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珍贵的花朵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大陆 公共卫生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madlex、CyberAri、A_Ferdinand,回应《大陆疫情“抽干”诊疗资源,谁在为动态清零付出代价?

madlex:讲真,这些医护人员不值得同情。你打份工,老板派你荒诞不经的任务,结果你自己都不当自己是人,完成了任务。老板自然觉得自己亲自指挥有方,下次只会继续派更加荒谬的工作给你。你努力,累自己,亦累他人,有手有脚有技术又不移民,一边助纣为虐一边叫苦连天,同给党国续命的党卫军其实是一样。

CyberAri:@madlex:我觉得你应该不了解中国大陆的公务员/事业编系统是如何运转的。人和人之间是缺乏信任的,你不知道自己的反抗有没有人会响应,更不知道会不会下一秒就被举报。大家倾向于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实。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座孤岛的时候,ta很难有勇气站出来。移民是一件更覆杂的事了(有些公务员连护照都是要上交给所在部门的)。作为普通公民我当然希望这些在系统内部的人可以做些什么,但我不认为他们不值得同情。他们也是这个独裁的、只向上负责的系统的受害者。

A_Ferdinand:@madlex:大陆医护人员的执照和评级与工作单位直接挂靠,任何反抗将可能这辈子丢掉饭碗,还有一大部分护士不属于国家医院体制内系统,随时可能被辞掉工作,一旦丢掉工作,职业技术资格证明作废,更无法移民。再谈医护技术移民,空口说有技术,欧美国家大部分要求重新读衔接课程并要有语言要求,这笔学费就几乎没有多少人可以支付。而且各国对医护工作技术移民语言要求极高,大部分医护在高强度压力工作下也无时间和精力准备,学习或覆习语言考试。

张口就“不值得同情”这种屁话,也就能显出来自己缺乏同理心又无知而已。

2. CZK,回应《在次生灾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后,什么是理性的中国防疫模式?

上海并不全是现代化的高层小区住宅,仍有大量落后的“老破小”住宅。这些“老破小”住宅以及其他楼龄较高的住宅极易产生楼栋内的传播,相关案例可以参考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中公屋内通过水渠造成的垂直传播以及通过垃圾造成的楼层内传播。而与此同时上海和深圳都有过整栋撤离的案例,正是因为从流行病学调查的角度出发,可能发现了楼栋内的传播途径,而且非常严重。

在这个前提之下,要求感染者离开住所前往方舱在科学上的确是控制传播的一种方法,在政治上也能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的方舱实际上更接近是香港的“社区隔离设施”而非“医院”。这距离作者在“当务之急”中提出的“自愿隔离点”只差一个“自愿”。

但将“是否前往隔离点”的选择交给大众也许不是一个理想的做法。普罗大众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就连日常的防感染措施都不一定能做好的情况下,让大家自行判断是否可以居家隔离未免过于理想。也许由专人提供电话咨询甚至上门核查仍然是允许居家隔离的必要条件。

当然,在座各位都知道,在大陆政治凌驾于科学之上。只能盼望上海的弱势群体可以熬过去吧。

3. Minami_,回应《在次生灾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后,什么是理性的中国防疫模式?

文章在技术层面分析的很棒,但用科学技术的眼光分析中共决策,就会发现政府行为让人费解。有时做的还行,有时做的很糟,理解不了怎么会做的这么糟。因为政府压根就不是出于科学的角度做的决策呀。

武汉控制得住,2021年控制得住,不是因为政府咨询专业人士,权衡利弊,考虑冷链运输能力,民生平等问题,才决定不引进mRNA疫苗。纯粹是歪打正著,当时的武汉没有别的选择,而后来的全国也很自然的沿用了清零政策。

不引进mRNA疫苗也并不奇怪。去年不引进,并非因为本土疫苗够好,即使本土疫苗不行,也不会引进的。文中提到香港的数据,3针科兴防重症和死亡的能力几乎跟m RNA一样,可是中国批了5种疫苗,有多少人打的是科兴?至少我在国内的亲人打的全都不是。而私人途径听说,即使三针疫苗,很多人体内还是查不出抗体。

4. Wessy,回应圆桌话题《大陆网民“赛博蹦迪”用《爱乐之城》嘲讽当局,后“#汉乐府”词条亦被下架,你如何看?

每一次的讥讽、挑战官方主流,我个人是不会用没有用或激不起水花,来评价这群花式挣扎中表现优秀创意的网友们。

因为,至少他们还是忠于自我意念并且付诸行动。在网路控制日益紧缩下,行动者怀揣多少义愤跟不安,就算无法动摇当局者,多一个人对暗号,是能给萤幕那头的网友,多一份有人同行的微小力量。

至于说这种行动是“只会通过艺术等不痛不痒的方式表达不满”的网路意见,我只能反问:“那又痛又痒的方式,谁来肉身示范?”活著已经够辛苦了,还能幽默戏谑的墙内行动家,都是珍贵的花朵。

5. Ngwaikwan,回应《复课了,一切就会好吗?家有幼童,如何挨过疫中两年半

疫情将所有问题推向临界点。楼上有问:生仔之前有冇倾好责任?就算倾好,社会都系期望女性成为伟大嘅母亲。本来男女喺香港就唔平等。对于选择单身,普遍嫌弃。好多人就跟着社会形式嘅结婚、生仔。反正选择单身或者唔生,又要承受其他压力。不过当下,情况已经改善咗好多,因为生育率呢个时代越嚟越低。

教育问题,更加明显系因为政府决策。政府由中央委任,服务对象系边位,有冇考虑10年20年之后嘅生活,大家心知肚明。㓥房入面冇空间成长;㓥房外面,无clubhouse,边个社区可以有游乐设施呢?就算父母自救,带小朋友去大自然,又有冇咁多空闲时间放弃生计换取家庭时间。由根本嘅人口政策开始,就已经系灾难级。

6. Roundoff,回应圆桌话题《TVB剧《金宵大厦》演员为扮演外佣涂黑皮肤,被批种族歧视,你如何看?

扮演不扮演是个艺术演出的问题,你想的话甚至妆都不用化,模仿口音神情生活习惯就可以了,所以归根究底,其实不是brown face的问题,是一个角色设计的问题。说白了,就是香港华人是不是因为被香港的社会现象而蒙蔽了,而觉得普遍地认为其他种族天生地就较华人低下。

在一个科学而且严谨的角度,这当然是个荒诞而自卑的观念,不同种族既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而种族内的差距也和种族间的差异大,况且到最后,你量度的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去标准化。你华人文化觉得读书第一最重要,美国黑人文化觉得体育最重要,欧洲人觉得什么什么最重要,这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影响了一切的有关个体发展的因素。因为这样,种族歧视在学术界真的没有多讨论的余地,站不住脚就是站不住脚。

在香港的话,最重要的还是牵涉到价值观的问题,在大陆影响力那么over powering其他一切本土文化的大前提下,香港要想有自己的空间,肯定就是要向西方靠拢,然后在谈判索价,争取一些给本土文化喘息的空间。你这样做种族歧视的事,不但缺德,而且基本上就等于放弃了和海外沟通的能力,习惯了和海外文化脱轨,这个其实是更大的问题。

7. Libo,回应《《金宵》为扮菲律宾工人涂黑脸:香港的“种族无感”从何而来,需要如何检讨?

1.种族生理上是平等的,但我们认知的“种族”常与政治、经济相关,当存在竞争时,“种族”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正如作者所说曾经“菲律宾音乐象征著资本主义最繁华一面”,“港菲发展各自进入分水岭”,所谓“不平等”随著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变化。

2.文艺作品表现真实世界、大众认知是一种错误么?文艺作品必须表现理想世界、政治正确么,并且这些评判标准都会随著历史的演进而变迁。

3.作者称“香港华人族群的局限”,那么全球其他族群是否也存在局限?这一局限普遍存在的根源为何?

  1. 作者阐述“外佣可以赚取比家乡更高的薪水,也已经是受益者”,“劳工人权应该是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出国做家佣成为很多女性(当中不乏高学历大学生)的唯一选择”,帮扶支持他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从不是也不会是整个社会所有人的必选项。若是如此,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将是相似的。读者承认作者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但作者否认了世界发展普遍存在的竞争本质。菲佣是服务性行业,而非慈善,保护其劳工权利更应从法律、工会等入手,而非阐述大义。

  2. 总之,读者认为作者的阐述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值得一定的倡导,但寄希望于以“种族平等”这一概念的普及推广维护菲佣的现状是徒劳的。当经济发展得以维持各国增长时,这一理念固然推广顺利。当全球竞争加剧时,正如当下,此类阐述已不再叫座。正如作者所说,“香港居住环境狭小”,当居民自身无法获得更好条件时,又如何会给菲佣更好的条件。对他族、员工的保障始终建立在本族、雇佣者具有良好发展时。

8. Tocqueville,回应《《金宵》为扮菲律宾工人涂黑脸:香港的“种族无感”从何而来,需要如何检讨?

其实你只要想,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在的纽约或伦敦,会遭到怎样的抨击,就可以体会到香港的局限与落后(如果像文中所述,主流意见是认为无所谓的话)。如果一个有名的白人演员把脸涂得黑一点,去演美剧里的华人、或英剧里的印度人,而不是找华人跟印度人来演那个角色,会不会有人出来说“谁说华人只能华人演”、“谁说印度人只能印度人演”。史嘉蕾·乔韩森几年前在《攻壳机动队》有过类似的例子,你可以看看那部片的评价如何(而且她可没把脸涂成黄色)。一定有人说几十年前的好莱坞也如何如何,但你硬要跟过去比,不就是局限与落后的证明吗?

9. EricChan,回应《探问疫下香港医疗崩溃(上):病床一位难求,公私营双轨制如何走向失效?

我听过一个医疗不可能三角的说法:便宜、高效、服务好,三者只能选其二。投入在医疗的资源再多,在香港的窄税基环境下,香港是没办法只凭借政府资源去支撑起整个医疗体系。未到covid,年年流感大流行都会出现急诊室爆满。政府年年都没办法提出解决方案 也缺乏民意授权做大刀阔斧的改革 下场就是这样。

医护资源流失除了因为对工作环境灰心等行货理由外。后反送中时代对于香港前景的不满与灰心好多人都决定移民,而医护移民可算是最容易找工作的一类。因为受他们的医护资历都收到英联邦国家认可。去英澳纽加揾工相当容易,特别是现在这些国家对医护需求很大

10. 自由风,回应《马克龙的五年:出尔反尔的施政,如何令政纲空洞的“富人总统”尽失人心?

整篇文章看下来就是用各种巴黎人的议题尝试解释马克龙为何在全法国不受欢迎,结果变成偏颇地痛骂他一顿,无法真正切中问题的要点。

黄背心运动自然是马克龙的一大挑战,但历任总统几乎都经历过大型抗议,而马克龙软硬兼施的处理方式确实为他赢得了不少掌声,避免了民意的发酵。而黄背心运动最终因为没有明确一致的目标而分崩离析,马克龙更是成为近代政治危机处理的典范,竟然被本文描述成尽失民心,实在令人费解。

至于文中提到的疫苗通行证造成社会撕裂,如果七成人赞成的公共政策也算撕裂的话这政府也不用运作了。疫苗通行证是得到法国人广泛支持的政策,而强硬应对反疫苗示威对他是加分多于减分。

经济改革方面,企业与个人税的下降为停滞的劳动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虽然一开始在传统左翼工会势力强大的法国引起反弹,但这些政策让法国经济在疫情衰退之下更有弹性,造就了2021年下半年的经济急速反弹。马克龙在里昂、史特拉斯堡、图卢兹等城市的高支持率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文在分析法国政党政治也是有点过度简化。勒庞虽然号称极右,但经济政策一向属于左派,因此梅朗雄的选民投向勒庞不等于玉石俱焚的控诉,这些人本来就没有投马克龙。至于共和党选民转投马克龙,也不但是因为经济政策,更是本文忽略的外交与欧盟政策。在默克尔即将下台之时,马克龙撑起欧盟大任,唤醒了中右选民对戴高乐与希拉克的记忆,让这些保守派愿意投给社会政策偏向进步主义的马克龙,也是马克龙在近年快速发展的西北部支持率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上一次法国总统上任四年的支持率,比马克龙高的已经要数到希拉克第一任期。自然,神话不会永远存在,领导一个政经结构充满问题的国家,马克龙的支持率当然不会回到2017年。我作为社会民主主义者,并没有喜欢马克龙到哪里去;但他依靠团结温和派的力量,在无可避免撕裂的世界变局下仍然有许多亮眼政绩。马克龙作为近20年来最成功的法国总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评价似乎有失公允。也许可以再出一篇文章平衡一下观点。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解开维多利亚的秘密说道:

    老破小会发生楼道内的传播,那大家挤在现代化的电梯里下楼做核酸,难道就不会产生楼道内的传播吗?为什么还是要一遍又一遍的这么做呢?原因就是,核酸检测+应隔尽隔是实现绝对清零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所以发生了很多封控了很多天,一遍又一遍的做核酸,终于做出了阳性,然后全楼被拉走这样的事情。允许居民居家隔离,一定会导致绝对清零破功,这个决定并不像CZK所言,里面有那么多的科学和公卫方面的考量。CZK拿香港经验来解释大陆的策略,我认为是没有说服力的。

  2. 解开维多利亚的秘密说道:

    我反对CZK的说法,我认为这种说法低估了大陆政府的恶。社会面清零这个概念是在去年西安封城的时候被发明的。当时的操作模式就是一人确诊,全楼拉走,两人确诊,整个小区拉走。根本不管你是新建小区还是老破小。老破小是否会发生楼道内的传播,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的目的是把感染者以及有感染风险的人群,与其他人隔离,实现所谓社会面的清零。上海现在的操作模式完全复制了西安模式,只不过因为上海的感染人数过多,里面的次生灾难也更加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