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台灣將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第16任總統、副總統大選,並由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民進黨現任副總統賴清德,以及國民黨現任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三人共同競逐,這也是台灣第八次總統副總統公民直選。
除了總統人選,本次大選中國會113席次將全數改選,其中包含73席區域立委、34席不分區立委,以及六席原住民立委。
「數說2024台灣大選」將以系列報導,透過數據圖表,在選前為讀者呈現本次選舉的各種面貌,並進一步加以分析,呈現台灣論域場上所呈現的大選圖像。
而本文所引用數據,來自社群數據平台 QSearch 提供之臉書貼文資料庫。該資料庫涵蓋台灣超過100萬個臉書粉絲專頁發布的所有貼文,該擇選標準,先以人氣為指標,納入絕大多數追蹤數在3000人以上之粉專,再由團隊手動納入其他新設、小型粉專。
需留意的是,本資料庫只包含粉絲專頁,不及於在個人頁面上發言、未另外成立專頁的關鍵意見領袖(KOL)。因此,本文的分析並無法呈現台灣社群網絡的全貌,而是提供一個切片。
許多政治評論者認為,2024台灣大選出奇地「冷」,缺乏主導選戰的議題主軸。尤其,相較於2020年大選,不但有「韓粉」與反韓國瑜群眾的激烈對立,更有「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主題「定義」了該次大選。然而,這場大選如今進入倒數計時階段,如果在路上隨機與選民對談,最多人記得的選舉印象,恐怕只能是所謂的「藍白合」。
這是因為其他議題的空間被藍白合佔據了嗎?人們常有這樣的經驗,發現一整場對話被一個人或一個話題主宰,讓其他事情得不到應有的關注;這時,有一句英語片語可以形容這樣的現象:suck the oxygen out of the room,把房間中的氧氣吸走了。
畢竟,跟人一樣,議題要活著,總賴著一口氣。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是「藍白合」吸走了台灣公眾討論的所有氧氣,讓其他主軸無法浮現呢?根據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的數據資料,答案其實是否定的。
因為,藍白合的議題並不賣座,社群上人們並沒有那麼熱衷藍白合的相關討論。固然,藍白合相關討論的「總量」一直勝過其他議題,但實際上,涉及其他政治議題的貼文平均表現更好。即使如此,一時的晴雨卻都不成氣候,無法真正「定義」這場大選,反而是藍白合的相關討論盤踞不去,持續霸佔人們的臉書河道。
反過來說,「非關藍白合」的選舉貼文一直都有出現。除此之外,三位主要候選人都有許多「非藍白合」的相關討論,柯文哲確實最依靠藍白合維持社群熱度,但他所受到的關注仍有一半無關藍白合;至於侯友宜,乃至根本在局外的賴清德,在社群上更是有許多「空間」並未被藍白合佔據。但這些空間,至今仍無法長出足夠且持久的選戰議題。
是以,與其說藍白合吸走了所有氧氣,不如說其他議題也曾吸到氧氣,卻無法壯大,成為足夠有力的主軸,才使得藍白合成為唯一受到大眾「持續關注」的議題——藍白合受到不成比例的關注,不是選戰缺乏主軸的原因,而是結果。
藍白合 vs. 五組關鍵詞
五組關鍵詞:兩岸、貪腐、能源、國防及個人特質。
除了搜尋所有包含「藍白合」該關鍵詞的貼文,本文也搜尋其他出現「五組關鍵詞」的貼文。這五組關鍵詞分別代表五個「可能」的選戰議題:
- 兩岸:這是台灣歷來選舉都相當重要的議題,各方都必須做出論述,而今年的論述尤其常跟戰爭有關(詞組包含:兩岸、和平、避戰、臺海、台海、統戰、台獨、臺獨、九二共識);
- 貪腐:國民黨和民眾黨都將民進黨形容成貪腐的政黨(詞組包含:貪污、貪腐、腐敗);
- 能源:民進黨政府推動能源轉型,而國民黨和民眾黨主張提高核能佔比,並攻擊民進黨綠能政策(詞組包含:綠電、再生能源、綠能、核電、核能、核四);
- 國防:面對中國,民進黨主張提升國防能力是降低戰爭風險最好的方式,另外,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涉及潛艦洩密案,也引發朝野攻防(詞組包含:國安、國防、潛艦國造、海鯤號、潛艦);
- 個人特質:候選人的特質也是選戰常見議題(詞組包含:誠實、能力、負責、認真、說謊、做事、拗;「拗」是台灣常見用來表達對方強詞奪理的詞彙)。
為了確保被納入分析的貼文確實與總統選戰有關,而不包含僅提及「以色列『國防』軍」、「某演員很『認真』」等詞句的貼文,因此,本文所設定的搜尋條件不僅包含上述關鍵詞,還需提及至少一位總統候選人(包含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也包含最後退出選舉的郭台銘)的名字。
當然,這些詞組仍無法「窮盡」所有相關的討論,比如個人特質的清單列表恐怕永遠無法完整,但涵蓋範圍應該已經有一定的廣度,不至於太過低估相關議題的討論熱度。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詞組並不互斥,比如賴清德可能會希望把和平的討論導向國防準備,又比如候選人可能攻擊對方提出的政策「不負責任」。
一些人愛講,不代表其他人愛聽
藍白合這場戲,無非是「漚戲拖棚」。
單從貼文數來看,藍白合確實從9月開始就是熱門議題,但一直到10月之後,藍白合「輾壓」其他議題的態勢才更為明顯。
在9月時,藍白合已經是熱門關鍵詞。在資料庫內,9月上半提及這個單詞的貼文就已經有423篇,9月下半成長約一倍半,突破一千大關,到10月上半更是成長兩倍以上,高達3252篇。同時,兩岸、貪腐、國防和能源系列的篇數都只在一、兩百則之間徘徊,明顯低上不少。
然而,藍白合並非一枝獨秀,「人格特質」也一度相當重要。在9月上半,同時提及總統候選人和人格特質的貼文多達776篇,甚至多出藍白合約達八成,而9月下半也維持在739篇,僅略遜於藍白合。例如,賴清德在經濟政策的相關貼文中,就曾宣示將「用心、負責地提出具體專業的政策內容」,侯友宜也曾形容自己的對中政策「負責」。是直到10月上半,人格特質相關貼文的數量微降,而藍白合相關貼文數飆升,才讓差距擴大。
而到了10月下半、藍白雙方幕僚正式舉行第一次「會前會」之後,藍白合與其他關鍵詞的差距更進一步擴張,到了「輾壓」的地步。
從上圖不難發現,隨著藍白整合協商的衝突檯面化、雙方頻繁隔空交火,10月下半提及藍白合的貼文高達4390篇,11月上半更來到5774篇。而到了11月15日,前總統馬英九與侯、柯和朱立倫三人戲劇性的密室協商,五人簽署六點協議,之後的兩週,則發生諸如「誤差範圍」爭議、「君悅飯店會談事件」等離奇劇情,更讓提及「藍白合」的貼文數狂飆破萬。
但其實,提及其他關鍵詞的貼文量仍維持一定水準。比如,提及「個人特質」相關詞彙的貼文,在每個時間區段依然維持一定水準(861、1006、1021篇)。同時,「國防」相關詞彙的貼文也一度增加,10月下半來到685篇,11月上、下兩半月也都維持在500篇上下,都多過9月上下半的水準。這意味著,這些切角、這些關鍵詞並沒有真正「消失」,只是藍白合相關貼文的增長速度實在太快,達到爆發的地步。
顯然,藍白合相關貼文「供給」頗多,但人們是否真的買帳呢?答案是否定的。
不論從讚數(「總反應數」,包含愛心、哈、怒等反應)還是分享數來看,藍白合相關貼文平均而言表現極差。相反地,不論是經典的兩岸或個人特質,還是民進黨經常強調的國防、藍白希望強調的貪腐,乃至理應最「硬」最難談的能源,平均讚數和分享數雖然各有高低起伏,但都穩定高於藍白合。
事實上,藍白合相關貼文在10月以前,每篇平均只獲得150讚上下,一直到劇情理應最「精彩」的11月,也只成長到200讚出頭;同樣地,提及藍白合的貼文,每篇平均分享數在9月維持在三至四次、10月五次、11月六次。
這樣疲乏的表現,遠低於國防、貪腐等關鍵詞,提及相關關鍵字的貼文平均讚數在每篇五百至一千,分享數也通常有二、三十之譜。就連能源相關貼文,平均讚數也通常都有五百上下,分享數也能維持在二十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資料庫已經挑選過有一定追蹤數的專頁,並非納入所有粉專。因此,藍白合貼文票房慘澹的狀況,並非源於許多追蹤數極低的粉專嘗試「蹭」藍白合,導致平均值被拉低。相反地,即使在有一定追蹤人數的粉專上,藍白合雖偶有佳作,但整體而言平均票房其實相當慘澹。
退一步來說,即使只看最熱門的貼文,也能看出藍白合絕非唯一能受到「流量之神」眷顧的關鍵詞。若以五千讚為標準,9月到11月之間,提及藍白合中的貼文固然有81篇達標,但提及個人特質的卻有高達97篇,多過藍白合;此外,國安也有55篇,貪汙43篇,兩岸27篇,能源則有23篇。值得補充的是,只有貪污主題的貼文明顯集中於藍白陣營,其他關鍵詞上三大陣營都有一定的聲量。
總體而言,一個常見的說法總認為:「讀者愛看,所以大家才愛報導/愛發相關貼文。」反過來說,總有人認為:「發其他的主題大家又不愛看。」但是,單就藍白合這個議題而言,證據其實並不支持這樣的說法。就連國防安全、綠能與核能相關的議題,社群上都有一定的討論空間,平均行情甚至穩定高於藍白合。這時更合適的形容,應當是另一句常聽到的台語俗語:藍白合這場戲,無非是「漚戲拖棚」(難看的戲劇一直拖戲不結束,讓觀眾感到厭煩)。
藍白合未吸走所有氧氣,但其他議題仍發育不良
並不是因為藍白合才導致選戰冷清;反而是因為選戰冷清,才使得藍白合成為這場選戰唯一記憶點。
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侯友宜與柯文哲,乃至本就應是藍白合局外人的賴清德,所受到的關注是否都綁著藍白合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不僅賴清德在社群上所受到的關注普遍與藍白合無關,就連侯友宜跟柯文哲,在社群上也有藍白合以外的寬廣操作空間。
從圖表可以明顯看出,在9月期間,雖然藍白合的討論已經開始進行,比如朱立倫已經喊話要建立「非綠大聯盟、在野大聯盟、執政大聯盟」,但提及侯友宜或柯文哲的貼文中,同時提及「藍白合」的只有一成,甚至更低。到了10月上半,提及柯文哲的貼文才更常提到藍白合,比率增加許多,但也只有約三分之一,同一時期侯友宜則是四分之一。而從10月下半開始,侯柯兩人的此一比率則持平,都維持在三成上下,即使在整合的最後關頭,在六點協議、誤差範圍的6%爭議、君悅飯店事件期間,此一比率也未見增長——換言之,社群上侯柯兩人被提及的貼文中,一直都有三分之二無關藍白合。
事實上,在這三個月間,提及柯文哲的貼文中最熱門的前五則,只有兩則提及「藍白合」,分別是侯友宜在民調會議前的喊話,以及柯文哲在民調會議後的聲明。另外三篇當中,有一篇是柯文哲宣布吳欣盈擔任副手,一篇是他的「終結有權無責獨裁總統制,把國家還給你」,最後一篇則是由民進黨籍立委候選人吳音寧發布,爆料柯文哲曾問「米怎麼是硬的」,並批評「近日,他連農業保險與農民保險,都搞不清楚,就批評農保的失言,也不過是他一貫的反應罷了」。
而關於侯友宜的前五大貼文,只有一篇提到藍白合三個字,但已經是藍白合破局隔天,侯友宜發文宣布提名趙少康,宣稱將「守護中華民國的安全,為人民掃除貪污腐敗,顧好台灣這片土地,還給大家守清廉、講誠信、護公義的政府」。另外有一篇也與整合議題相關,是柯文哲公開「邀請」郭台銘協助推動整合,並且「邀請」侯友宜加入。剩下的三篇,一篇是主張「兩岸要客機,不要戰機,才能創造和平好時機」,另外兩篇是宣傳和韓國瑜和盧秀燕同台造勢。
連侯柯都如此,賴清德當然更沒有理由受制於藍白合。在10月中之前,提及賴清德的貼文通常都不會同時提及「藍白合」這個詞彙,比率都不到一成。在10月下半和11月上半,此一數據稍稍突破一成,到了藍白合「完結篇」的11月下半也只有18%,還不到兩成。換言之,即使到了藍白合的最後關頭,社群上提到賴清德的貼文仍有超過八成並未提到藍白合。
具體來說,這三個月的期間,提及賴清德的貼文中最熱門的前五則,通通都沒有提到「藍白合」,有四則來自賴清德自己的粉絲專頁,分別是關於提名蕭美琴、發布「選擇和你一樣好的人」的競選影片、宣傳競選總部的貼文,以及宣傳競選總部成立活動;剩下的一篇則是農業部部長陳吉仲被迫請辭後的貼文,文中有以一句話感謝賴清德。
當然,上面的數據只考慮總篇數,而未考慮各篇貼文的人氣。如果再依 QSearch 提供的技術,用讚數和分享數為各篇加權,越熱門的貼文佔比越重,圖像則略有不同:
在這兩張圖中,賴清德的變化不大,絕大多數聲量無關藍白合,大約只有兩成關注度與藍白合有關。侯友宜的線段變得平緩,不像只看篇數的那張圖中有明顯爬升,意味著在這三個月間,侯友宜所受到的關注中,一直也只有三成綁定藍白合,即使到整合末期都未上升,甚至還有明顯下降,降到與賴清德差不多。換言之,在最後關頭,侯友宜反而吸引到更多「無關藍白合」的關注,而實際檢視貼文可以發現,這些關注特別是圍繞著趙少康這位副手。
兩張圖之間差異最大的是柯文哲,早在9月初就已經有近半的聲量仰賴藍白合,一路持續到最後。換言之,柯文哲自己創造議題的能力最弱,所獲得的關注有半數是關於藍白合;換句話說,也一直仍有半數並非關乎藍白合。
這意味著,選戰議題主軸無法出現,主因絕非「大家都只關注藍白合」。相反地,談其他問題的空間一直都存在,甚至非常寬廣。至此,圖象已經相當清楚:並不是因為藍白合才導致選戰冷清;反而是因為選戰冷清,因為雖有六成乃至八成的寬廣空間,卻仍難長出具有足夠能量的選戰主軸,才使得藍白合成為這場選戰唯一記憶點。
此處仍有氧氣,而這是樂觀的理由
在缺乏議題主軸的背景下,藍白合這樣的權位分配才成為某種替代品、某種無聊消遣。
在政治上,領導人並不總是被動跟隨議題,相反地,領導人經常也必須主動創造議題、定義議題。政治人物需要說服選民:是的,這是我們國家現在面對的問題;是的,我們該往那裡去;是的,我知道該怎麼走過去。
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許多時候,政治人物無法控制怎樣的事件會發生,而資源、媒體環境、社群熱度經常也不在領導人的掌控之中。何況,這既需要分析的能力,也需要講故事的能力。甚至,有些低劣的政治人物缺少的不只是資源、能力或機會,而是缺乏嚴肅面對議題、面對現實的意願,一心只追求短期的關注。
到目前為止,台灣的政治領導人們基於各自不同的原因,尚未說出足夠有說服力的故事,取得更多人的認同,進而替這場選戰界定出清楚的主軸。即使,台灣政壇從來不缺議題,具體如國家安全的挑戰與策略,以及對「一個中國」前提的明確立場,或是新世代所需要的能源政策;抽象如所謂「新政治」的具體內涵,或是「反貪腐」這個說法是否能夠成立等等;又或者,候選人之間,是否在能力或在人格特質上有重要的差異,也是一個可能的辯論主軸。
是因為在缺乏議題主軸的背景下,藍白合這樣的權位分配才成為某種替代品、某種無聊消遣,成了唯一倖存者,藍白合是眾人「沒有選擇下的選擇」。透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這並不是因為社群上的人們真的對藍白合情有獨鍾——藍白合並未吸走所有氧氣,但其他的議題卻仍然種不活、長不大,始終發育不良。
選舉剩下不到20天,台灣面對中國、面對國際情勢、面對能源轉型等種種考驗,政黨和領導人能否找到成功的策略,製造機會、整合資源、發揮自己和團隊的能力,為這場選戰界定出一個主軸?最後一個月,在藍白合這齣政治肥皂劇終於下檔後,公共討論是否終於能夠收束、能夠聚焦,進而使得各種閃爍其詞與夸夸其談能被揭穿?
這不僅是很高的期待,還是很艱鉅的任務。然而,證據也確實顯示,即使在藍白合最受矚目的時候,「不談藍白合」的空間也一直存在,台灣人並不真的想要只關注權鬥的鬧劇。
選戰進入最後階段,氧氣存量依然足夠,樂觀的理由依然存在。此刻,台灣尤其需要出色的政治工作者,找出有效策略,好好利用氧氣,使得一項議題能夠好好發育,在選前倒數階段,讓台灣的公共辯論終於能有清晰的主軸。
的確深度,提供的另外一個視角切入,台灣截至目前為止,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上的死角與缺失。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