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大使馆的血、北京的游行,与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分子 当中国大使馆被北约轰炸,如同一记耳光,对美国的愤怒,与被美国背叛的屈辱感一起涌现。世纪之交进入知识界的一代人,国际政治深深地嵌入他们的精神史。
評論|自由人与共和国理想:从Bac哲学试题看法国式“洗脑教育” 在哲学教育的目的选择上,法国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自由思想的能力”,而只不是“维持政权”;或者说,即便是为了“维持政权”,也是一个应由“开明公民”根据独立自由判断能力选择的“共和国政权”。
走进芬兰核废坟场,一探关于“十万年”的信心和怀疑 近40年来,第三独立机构、学界、政府及业者各司其职,创造出全世界第一个地下核燃料永久处置库,也获得民众高度支持,然而芬兰的核废处置故事,还没结束......
专访苏联史专家祖博克:在一场失败改革中利用知识分子,是件危险之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运动。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想像的共同体”,在革命之前,在共产主义历史后期,知识分子都可能很容易激进化,从改革的力量变成毁灭的力量。
評論|杜卿:作为“记忆之场”的巴黎圣母院,透过脆弱寻回神圣价值 诸如沙特尔大教堂等盛期的哥特式教堂,也有与之比肩的美学价值,而为何独独巴黎圣母院与法国深层命运相连,在它险些焚毁时,世上有如此多灵魂深受触动?
評論|杜卿:复杂多元的黄马甲运动,折射“马克龙主义”的失败 马克龙的话语充斥着管理学特别是人力资源术语,完全是透过一种经济理性去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黄马甲们所拒斥的,正是这样以效率回报等为中心的冰冷理性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