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论:人生有几多个十年?

「拾论」翻检读者留言和记者回应定期刊出,随时拾回端的最新动态。

在端傳媒,一直以來,我們十分重視與讀者和受眾的交流,也深信即使資訊環境變幻無定,只要找到方法看見彼此,始終有誰共鳴。適逢今年端傳媒步入十周年的重要時刻及評論區重開之際,我們決定重啓與讀者交流的欄目,並以全新面貌跟大家見面。以往《Your Opinion》、《讀者來函》以至《讀者十論》曾經在螢幕背後捕捉讀者的細膩感受,將經沉澱後的思想掙扎記錄下來。新欄目《拾論》承先啓後,更進一步。「拾」既是「十」的大寫,也代表撿拾讀者留言的意思。除此以外,我們更會讓相關編輯或記者主動回應留言,加強互動。同時,在這裡我們亦將端的最新動態及報導方向等一一為你補漏拾遺,盼望朝花不必夕拾,觸目皆是俯拾。

近月來,我們先後推出了多個十周年系列報導,當中包括以下留言提及的《隱蔽的虐貓社群》,透過觀察該社群的網絡型態、文化和心理動機,我們嘗試討論背後重要的救助動物、法律訂立等議題。人工智能繼續是我們持續追蹤的議題,香港的大學生 Deepfake 色情照事件掀起爭議,我們迅即整理事件脈絡和比較不同國家司法制度目前如何針對數位性暴力,這次也邀請記者回應後續報導的可能性。另外,《世界的台積電?》系列推出後也得到正面迴響,我們走訪美國鳳凰城,探討在地緣政治另一面的移工文化,以下也會有記者分享的更多採訪經歷。

歡迎你繼續在端傳媒網站應用程式和各社交媒體平台撰寫評論或分享所想,有更多意見或回饋也可寫信給我們(editor@theinitium.com)。我們期待聆聽你的想法。

1. Kes,回應《過勞殺人?沒有法律定義和標準工時,月做350小時猝死的香港電梯工人

香港的藍領工人,日做12或13小時很普遍,若非如此,不足以養妻活兒。

上班13小時後,精神散渙,開始質疑生存意義。曾經多次過馬路時,心想若果被車撞送入醫院,就可以安心睡覺了。

2. R Z,回應《看起來「優良」:中國寬鬆的空氣質量標準掩蓋了哪些問題?

用iOS的天氣app,將任意北美城市加到關注列表裡,在空氣質量地圖上點該城市,然後在地圖上滑動回中國,就能看到以該城市的標準衡量的中國各區域空氣質量情況,觸目驚心

3. Yukin,回應《【隱蔽的虐貓社群·上篇】抽象文化、厭女、對抗愛貓人士,中國虐貓現象何以成風潮?

虐待動物,全球皆有,也是人性的惡的一部份!但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大多數國家先進和文明的國家都已立法去懲治,也有一定阻嚇作用。首先我們不能用古代和現代比較,那樣亳無意思!但貴為文明古國及世界數一數二強國卻沒有相關法律,實在可惜,而且更重大的問題是,中國人口基數大,即使同樣百分比的人口進行虐待動物的行為,中國這類案例便領先全球了!而事實上虐待動物是反社會人格的特徵,甚至加劇了無共情無同理心的行為和思想。一個人私下做不外傳放上網絡傳播是「個別事件」, 但放上網流傳,將之成為梗圖趣味化便把這樣的思想行為合理化如病毒般擴散,從而也加劇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稱之為對動保人士的反彈根本是「偽命題」!實際是懦弱懦夫的行為,虐了5年10年貓狗,覺得虐殺生命開玩笑求快感沒後果,有一天也覺得可以拿人命來開玩笑了……

圖:Dongdong

4. 讀者,回應《從現場封鎖到以通報為準,新聞報道的各環節在中國是如何被瓦解的?

很感動,敬佩這群依然奔波在國內一線寫作的記者們,也祈禱他們平安。水瓶紀元的出現讓我非常驚喜,每次打開信箱我都期待收到他們的郵件,在那裡能看到更真實的中國社會,希望他們能活得久一些。很遺憾此刻不能知道他們的真實名字,但相信歷史總有真相大白的一日,所有深埋的種子都會在陽光下長大。

5. Bhmli,回應《撥開香港太空油毒霧,那些迷惘又孤獨的青少年臉孔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毒品問題從來都只是表徵,真正的問題是各種有毒的人際關係、發炎的情緒、和沒有出口的孤獨

6. ericchan,回應《港大法律系爆男學生Deepfake色情照事件,數位性暴力有法可管嗎?

但比較可惜都是沒能在以下這一點上做出更多的討論與更深層次的思考。「其實世界上,不是很多國家將單純製作 deepfake 刑事化。」黃啟暘說,「因為很明顯的一個說法——『它沒有影響到其他人』。如果自用的話,法律是不是要真的要規管呢?」

感謝ericchan的回應。將製作深偽色情刑事化是具爭議性的,就如黃啟暘所指需要民意機制去權衡「私人行為」跟受害人權利。在採訪中他也提及在缺乏民意機制下立法,會存在政府濫用法律限制個人自由的風險,而他舉的例子是用來打擊同人文——不過,報導所提及將製作 deepfake 色情刑事化的地方只針對影像,而非文學,但這將會是延伸下去的討論。我們正製作相關專題,以作更深入的討論,請追蹤後續報導。在此之前,我們希望透過這次報導開啟討論:香港社會如何理解數位性暴力?私下製作 deepfake 影像而不影響他人,是否沒問題和不應受法律規管?私人行為跟法律規管的界線又在哪?

端傳媒記者鄭淑華

7. Jolie,回應《攬佬《大展鴻圖》走紅之謎:廣府之外的「廣東」與「後香港」碎片

mv裡面關於香港場景的使用,作為廣州人的角度,我會覺得更加是一種電視/報紙媒介對香港文化的傳播與小時候到香港玩的經驗雙重影響下,導致的一種對香港的「不存在」的鄉愁,比如對賽馬的熟悉(電視),對蓮香樓的名字(手信)刻入骨髓。而對香港現實本身的關注係近乎於零。

8. yunyin,回應《台灣效率,美國時間?當「世界的台積電」遇上美國勞工

很有趣也很難得的報導主題,尤其採訪到許多外派當地的台籍工程師。

希望後續報導也能將台積電目前遭訴訟指控種族歧視(反美)的事件納入討論,假如可以採訪到原告,感覺會有更豐富、多面向的觀察。

想到當時在鳳凰城採訪時,一位台灣工程師提到,他正式外派前,公司提供了為期兩天的「文化訓練」,介紹美國的文化、政治、歷史等等。但目前看來,想要克服跨文化職場的摩擦和誤解,兩天的速成班仍遠遠不夠。我們也有關注到台積電在美面臨的訴訟,會持續追蹤進度,感謝建議。

端傳媒記者吳政霆

你是否曾經好奇,一篇報導背後,記者與編輯經歷了哪些思考與取捨?全新上線的會員限定新聞信《走進編輯室》由「世界的台積電?」系列開始。立即成為會員,走入報導幕後,細讀記者手記與未曝光的故事。

2024年6月5日,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攝: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另外,記得我們亦在早前推出本年度的用戶調研嗎?感謝會員和讀者的支持,讓我們收到數以百計相當用心的留言。我們的團隊已經逐一認真閱讀,並且精選出部分留言於十周年特製互動頁面《十年記事,十年見證》內刊出。在回顧這一個十年後,我們誠邀你繼續細閱十年來每一個觸動讀者的時刻,讓我們繼續走向下個十年。

圖:Mantha Mok / 端傳媒

9. 讀者,回應《端傳媒2025年度用戶調研|讓我們聽見你的需求,走向下一個十年

親愛的端傳媒編輯部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端」字的本義是「開端」,在這個瘋狂的世界,對真相的執著與堅持,是走過十年的意念,每件報導都是追尋。

十年發生太多事、銅鑼灣書店、2019年事件、太陽花運動、南韓罷工、疫情、白紙.....這條路難走到一個令人身心疲憊。「堅持」成為一條不可跨越的底線,「真實的新聞」好似變得有生命。

新聞沒有回頭路,就像人生一樣。每一個事實的核實,每一次深度的挖掘,每一篇報導的發出,都是對歷史的記錄,對社會的貢獻。

累了就要休息,餓了就吃飽,精神食糧就是端傳媒。

願你們在下一個十年,依然能夠保持初心,繼續為華文世界提供中立、深度、有溫度的新聞報導。

謝謝你們,為了這份堅持。

10. 讀者,回應《端傳媒2025年度用戶調研|讓我們聽見你的需求,走向下一個十年

端是我每天清晨打開視野的一片窗戶。希望未來人類減少誤解分歧,了解歷史解決仇恨,繼續守護良知。

過去十年,謝謝你一路相伴。我們現已特別推出十周年限定周邊商品,經典報導小書、周年語錄貼紙、十年一瞬明信片等紀念品,現在就前往線上商店選購

預購期間於商店購買端傳媒會籍兌換券,特別贈送小書及貼紙。現在就成為會員,或邀請身邊親友,一起支持獨立媒體。

歡迎你繼續在端傳媒網站應用程式和各社交媒體平台撰寫評論或分享所想,有更多意見或回饋也可寫信給我們(editor@theinitium.com)。我們期待聆聽你的想法,約定下期《拾論》再見!

评论区 1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