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彭丽君:六、七十年代风行世界的毛主义,洗了香港年轻人的脑? 六十年代的香港抗争文化本来就跟中国的政治状况和毛主义的传播息息相关,简单地把中国跟香港二分,或是把共产党看成是年轻人的思想荼毒和控制者,我觉得对当时的参与者和这段历史都不一定公允。
評論|六七与旺角——谈暴动罪的演化,与并列历史之可能 六七暴动后,成文法把暴动罪最高刑罚大大提高至十年,就算以简易程序治罪,最高刑罚也由两年提高至五年,因此才有我们今天如此夸张的判刑对比,不是当时司法机关轻判,而是立法机关后来把那把尺推高了很多。
評論|雨伞运动得与失:“伞后”香港青年更热衷参与政治了吗? 可以这样说,高度参与雨伞运动的年轻人在伞运后因为各种原因,都比以前更积极参与社会及政治事务,但其实他们并不指望政治参与可以对现时的政治制度产生实质影响,也对政治人物不抱很大信任或期望。
“五月风暴”之后,法国街头示威运动何去何从? 法式示威自19世纪末诞生,历经百年,终于走到了尽头。虽然示威数量众多、诉求不一,却只不过是危机表征而已。法式示威曾经独具特色,如今却越来越泯然于诸国,而它所遭受的危机,也正是民族-国家和政治代议制所遭受的同样危机。
評論|北京大学,一所99岁大学的120载校庆 1990年代像是士大夫精神的延续,知识分子渴望游走庙堂,寻找“报国”的机会。2000年代的北大校园,成功地把士大夫变成了中产青年。而到了2018年,则是另一个转折……
深夜“捞人”实录:我们在北大理科一号楼,声援被约谈的邓同学 北大学生邓宇昊因发起信息公开申请行动,追踪沈阳事件真相,被老师深夜约谈至凌晨仍无法返回宿舍。三十余名学生赶到现场,希望“打捞”邓宇昊。近三个小时中,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的诉求又是怎样?
評論|张伦:五月风暴、乌托邦与文明批判——写在1968学运五十周年之际 1968年巴黎的那场青春风暴尽管有许多乌托邦成分,但却也深刻地影响了历史。革命的合理与荒唐、奋斗的正当性及其正负遗产,永远是一个不易理清的话题。
将政治注入生命,众志青年的青春残酷物语 这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曾相信时不我待,希望带着雨伞精神走入香港政治。三年来,他们在议会、社区、街头和舆论场努力打拼,面临的却是议会与街头空间的迅速、全面塌陷,空在网络空间留着明星光环。FB like的能量如何注入现实政治,而政治,又如何注入他们的生命呢?
評論|李立峰:雨伞运动,香港社会发展的另一次关键事件 在后雨伞的几种趋势交错之下,香港社会出现了港独议题的冒起及政府对其作出的大力打压、抗争运动力量减弱、民意持续两极化,以及社会动员与反动员之间的对立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