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中國之聲:在社交媒體時代複製美國之音 野心為何難實現?

在經歷了更多元的媒體薰陶、對專業素養要求更高、而且正在經歷媒體迭代轉型的西方觀/聽眾那裏,「中國之聲」就算資金再充裕,也很可能栽一個尷尬的大跟頭。

今年早些時候,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了撤銷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建制。對內保留原呼號,對外統一呼號為「中國之聲」,未來要擁有一萬四千人僱員,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宣傳機器。

今年早些時候,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了撤銷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建制。對內保留原呼號,對外統一呼號為「中國之聲」,未來要擁有一萬四千人僱員,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宣傳機器。 攝:Paul Yeu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王曌

刊登於 2018-07-12

#王曌#評論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了撤銷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建制。對內保留原呼號,對外統一呼號為「中國之聲」。綜合目前各單位規模,未來的「中國之聲」將擁有一萬四千名僱員,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宣傳機器。

外界許多評論都指出,「中國之聲」的構想,實際上是向影響了世界大半個世紀的「美國之音」(VOA)隔空喊話。英國《衞報》認為,這一整合不僅展現了中國要在國外建立更積極形象的努力,而且在全球新聞報導中誓與與西方媒體競爭。 彭博通訊社認為,該整合的目的是加強黨的輿論塑造能力,成為中國向世界投射形象的關鍵工具。 英國的《金融時報》則把它形容為是「廣電巨擘」,要在媒體的全球競爭中獲得主動權。也有人認為中國要打造自己的RT(「今日俄羅斯」)——後者正是一個成功挑戰西方媒體巨頭CNN和BBC的先例。

如《紐約時報》所言,從這次整改中誕生的宣傳巨頭,折射出中國對於外宣的勃勃雄心,也反映出中國的外宣機構開始大批量輸出文化軟實力的信心。 那麼,「中國之聲」所對應的「美國之音」是怎樣一個媒體?它對於我們理解中國未來的軟實力投放有怎樣的作用?通過對比「美國之音」可見,中國想要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在媒體迭代的今天、且中國宣傳敘事單薄的情況下,仍面臨許多阻礙。

美國之音:在「宣傳」與「新聞」之間

冷戰時期的媒體,一直是意識形態角逐的場地。歷史學家、外交官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在向美國國務院發送的著名「長電報」(long telegram)中提出了「遏制理論」。其中認為,美國應該以威爾遜的「美國例外論」所具有的利他性,來支持自由國家對抗專制,軟化蘇聯以及東歐國家,直至它們自身發生變化。同時,繼承於二戰的「心理戰」也在冷戰對抗中繼續發揮作用。「心理戰」強調以人的「自由意志」為根本,通過各種方式影響人心。來自冷戰早期的一份文件闡釋了以地緣政治目的為中心的「心理戰」定義: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