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正视国族史观:香港昔日奇迹,是“背靠祖国”,还是“背靠大英”? 《中国人对香港的“集体回忆”是如何形成的?》一文刊出后,引来不少正反两面的意见。不过,正如笔者在前文提及,任何国族史均有偏颇和主观之处,因此无论是中共式的国族主义论述,还是“大香港”式的历史论述,都是笔者批判的对象……
林垚:“低端人口”从来都是“低端外来人口”——北京切除的户籍维度 一方面,执政者假设驱逐后基础服务业等业态缺口,只要略微佐以政策引导,自然会由“低端本地人口”填补上去;另一方面,随着习时代的来临,最高领导人的治国理念与审美品味成为了官场唯一可靠的行动指南。
评论|项飙:正规化了的北京“浙江村”,社会关系和自保能力也瓦解了 为什么外来人口的住房条件会这么差?难道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把自己的住所变得更安全些吗?事实是,他们不但想过,而且动手做过。但是,在1995年的清理中,建设得最好、管理得最到位的大院成了首要打击对象。
评论|项飙:在驱逐之外,北京“浙江村”正规化的纠结和代价 北京不可能真正“切除” 边缘人群。但是切除的运动,强化了边缘人群的“可切除性”,即他们生活在一种时刻要想着被切除的可能、彻底放弃平等融入机会的状态中。
评论|香港政商系谱的嬗变──从寻租和利益最大化,到政治“义务”的展现 和殖民地时代不同,商业精英们现在面对多重政治博弈。过去,商业的目的相对直白,即追求利益和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而现在,商业精英在做投资决策和选择政治立场时,有如走钢索。
评论|罗四鸰:清除“低端人口”──伤害的制度化,会使人渐渐习惯 1941年7月,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上的一半人口──1600名犹太人在被各种谋杀之后,剩下的全部被活活烧死在一个谷仓里,仅七名犹太人幸存。原因之一,是对憎恨的制度化。
马丽:我们都习惯谈“人力资本”与经济贡献,却忽略了人的尊严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为城市移民弱势群体呼吁平等权利的人,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反思的是,当我们谈论人口、教育不平等、拆校舍每一个话题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真实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