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周记:台湾可以,也应该为“赵思乐们”做得更多!

台湾政府应该建构一整套华文价值认同体系,它既是地缘政治上的战略作为,也是华文知识份子心灵故乡的建构工程。
赵思乐笔下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台湾”。在她笔下,台湾是在她遭逢危难时,提供庇护的一方仗义、温暖的土地。但仔细看她的经历,却可以发现在关键时候帮了她大忙的,更多出于热心的台湾人,而不太是台湾的制度。

脸书同温层里,数不清有多少朋友分享著赵思乐的“写给台湾的感谢信”。虽然知道他们分享的都是同一篇,但却忍不住一次一次点开来读,几重感概交叠。

端传媒的读者想必对赵思乐并不陌生,从浙江强拆十字架中国维权NGO遭迫害的一页历史,早在端传媒成立之初,赵思乐就在中国人权及公民运动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的重磅报导。

一段时间后,笔下愈发成熟的赵思乐开始聚焦在女性抗争运动者,从叶海燕寇延丁,到艾晓明王荔蕻。接著在2015年,北京当局针对全国上百位维权律师发动“7.09大抓捕”。通过对多位“7.09家属”的密集采访,赵思乐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切入,不只完成了一个系列的报导,更替未来撰写中国当代史留下了一份扎实的材料。

赵思乐给出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台湾”。在她笔下,这是在她遭逢危难时,提供庇护的一方仗义、温暖的土地。但仔细看她的故事,却发现在关键时候帮了她大忙的,更多出于热心的台湾人,而不太是台湾的制度。

或许有人要反驳:让赵思乐得以留在台湾的“长期交流”签证,难道不是台湾政府的制度吗?当然是。但台湾政府需要做的,是更加针对中国大陆、香港未来可预见的发展形势,设计一套能有效对应,既实践普世价值,又累积自身软实力的政策。

陈义过高吗?如果对照港英政府1960年代开设香港中文大学的政策思维,就可以看出一点也不 。当时正是共产中国建立初期,以廉价甚至免费的政策吸引香港青年“回归祖国” 。另一方面,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同样以“侨生政策”吸引港澳青年就学。遭到“左右夹攻”的港英政府,决定自己创办“中文的大学”(这里的“中文”指以中文授课),增加香港青年在本地的就学机会。

事实证明,中文大学培育的人才后来成为香港社会的菁英主力,它维系了香港人对本土的认同,不至于因文化认同而转向共产中国或者台湾。在东西对抗冷战的局势里,港英政府成功建构了一块“中间地带”。

站在文化、学术的角度,中文大学的设立,更是庇护了整整一代不愿接受共产党统治的南下学者。新亚书院的创办人钱宾四先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另外还有徐复观、牟宗三、董作宾......等等大师级学人,这纸名单可以列到很长很长,而它有多长,就意味著它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台湾政府应该从赵思乐的故事和中文大学的历史里受到启发,形成一套整体政策。首先是目前躺在立法院的难民法应该加速通过。订定难民法,同时将难民处理机制加入两岸关系条例中,能够确保已经或可能受到北京政府迫害的学者和异议人士,能够有或长或短停留在台湾的法源依据。

台湾政府有些顾虑,外界是明白的。例如担心“假维权人士”大量进入台湾,大开变相移民之门。但这可以藉著设立专家审查机制解决;但对于有些似乎隐而不显的顾虑,例如担心通过难民法可能激怒北京政府,外界也只能一声叹息,“期待”蔡英文政府愿意思考、推动更进步的两岸政策。

再者,赵思乐用“自由的纸”形容了台湾目前还拥有的出版自由,但出版自由,只是整体传播政策的一个环节。台湾政府在国际新闻信息 —— 特别是中国大陆新闻报导的投资少得可怜,也见不到主其事者更多样、先进的思维。2018年,北京政府合并诸多官媒创立“中国之声”,尽管对设立的成效有诸多不同见解,但北京政府的企图心之强大无庸置疑。况且,就算北京不设立“中国之声”,台湾公共媒体这两、三年在国际上的快速退缩,也已早将华文媒体在世界上的发声权拱手让人。

这十多年来在台湾,大多数主流媒体和政治评论但凡谈中国大陆,必定不离“经济发展”、“一带一路”;相对的台湾民主发展,总是因“民主乱象”而生出各种自惭。

然而在香港、大陆同事同业交流新闻内容和看法时,却经常发现,民主化为台湾带来的改变,经常在细微之处体现。举近来最热的话题“中国#metoo”为例,台湾的大学(高校)也曾经爆发几乎一模一样的事件,但开放的社会和民主机制能让将性骚扰事件爆发的能量转向建立制度,性骚扰不可能不发生,但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有没有面对、处理的机制。这是两岸制度的极大差异,但如果不是中国性骚扰事件近一个月接连爆发,其实不容易觉察台湾民主化在性别平权这个领域上已经走了这么远。

不管移民法、谈言论出版自由、女权甚或同性婚姻,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单独的政策,但最终的指向都是台湾政府应该建构一整套立基于华文文化圈里的普世价值体系。台湾目前临的危机,是自身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可能被以统一之名消灭的危机,让自己在普世价值上走得愈远,就愈能突出台湾“不该遭毁弃”的珍贵和独特。这既是台湾于地缘政治上的战略作为,也是华文知识份子心灵故乡的建构。

台湾可以,也应该做得更多!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正是为了台湾自己。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多數台灣人已朝向本土認同,像趙小姐這樣尊重台灣主權及獨立的聲音是少數,大部分中國民運人士,是希望台灣台灣作為他們的反共基地,並反對台灣獨立訴求民主中國統一,面對這樣不尊重台灣的人士,你如何說服台灣民眾支持難民法?
    ps.對救助中國民運人士抱有美好想像人,可以建議通過推特多與他們交流,多認識認識,有助破除幻想面對政治現實

  2. 何不開放在台大陸人在台就業 – – 拚一下誰比較狠!!
    在台大陸人收入再少也必為了人權和自由在台就業吧!!
    只是當局沒種更沒眼光吧! 我教的學生越優秀的100%越想留下

  3. 中國或香港所謂的改革人士,常常會希望台灣扮演所謂"中國或華人民主的燈塔"。但是相對的,台灣內部不論支持台獨與否,對於這種期待並沒有太多的認同,相關的聲量極其微小。「華文知識份子心靈故鄉」聽起來當然很美好,但是如果這樣的作為會引致中國方面的攻擊,然後惡化台灣現今堪憂的政經現狀。這種簡略、訴諸於價值情懷的論述在現今台灣應該不太可行了。建議對於末段"正是為了台灣自己"這句話做更多的論述:除了所謂的國際聲望,台灣究竟可以從中獲得具體的甚麼?

  4. 建立一整套華文價值認同體系,需要更多地挖掘華人自身文化中的現代價值,而不僅僅是跟隨歐美的流行元素。

  5. 完全支持通過難民法,但看到蔡政府目前對各種改革議題的蹣跚,我想還有得等。
    想聽聽看主編在華文媒體的發聲權這件事上,台灣具體可以做哪些改變?

  6. 同意yuanopen的看法,畢竟台灣目前的人民認同走向希望與大中國認同脫勾,並強調以在地為本的認同取向,在這種情況下推動與強權(不論是中共或是過去的國民黨)密不可分的華文意識難免讓人擔憂是在走回頭路。

  7. 台灣內部對華文價值認同不一也是個大問題,因為華文在台灣生根的歷史畢竟跟國民黨政權掛勾太大

  8. 有時候 台灣的存在是中港澳朋友的希望 一個「原來華人社會也能做到這些民主自由的事」的一個希望

    1. 完全同意您,和大陸、香港和澳門的朋友交流時,這是經常出現的聲音,這是台灣人的責任啊。

  9. 這個「一整套華文價值體系」,期待可以有更多論述

    1. 我在這裡原本的意思,是以普世價值為內在核心,但是以華文為傳播媒介,兩者不是分開的兩樣東西。因為端傳媒畢竟自己用的是華文,也面向的是華文讀者,所以要傳播理念,必定是使用華文。
      但的確「普世價值」和「華文價值」本身的定義是不同,這是我行文間思慮不周,我會修改一下,明確定義。謝謝您指出來!

  10. 回復樓上:我覺得臺灣人可以更多關注中國發生的各種事件,包括被打壓的各種人士,而不是「事不關己 高高掛起」。在關注的同時可以對比臺灣的情況,為對岸的人提供一些經驗或教訓,給予ta們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僅把討論停留在嘲笑中國讚揚臺灣這個層次。臺灣作為華人世界的民主燈塔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1. 完全同意您的!

  11. 身為台灣人一直非常驕傲我們擁有的自由。很想知道,我們一般老百姓可以做些什麼事情,為大華人地區帶來什麼民主自由的貢獻呢?

    1. 我覺得在所有可以做的事情裡,最簡單的一件就是「關注」,嚴肅的中國新聞報導,台灣本身媒體做得不多,但還是有。包括端在內的國際媒體,做得就不少了。可以鼓勵大家多看,看多了,就會對今時今日的中國有深刻的認識。這一份認識,會讓您未來在公民參與,例如投票、選擇媒體等等事務上有不同的選擇。深化自身的民主發展,就是台灣對大華人地區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