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玫瑰色的你”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ELIN,回应《导演傅榆自述:如果已经没有伤,我可能就不会哭了》

这部纪录片真的很棒,因导演在金马奖的得奖发言而气愤的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造神的作品,正好相反,这是一部叙述两位年轻世代公民走上神坛,却又被现实狠狠成长的故事。

就像导演说的,青春很容易犯错,我们容易把错误的期待放在他人身上,而狂风过后,我们又得面对怎样的真实,才是每位公民要面对的课题。

2. Cwy,回应《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三):再访“本土”,劳苦大众能否“谱”出文化自信?》

我生于基层,也一直在基层工作、生活。若要以基层作基点来建立[本土]的话,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请不要随便美化,圣化基层。身边“劳苦大众”其实跟其他阶层一样什么人都有,一样有生活得很犬儒的人,一样有自私自利的人。以红van 做例子也不恰当,要知道红van 的生态秩序是由黑帮维持,这造就了多少黑帮经济?从生活习惯入手的话,更加会发现基层比起其他阶层,其实跟其他华南地区更相似。香港的不同只在用了西方法律,政府架构,管治手法。但这才慢慢在八九十年代让人偏向相信制度多于关系,比较相信知识多于阴谋,比较相信法律会得到保障,比较相信大家守秩序大家都会生活得方便。今日香港的燥动,难度不是因为我们渐渐失去这些吗?

3. 北枫,回应《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三):再访“本土”,劳苦大众能否“谱”出文化自信?》

马先生想表达的是香港的“本土元素”是一个具动态的结果,而不是“自古以来”。当我们将“本土元素”自限,我们间接消灭香港的“本土性”。

对我而言,香港的“本土元素”是在华人在殖民社会求存及冷战时“地缘政治”的产物。若不是贪腐问题大到对英国有影响,会有ICAC吗?不是否定廉洁是香港的一顶“本土元素”,而是说“木土元素”是在本土的土壤开花结果。

4. 师机,回应《我参加了大湾区看房团,中介说:“投资大湾区就是投资未来。”》

1998年,我家人买了顺德碧桂园。我第一次走进碧桂园正门,右手边一排规划中的别墅。我妈说,本来说好是大草地的,怎么临近江边又改成别墅区了呢? 未等我家装修好,楼下住进了一对香港夫妇,养了只比我还大的狗。闲时聊天说,香港哪里来的地,可以种花养狗,来顺德置业养老,吃得好又便宜,住宅区外的大排档吃完又有甜品。又过了几年,碧桂园专门开发洋房新区东苑,香港人的天下,成群成群的香港人体楼迅速落定。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坐三四小时的车,可能就为了周末小憩一两日。但买楼归买楼,嘴上还是不能输:Ge排还是要到香港吃。一边享受着难得的居住空间,一边又嫌弃大陆Low。一边骂香港物价贵,一边又骂大陆人坐楼巴不排队。矛盾大致如此。现在大湾区,国家地区房产中介有无未来骗不骗人都好,人都是想有个舒适安稳的地方住而已。是不是金融危机,大家将住所,都理解成房地产了。

5. 冷少Oliver,回应《占中案审判:戴耀廷、陈健民、邵家臻、黄浩铭即时入狱,朱耀明、钟耀华、李永达获缓刑》

这是我写给一个香港网友的话,虽不合时宜,但放在这里吧。

现在说鼓励的话好像有点不太人道,和您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吧:我是大陆学生,从来没有去过香港,小学课本里的《东方明珠》最初留给了我美好印象。初中时也曾被电视上不断循环的画面误导,会心存疑惑:璀璨都市是这样?所以一直想搞清楚你们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家乡是在很偏僻的南方小乡村,消息闭塞,直到上大学后才我知道墙的存在。

去年年末,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去油管搜了“港独、占中”。看的第一个视频就是那个《海阔天空》短片,六分钟的片子,从第一颗催泪弹爆炸开始,我开始哭,到后来完全不能控制情绪,哭到泣不成声。我看了十几个男孩唱的《催泪弹》视频,我看明哥、何韵诗等公众人物去献歌给大家加油鼓劲,我看到群众被无辜殴打,却依然保有最高的礼仪与理智,我看到周保松老师坐在地上等待被捕……很多很多的画面,即使现在依然历历在目,我边哭边想:这才是真正的璀璨都市,这才是璀璨都市的公民应有的行动。

因为雨伞,我知道了《海阔天空》不再是一首简简单单的歌曲;喜欢上了明哥,何韵诗以及整个港乐;我开始看周保松老师的书,开始积极地去反思之前教育带给我的枷锁与异化;我找到了类似信仰的力量,在大陆为我自己所属的LGBT群体发声,虽然人微言轻,但是一点一点做了总比不做要好,(昨天我还成功安利了一位学姐去翻墙下载端传媒),我也重新规划了自己以后要走的人生道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某些选择……

还有很多很多是文字无法描述的感动,言语无法承载的改变。这些都是雨伞带给我的。只能用那部纪录片名字总结:《伞上,遍地开花》。

作为大陆人,我很抱歉自己没能为你们做出任何贡献,甚至在之前还可能伤害过你们,现在却在享受着你们的行为给我带来的力量。您在微博的最后写道:不要用玫瑰色的眼镜看这个世界,想用张悬《玫瑰色的你》中的歌词作结尾:

因你(们),我像戴上玫瑰色的眼睛,看见寻常不会有的奇异与欢愉。你(们)是我生命中最壮丽的记忆,我会记得这年代你(们)做的事。你(们)不仅是你自己,你(们)栽出千万朵花的一生。玫瑰色的你(们),你(们)美而不能思议。

谢谢你们,之后,

大家一起努力,不放弃。

6. 披星戴月人,回应《what’s new:反逃犯条例修订大游行 民阵指人数高达13万》

有很多人惯性对弱者残忍而对强者宽容,是由于恐惧强者的权力,抑或由于西瓜靠边大的买庄心理?所谓强者对强者抽刃,弱者对弱者抽刃,谁是道德的侏儒,昭然若揭。

二十年悬而未决的敏感条例,现在只用了廿多日就上立法会通过,众多的业界团体不咨询——甚至是法律界意见也不咨询,而只向商界低头删除九条条款暂不实行。明知台湾当局不会接受有关方案,却口口声声为了死者洗雪寻冤而强推法案。

上述这些,都不指责,不诘问,不痛斥,不见一词向政府追问,反而向争取权益的大众口诛笔伐,我真见识到所谓的知识分子,理性人士及老师的道德界线。鲁迅的“药”至今已有好几十年,但当中众多的华老栓及华小栓却死之不绝。我有时真十分好奇,这些人还好意思举著所谓理性讨论的旗帜而大言炎炎。连最基本的道义不关顾了,还在屑谈理性。

我庆幸自己的不理性。

7.请叫我派派,回应圆桌话题《乐高葬礼主题积木掀争议,玩具适合作为儿童“死亡教育”的一环吗?》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叔本华说“我们既不能追溯生前,亦不能看穿死后。” 家族去年开始修建墓地到我这一辈,也就是说从去年开始,二十出头的我已经预备好死后居所了,当时还调侃得准备好wifi免得以后无聊。因为没有宗教信仰,也就没有天堂地狱奈何桥英灵座,死亡就是被分解者分解,重新进入循环。我相信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家长应该是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自己也没有对死亡的合适理解,要怎么教给我的孩子?

8. zteng,回应圆桌话题《乐高葬礼主题积木掀争议,玩具适合作为儿童“死亡教育”的一环吗?》

(座标-纽奥良)之前去参加一个临终关怀相关的讲座,与会全是几乎老年人,至少也是大龄中年人。只有我和太太是青壮年。主要内容是在了解“临终”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亲友与临终者的体验和决断会出现什么样的偏差,如何帮助亲人或自己在神智清楚的时候为可能的情况完成一份to-do list,好让亲友不会惊慌失措,或者以己度人、做出不利于逝者体验、尊严的“好事”。真是大开眼界,而且解决了很多的困惑。送终真的需要专业的指导,而不是磕头烧符就好了。

所以不管多年轻,真的早点学习这些知识。不一定说是要去完全替代信仰、文化的力量,至少这些因素完全可以相辅相成,更好地面对这一终身大事。对于儿童多大年龄可以接触死亡⋯这完全看要教授的是什么、如何教授吧?就像教授性知识一样。以这个玩具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背景来看,还真是不错。

9. 冰山中的烈火、新信息周刊、塔森,回应圆桌话题《中国首个互联网“记忆库”诞生,以千亿计的微博数据应如何储存及使用?》

冰山中的烈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欧美,数据的存储自然有利于信息保存、交流、研究,以及对网络犯罪行为的追查。

在中国,更多就是制造寒蝉效应,让人们不敢说话、不敢说真话,主动规避政治敏感。

此外,这些数据的隐私保护、知识产权问题,我相信中国和发达国家做的也不可能相同。

所以同样的事,在中国和西方作用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新信息周刊:@冰山中的烈火: 我想用这几天马斯克的一条推特内容回复你,为什么要用双重标准去对待我,内燃机一年出事100万台,特斯拉就一台,你怎么不报导,为什么要弄双重标准——想说,你这个不是偏见吗,如果你讨厌一个人,那这个人干啥都是错的,不是吗?

塔森:@新信息周刊: 重点在司法独立。欧美国家如果没有司法独立(比如愈向独裁倾斜的匈牙利),那么由国家储存这些数据也是可疑、值得被批判的。一旦政府拥有解释法律的权力,就会产生民众遇到不公而无处可诉的现象,想想那些上访被拦截的民众、因言获罪“被旅游”“被消失”的异议者、支持工人运动的学生、“被消音”的各种受害民众,在司法独立的国家里,面对政府执法不公,他们都应该拥有健全的救济管道。

我在另一篇文章说过了,但想在这里重复一次。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都应该仅限于中国政府,而不是中国人,任何把中国政府和中国人划上等号的言论都应该受到谴责。若您仍认为批评中国政府,就等于批评中国人,而因为这些批评感到受伤,那我们的确很难有对话的空间。

10. 苟利国家,回应圆桌话题《中国首个互联网“记忆库”诞生,以千亿计的微博数据应如何储存及使用?》

作为一种历史资料保存很有意义,但国图能保证像其他档案一样进行一段时间的保密,不让其泄露或成为未来政治迫害的工具吗?一想到有机构会从这里面翻出你好多年前发过的一条微博给你定罪,将你封杀,我还是觉得不要保存为好。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謝謝端提供這個交流平台。
    @冷少Oliver 謝謝你留下聯繫方式,我寫了郵件過去囖。

  2. 喜歡端傳媒的文章,雖然有些文章稍嫌艱澀,但很感謝除了已經淪為綜藝節目的台灣新聞台外,我還能有另一種選擇,第一次被選中讀者十論首條很感謝:)

  3. 謝謝端傳媒選出的這些評論,每次都好期待讀這些精緻的而尖銳思緒(又好期待看看自己有沒有入選XD)

  4. 刚刚刷推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留言,第一次被选上好兴奋🥰。感谢端端,留有一个小的空间供大家交流。
    这是我的电邮:jinzeleng7@gmail.com,如果能被您看到那就太好了,如果错过的话,也没有关系,只要知道,有些人和我怀有同样的心境,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总有一天,我们会以无与伦比的坚强勇气和前所未有的美好姿态,在自由的世界相遇。❤️

  5. 好想認識冷少Oliver,你的評論讓我很有共鳴。高中才開始隱約聽見六四,大學才開始知道墻和翻墻。現在人到了墻外,才重新去看六四,雨傘和太陽花。讀(大學就聽聞卻沒去了解的)周保松、陳健民老師的文章,聽明哥、何韻詩、周雲蓬的演唱會。以及,訂閱端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