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Kristen_Chen,回应《陈婉容:在最黑暗的时代,“爱”作为人的尊严》
最近很多事的发生让我觉的很压抑,好像整个大环境正在收紧,给人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小。关乎每个人生活的政策或论调经久不停地只有一种所谓“正确”的声音,看得见的权力之手似乎想要伸进每个家庭里,甚至每个人的脑子里,真相可以被扭曲,真理可以被曲解,爱也可以被模式化。
后极权时代想要培养的是支离破碎的个体,庞大一致的整体。但身为想要完整的个人,我们至少还可以爱自己,爱身边人,爱自己的爱好,追求一种更相对的自由吧。
2. kellyelbe,回应《爱过:那些不再流连 bilibili 的年轻人》
一直觉得B站是“带着镣铐跳舞”跳得还算好看的,商业化道路必然存在两面性,一方面要被迫负担政治义务,但另一方面,也有能力通过合法途径购入番剧和影视剧,从维护版权方的角度来说,我是支持这样的发展路径的,并且从拜年祭这种网站大型仪式来看,充分的经济支撑的确提高了B站内容的质量。
我赞成文中Riko的观点,大环境之恶,没办法要求一个网站去承担。审查严格、内容题材受限,与更大的创作环境分不开;而用户下沉,戾气变重,民族主义,也与微博等社交平台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当下的网络环境,共享同样的政治底色。
不过话说回来,文章对B站的挖掘的确比较片面了,体感B站的重心一直在激励创作者,即用户生产内容上,而创作者也早就不局限于MADer了,舞见、游戏解说、vlogger等等,都逐渐成为B站原创内容生产的主力军,而这也是创作者集中地很自然会出现的现象:既然有创作自由,那大家就会充分挖掘能够发挥各自创作才能的题材,拓宽疆域,而MAD和鬼畜可以说是发源或典型题材,但也只是众多题材之一。
所以我觉得B站大体上还是在顺应用户需求,自然地推进商业化的进程,必要时“谄媚”一下当局,说到底,一个视频网站而已。
3. sjl,回应《爱过:那些不再流连 bilibili 的年轻人》
希望b站永远是一个小众热爱日本文化的网站,这种人其实被称为遗老遗少哈哈。10年前,原来喜爱看日本动漫还要偷偷的看,现在看日本动漫并不会和爱国联系起来,这已经是b站起的很大的作用了。 其次b站内容变的多了,但是这里采访的人却只局限于看日本动漫,看不得别人观看其他类型视频。
就我而言,b站上有着大量的知识可供学习,科普人文历史政治等等,可比以前丰富多了。观察者网共青团等等虽然有意识的引导舆论,但是我看到的现象是年轻一代很多都开始讨论政治,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中国人要充分的参与政治,而不是冷眼旁观。
最后说一点,就是严格的审核导致政治话语权被少部分允许的意见领袖发表,这一点需要突破。
4. Deadone,回应《日本网民为何支持周庭?国安法后震动的中日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思的题目,相信关注中日关系、对日本国内政治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有对日本政府近期对香港问题表现出的(对日本来说)强硬的态度啧啧称奇。从国际关系上来说,这些年中日关系出奇得好,甚至网络小粉红都不太花功夫对日本口诛笔伐;从国内政治上来说,日本自由民主党向来轻视自由民主,日本人民群众也缺乏欧美那样的民主主义意识。按照日本政治的正常逻辑,绝不至于为了香港的民主问题损害中日关系,所以眼下这一异常趋势值得分析。
5. 雨田,回应《日本网民为何支持周庭?国安法后震动的中日关系》
的确,要撬动日本政坛不容易。若非美国早前点名亲中的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施压,党内反中的声音还未必能发出。日本和英国相仿,岛国资源有限,对中经贸极为重要;若非美国坚定站在中国的对立面,日本或许还是会将“暧昧”进行下去。
周庭在日本的人气,决不是因为日本人觉得周庭可爱选择了周庭,而是周庭过往悉心耕耘日本这条国际战线的结果。一个不是在日本出生,没有住过日本,也没有在日本留学经历的人,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了解日本的宅文化,有意识地作少女偶像打扮,这一切都是她的“经营”,整如作者所说的,是她选择了对象人群,继而创造出来的新闻价值。当日以黎智英为首的逮捕行动的消息,在日本却是以周庭为中心被所有日本报刊报导,在推特上也是以释放周庭为诉求。这在政治冷感的日本里发生,足以令人吃惊。前学民成员的政治触觉,比那些在还打算在违法的临时立法会里死皮赖脸的民主派议员学者,要高出不知多少了。
6. EricChan,回应《港都夜雨寂寞暝:一群渴望改变的选民、两年内第三张市长选票》
我觉得渴望改变是韩国瑜在前年高雄大选获胜的原因。但是韩国瑜被罢免的原因并不在于他没能让高雄再起。而是韩国瑜以及韩粉背后的反智民粹风潮。
在厌恶韩国瑜的人眼里,韩粉就像是电视剧行尸走肉里的僵尸,狂热而失去理性。这股厌恶但恐惧的情绪是韩国瑜被罢免的最重要原因。落跑选市长只是韩国瑜民粹特质的具体表现,选民实际上反感的是韩国瑜在处理这个议题时采用的民粹口吻和诡辩:当然有人政治人物带职参选,但是没有民选政治人物第一任没完成,只上任不到半年就参选的。更没有对市政什么都不了解却理直气壮的。
韩国瑜的崛起在与他打破了政治的条条框框。选民期待他能打破条条框框后能建立新政治带来希望。但是后来选民发现韩国瑜只是单纯的破坏力量。他没有能力也没有智慧更没有品格去建立一套新政治的规则。选民纵然不满足于民进党,但也更恐惧选择国民党。
7. 热风,回应《港都夜雨寂寞暝:一群渴望改变的选民、两年内第三张市长选票》
看完这篇文章,有一个感受。政治人物不过是一个传声筒,社会有怎样的声音和主见,他们就反映什么。因此政治人物和社会的关系,其实是后者才是主动才对。我们直观地来看,可能是政治人物来实现一些想法,改变一些现况,但其实如果社会没有充分的讨论和一定的共识,他们一定是左右摇摆。然后一轮热情过后,又是政治冷漠。
民主,确实是人民要把自己当主人才行。政治人物么,就是一个物业公司;经理、股东是人民。
8. sjl、Dandirion、Minagi,回应《短视频前业者自述:用户数据像小圈子里的秘密,告诉一人,所有人都会知道》
sjl:好文,不过作者认为让人上瘾的产品剥夺了他人不多的学习时间,但是这部分人要么是没兴趣学习,要么是没有钱学习,现代社会让人上瘾的产品那么多,游戏,电视剧,小说,没有自制力的人,即使没有短视频产品也不会去学习的。 不过互联网公司的逻辑确实是简单粗暴的把人物化为数据,多数人会对具体的个体产生同情,但是却很难对数据化的群体产生负罪感。
Dandirion:@sjl: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其中的核心预设是“有人天生就没有自制力”。这也是很难直接与用户对话 make a change 的要因。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到底什么是自制力?停下来想想,至少能明白这个预设是值得推敲的。
据我所知,以神经科学为基础的研究已经否认了这一点,研究支持自制力是可塑的。面向大众的内容可见基于哈佛公开课的书籍《自制力》(Possessiveness)。
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有一组概念值得更多人关注:固定思维 vs 成长思维。鸡汤地说,前者认为一切都已经注定,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因此选择回避困难与挑战,觉得输了是很丢脸的事。后者则认为自身可以改变,失败意味着有不足、可改进,从而拥抱挑战。
以上是对事实的甄别与探讨,是极其耗时耗力的。而且若我没有相关知识,还会落得一个“你也否认不了我,所以我说的有道理”的“下”场。但我认为这已经偏题太远了。简而言之,如今,以“为你好”之名的言说必然遭受“凭什么听你的”之抵触。有历史原因,也是伦理道德研究面临的挑战。
既然“为你好”是偏题的角度,那切题的角度是什么?我认为,若是以“他开心我开心有什么不好”为幌子去行动,便是有意无意忽视两个“开心”的区别,是罔顾他人幸福。既然都是开心,那二者对调生活,愿意吗?以此判断,我认为虽粗暴但有效。这是谎言,是自欺。
无论是不是短视频受众,无论是不是运营或开发,没人乐意生活在谎言中,没人乐意生活在自欺里。我想,这应当能作为一处共识。
世界快速发展,事物的复杂性隐没了直观的善恶判断,人们要做什么只需要一个说得通的理由,而要否认什么却要面对各个层面甚至是不相关的扯皮辩论。我不时感慨“鲜有人会把自己当成是文革中的红卫兵”,但愿自己能真的别成为某种红卫兵。
Minagi:@Dandirion:我很认同 @Dandirion 的看法,我们应当基于“人”的角度去设计、评价和修改我们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工具”,而不应当用“工具”为标准去衡量——或者说去考验一个“人”的自制力。要让工具去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工具。
9. 绯红杏白,回应圆桌话题《香港立法会延期:民主派议员应为“关键否决权”留任,还是集体杯葛议会?》
议席只是一个防守工具,不是进攻武器。怪责一个拿防具的人没有能力击退拥有空优重武器等装备精良的敌军,是把部队错误配置。
但即使我们策略对了,泛民中人部分根本无心作战,想期望他们认真坚守岗位迎敌更是扯谈,很多时拉布到中途,泛起功能组别议员就会阻止民选议员继续拉布下去,也许对他们来说,能不决定弃甲曳兵已经是抗争。留守是策略,但战线能不能守着/尽力拖延,可是要看看兵源的质素。只是看看这群议员们的质素... 这质素真的和二战的意大利有得比。
留下这样的盟友,很可能会让自己比敌人更操心更疲倦了,只是死脑筋的人还自以为自身人强马壮,可以固守一战。那只会如同汪精卫认为加入南京政府自己能曲线救国般,即使他能为中国取回部分前租界/沦丧国土。后世也只会记得他是敌对势力的一部分。
留下来不是问题,留下来的人靠不住才是问题。
10. Wessy,回应圆桌话题《泰国爆发自201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一众学子何以走上街头?》
我觉得泰国人心中都内建有趣、不无聊基因,就算现实难熬,也是实际为了规避刑法112条冒犯王室罪,产生有趣幽默的迂回法抗议术。
有推特帐号的人,可以去follow一下泰国社运人士的帐号,之前有听过呼吁说,如果多一点人关注这些人的媒体帐号,军政府也比较不敢明目张胆地让人被自杀。然后有泰国异议人士在寮国被消失,也找不到尸体,突然觉得泰国之前有铜锣湾书店的人跨界被带走,觉得极权不透明国家发生任何事,真的都越来越不意外。
最后,我当然是超乐观地站在我们老百姓这边啊,改变虽微,结果虽迟必至。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