相去不远,呈现当地核心支持者极其强大的热情。另外,屏东县人口最多的屏东市捐赠总额也高达438万,也为并不特别富裕的屏东县在榜单上争取到一席之地。
值得补充的是,冈山并不是民进党在高雄最强势的区域,在本次选举中,赖清德在此的得票率甚至还略低于高雄市的平均。同样地,屏东市由于有眷村和其他传统上支持国民党的聚落,民进党历来在此的得票率也其实不高。更不用说,像是台北市大安、松山各区,对民进党而言更是十足艰困,却也都是榜上有名的重点募款区域。
这样的现象也再度佐证,募款和争取选票其实相当不同:在谈论政治时,不论谈的是选战的攻防,又或者是所谓的社群声量、媒体表现、基层声音等,人们都经常会混淆,未必总能思考清楚“这件事情是关于核心支持者?还是关于尚未被说服的选民?又或者是其他人?”就此来说,相对于争取选票常需要说服那一群游移不定的选民,募款需要的则是召唤那极少数的一批热情支持者,号召他们一起投入,一起“打一场美好的仗”。所以,候选人在一个地区募款的表现,绝不等于他在同一个地区吸引选票的实力,这是非常不一样的两回事,背后的逻辑甚至彻底相反。
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短短 9 小時就募得 1310 萬元』,相關周邊一推出就秒殺。到2023小草仍能延續四年前的氣勢,也是很合理;藍白合破局後,柯以「假老二」、或有勝選可能的氣勢,持續催動捐款流入也是不奇怪。只是近日「捐款拆分」的爭議也讓人好奇,若深入分析是否能看出蹊蹺?
幾年前其他媒體做過分析顯示,在中國懲罰遠東集團多方捐款後,國民黨的企業捐款增加,民進黨的企業捐款減少,不知道現在的情況怎樣了
柯文哲竞总申报的资料还可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