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馬克龍的五年:出爾反爾的施政,如何令政綱空洞的「富人總統」盡失人心?

「我不能想像勒龐成為總統,我不希望惡夢成真。可是,我又討厭馬克龍,他這五年做的事跟勒龐根本無異。」

2022年4月4日,法國總統大選,首都巴黎街頭一張被刮花的在任總統馬克龍的競選海報。

2022年4月4日,法國總統大選,首都巴黎街頭一張被刮花的在任總統馬克龍的競選海報。攝:Gonzalo Fuentes/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楊健偉、郭祭倩、黃懿欣、Quang PHAM 發自巴黎

刊登於 2022-04-21

#法國大選#馬克龍

編按:法國大選首輪投票於4月10日結束,現任總統馬克龍獲得27.6%選票,名列第一,與獲得23.41%選票的勒龐(Marine Le Pen)雙雙進入將於4月24日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二人在2017年第二輪選舉已直面對決過,但今次馬克龍和勒龐的支持度愈來愈近,2017年的大比數領先情況似不復見。近日法國的示威活動,似乎也顯示了選民對兩位候選人的深深不滿。這篇文章回顧馬克龍在任的五年--他被寄予厚望,但種種施政失誤,似乎證明了「馬克龍主義」的有名無實。也推介閱讀之前刊出的《「澤穆爾現象」:以博學才子形象包裝的極右翼人物,如何威脅法國核心價值?》,了解法國近年冒起的極右翼「現象級」人物。

面對次輪總選只有現任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他的極右陣營對手勒龐(Marine Le Pen)這兩選項,法國大眾於四月十六日在巴黎發起了一系列「既不要馬克龍,也不要勒龐」(ni Macron ni Le Pen)的示威。這種在總選前沸騰的「neither… nor」(ni… ni)表態,前所未見,曾被學界、政界所關注的「馬克龍主義」(macronisme)未能團結社會之餘,甚至將社會推向動盪局面。

2022年4月14日,在索邦大學佔領現場中,廿三歲的大學生Vincent對筆者說:「這次選舉令我對未來絕望。我不能想像勒龐成為總統,我不希望惡夢成真。可是,我又討厭馬克龍,他這五年做的事跟勒龐根本無異。無論誰成為未來總統,我都不敢苟同。既然無法在制度上表達這個意見,我們只有走上街頭。」同一地點,年屆七十的Jean-Baptiste特地來支持學生,他說:「許多年前,我也曾在這裡抗爭。當時我們要推動社會前進,為的是希望。但今天,他們(佔領索邦大學的學生們)是因為絕望,為的是宣洩他們對未來的無力感。」4月18日,位於巴黎聖但尼門(Porte de Saint-Denis)的 「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佔領區中,Loushka也感概道:「未來氣候暖化問題不能指望馬克龍,更遑論勒龐。我們只能靠自己及動員大眾。」這五年施政問題激起的民怨,似乎反噬到馬克龍身上來。

根據《赫芬頓郵報》於四月十九日整合多項權威性民意調查的結果,馬克龍的支持度近日從接近60%跌至近51%,一度接近對手勒龐相對穩定的近45%支持度。雖說近幾天馬克龍民望有些許回升趨勢(約回升4%),但反觀其於2017年以大約66%比33%大勝勒龐,現時馬克龍的形勢可說相當狼狽。過去五年,前左翼陣營大黨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積弱,近乎亡黨,其本屆參選人伊達戈爾(Anne Hidalgo)獲票不足2%;同時,右翼陣營大黨共和黨 (Les Républicains )支持度亦一度大跌,其候選人佩克雷絲(Valérie Pécresse)於首輪總選以不足5%慘敗。面對昔日強敵式微,加上極右主義一直受法國大眾和輿論排斥或嫌棄,馬克龍於本屆總選理應能輕易取勝,但他現在向選民告急,仍未能以決定性優勢拉遠與勒龐的距離。

馬克龍為何如今如履薄冰?五年前,馬克龍以「獨立中間派」之名爆冷冒起,突圍而出,並以高姿態贏得選舉,他許下承諾要打破法國傳統左右對立的局面,修補被撕裂的法國社會;就連德國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er Schule)的政治哲學大師哈巴馬斯(Jürgen Habermas)亦對他有所期許,認為他能成為團結歐洲的未來希望。然而,時至今日,法國社會比五年前更為撕裂,傳統左右政黨息微,選民向極左和極右靠攏,被拒斥多年的極右主義甚至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究竟何謂「馬克龍主義」?它又有甚麼問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