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评论
系列
栏目
播客
活动
威权政治
评论|
从“国”到“党”:一国两制被重塑,“党在香港”意味着什么?
北京是否有铺开党机器的意思呢?
评论|
“原教旨”与“世俗化”的结合:习近平版本的党史,如何揭示今日中共的特质?
中共党史的研究、传播和叙述牵涉执政党的形象和政权合法性根基,不但关于过去,更指向现在和未来,在“建党百年”之际尤为明显。
遵义,一座红色之城里的荒诞中国
这个小镇仿佛就为渡口、烈士纪念碑、红军战斗指挥所这些红色旅游景点而存在,人们在这里短暂停留和参观后,便离开了。
三孩放开之后:关于性别、劳动力,与养老的问题答案在哪?
以国家意志代替个人权利的治理思路,使性别平等与生育自由,不断为多年人口政策的积弊买单。
律师常玮平,一个不见容于国家的人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良知、热爱和自己的专业,连这样的人都不见容于这个国家,那肯定是国家错了。
六四悼念被画“句号”,然后呢?五种可能的答案
“每一支曾经点燃的蜡烛,都是一个雕塑。”“大型集会那种视觉化的呈现会因打压暂时丧失,但打不散人们几十年来的默契⋯⋯”
评论|
黎恩灝:当纪念六四也可能违反国安法,法治的最后防线在何方?
香港本地的法治和司法独立,在实施港版国安法前后,如何嬗变?
中港青年对谈:威权时代,你不可以让自己过得很舒服
在每一个不同的限制里,人怎样发挥自己的产能去创造一些东西,这对我来说才是humanity。
【书摘】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1989年5月26日至6月21日,台湾记者杨渡赴北京天安门广场采访。32年后,他将回忆写成《未烧书》。
评论|
王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诞生与明治日本(下)——“被害妄想”与民族塑造
一方面要夸耀历史上和文化上的“中华民族”之伟大,另一方面要强调“中华民族”受到了来自“满清”的深重的民族压迫。
被寄养的女孩:七年,三个家庭,谁是我的亲生父母?
她们是中国长达4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下,不被“允许”出生的二孩。
评论|
王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诞生与明治日本(中)——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
由于民众被“民族”所替代,在20世纪的中国国家思想中主权在民、国民主权的口号变成了一纸空文。
1
…
23
24
25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