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下一句是什么?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咸鱼姬,回应圆桌话题《文化大革命在大陆历史书中“被降级”,你所学的教科书又如何描述文革?》

照本宣科,自己看书,不是考点。那时候课堂上,对于文革,知道这个名词,并不清楚文革发生了什么。课堂下,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父亲那里知道文革“很可怕”,具体内容也不甚清楚,也许他并不想去回忆。小时候,街道里有位精神不太正常的女子,父亲对我说,她可能以前是个老师,文革的时候被吓疯了。这是最初的印象。

如果父亲这一代人全部都去世了,那么我们只能从教科书的片言只语里去了解文革。大部分人的历史观往往定格与中学时期,假如教科书想要替文革“洗地”,非常容易。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这无异就是对那一场灾难进行的“洗地”。这句话既缺乏反思,也缺乏人文精神。其中暗含的意义是,只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里发生的事,任何错误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既然如此,德国还需要为二战的事道歉吗?他们不也只是历史进程里的一部分?

文革对于一代人的精神是毁灭性的打击,浓缩于史书往往只是一段话。假如后人把这短短一段话看作是历史进程里的正常现象,那么那一代人所经受的事对于人类进步毫无价值,他们是白死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下一句是什么来著?

你问八九?那一年是不存在的,甚至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也是不存在的。

2. TomN5A,回应《早报:大陆新版历史教材弱化“文革”内容,“十年动乱”或成“艰辛探索”》

艰辛探索一个国家在放弃所有传统文化、价值观,甚至粉碎所有社会秩序之后会不会亡国。显然地,这次探索是成功的,总结出无论怎么乱搞都不会亡国的经验。

3. Gardener,回应《芳华、通三统与1980年代——中国记忆战火中的左右之争》

我觉得官方的历史叙事建构是辩证法式的恒真。左右看似冲突,却共同维护了当下统治制度的合法性。

右派借力官方历史立场上对文革模糊的全面否定(动不动拿文革重演扣帽子),指向的是激进制度变革(“大民主”)而非共产党的迫害(难道文革前的迫害不是更深刻吗?文革前官僚机构有组织的运输知识分子去夹边沟的数量不比文革多得多吗),因此任何“不稳定”因素而非共产极权势必要被打压,这是符合当下话语需要的。

左派对当下收入不均、官僚腐败和资本强权的批评,指向了改革而非官僚制度,他们非常恐惧一个自由的公民社会,尽管自身空间已经狭窄不堪,却依旧借力官方话语管控坚持对一切言论和组织的预先政审(比如对张云帆的舆论营救,总是先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有错吗”,或者提到沃尔玛联谊会先辩护它不是境外势力之类的),因而拒绝进一步的向市民社会让权,他们像毛一样,呼吁比民主还民主的大民主,但是又不相信民主,他们势必寻求先锋队的力量(共产党内部)的整肃。这又在未来排除了可能自由社会的存在。

于是右派话语反对文革排除了当下变革的可能,迎合了维稳,左派话语批评改开排除了未来自由化的设想,迎合了专政。两排话语无论怎么争鸣,权力总是安然无恙的。

4. 栋云白,回应《“北京切除”后,20万拾荒者去哪了?》

面对这样的政策我们到底该怎么办?课堂上老师的欲言又止,课堂下院长要求我们把好口风,不要说不该说的话。政府出来说要辟谣,说是为了大家好,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身边的人在不停的赞美这项政策。

可,我很难为大众的媒体找到那些被驱逐的劳动人员,他们现在又如何?一群学者会一脸道义的说这是为了他们好,让他们在家找工作。可是如果家真的有那么好有那些机会,为什么他们不会自愿回家工作。有的人告诉我,政策是好的,只是执行的太生硬了。可是,那些被执行的人员,他们到底犯了什么法?他们能得到什么赔偿吗?我不知道。每当面临这些疑问时我能得到的大致是三种。一种说是全面否定,一种说是全面赞扬,更多的就一句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可是,我国的国情到底是什么,能不能有一个比较有温度的执行策略?很多身边的人都问我,北京的事和你一个大学生有什么关系。我说是啊,我现在是在大学,那些事情离我看起来很远,可是谁能保证下一个被执行人不是我呢?当那天来临时,我又该怎么办?

5. VitleySingurQ,回应《Coco 玩转极乐园:反成长,拒绝死亡,Pixar 生命观的倒塌》

说的一点没错。为什么必须直面死亡?因为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儿童才会处处逃避。整个电影设下了宏大的矛盾伏笔:家庭权威压制梦想,儿时偶像的幻灭可能,以及死亡带来的人的消解。Coco故事讲的不错,可解决这些戏剧矛盾的手法是,“我刚刚和你开玩笑呢!”,把诸般矛盾纷纷撤销。Frozen珠玉在前,它是怎么处理公众对Elsa魔力的恐惧的呢?简单一对比你就能发现,Frozen没有像Coco一样走个低龄大团圆路线,“公众打消了对魔法的误会,Elsa和Anna快乐地生活在冰雪城堡”。这就是作者所批判的Coco的点了。乍一看也不错,可是毫无玩味之处,故事的处理技巧仿佛在给小孩子讲童话,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家庭权威对梦想的压制也可以靠消除误会解决。虽然每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根本不是这样。

6. 知否知否,回应《资源换基建:在刚果金的工地,看懂“中国模式”》

与BBC之类的媒体相比,总算没有上来就指责“新殖民主义”。既然去了当地采访,那就先将预设的结论放在一边,多跟当地人聊聊,听听普通人的感受。我没有去过刚果金,但去过肯尼亚,在蒙内铁路上和当地人聊起过,也看到在内罗毕车站,大量坐火车的人不是在自拍就是在拍火车,在两辆火车交汇时车厢内的人都站起来朝着另一辆火车欢呼。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依照同理心是能够感受到当地普通民众对于这条现代化铁路的兴奋和喜悦。30亿美元的铁路对于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但不管怎么说总是在朝着国家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一步一步地前进了。

7. 不配,回应《傅景华:AI淘汰人类?末日论以外的另类思考》

如果按作者的分类法,我大致是80%乐观派,19%悲观派、1%怀疑派这样的组成。

乐观是因为只要社会制度仍然合理且有效运转,事情大势便不会一直往糟糕失控的方向发展,当然也许会产生阶段性的阵痛,但未必需要做一个悲观派。至于怀疑派,其实我感觉AI发展的瓶颈离不开一个问题,就是智慧是什么,也许等到人类有一天搞清楚了这个问题,真正的AI就会出现了吧。人类仍然在利用神(如果存在)赐予的宝藏——大脑来应对一切问题,而我们对这一宝藏仍知之甚少,我们无法对大脑整个运行过程精确建模,貌似大脑90%的区域我们完全不了解其作用。

现在对AI的有效利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我觉得AI这个词只具有名字的意义,而真的不代表智能,就如人类教会了一只猩猩如何高效地摘香蕉,它摘得比任何一个人类都好,但我们不能认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高智慧猩猩。即便猩猩生下来,它也有起码的生存需求会引导它做出基本的生命行为而不需要任何外部指导/干预,现在的AI连这一点估计都做不到?

P.S. 思考这些问题的美好就在于,在人类科学所能触摸到的边界往外一点,那里是无穷的想像空间,反正暂时无法证伪。比如量子力学,会不会真的存在多元宇宙/平行宇宙?比如AI,一旦人类研究AI的过程反过来解密了大脑的许多谜团,会不会发明出工具让人催生出超级智慧?或者类似基于脑电波的超能力?心灵感应?

8. JennyWu,回应圆桌话题《艰难前行的“限塑令”,环保成效到底有多大?还有其他办法吗?》

个人觉得习惯了塑胶带来的便利生活要改变就需要适度的强迫自己,得过且过的放任自己不会有什么成效的,不必要的消费要减少,购物袋不限于什么材质能重复多次利用就是了,没带就不消费。

个人是在想买手摇杯但没带水杯时会回想被塑胶袋吸管缠绕的海龟,然后消费欲望自然下滑,外食时也自备玻璃保鲜盒,时刻提醒自己“方便会带来塑化剂“,半洗脑自己久了其实很有用,也会发现这些方便的容器对身体有多大危害,自己暴露在多少危险下。

ps.塑化剂多是脂溶性的,遇油热会释出,长期可能造成不孕症等疾病。

9. 9_9OOps,回应圆桌话题《艰难前行的“限塑令”,环保成效到底有多大?还有其他办法吗?》

做好最简单的废物回收,不用太强迫自己如何,就从小处做:回收铝罐和塑胶瓶。

出门带水杯,带购物袋——这都很容易,努力一把就能形成习惯。

快时尚的衣服不要给它当成“快”丢掉,尽量穿久一点。

剁手经要常念诵。

还有就是要懒,懒到连网购都不想,出门逛街也不想,没零食吃就狂喝热水顶住。

别上班了为了能够和同事打成一片就靠购物习惯和着装打扮跟风......

10. 奈奈,回应圆桌话题《中国官方整顿“厕所革命”!五星级厕所是劳民伤财,还是文化符号?》

恩......这项政策怎么说呢,不予置评,至少当局愿意想办法改善公厕环境这件事还是值得嘉许的。与其一直思考要把公厕设计的多时尚便利、或是多高档华美,反正政府最不缺的是钱,第二不缺的是想挣钱的人,反正好像都要做,不如考虑事后如何维护。

毕竟是厕所,建了就是要给人使用,用的人有没有共同维护的意识存在?一天安排多少做清洁?这么高级的设备会不会被人“顺”走?损坏了要修,修了要花钱,这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人民辛苦工作后纳税来的。

这种公共设施,常常只有部分人真正享受到,甚至有时会被大肆滥用,最终还是让全民买单......

到最后,这项“公厕革命”的政策变成当届政治首长履历上的一项“政绩”,至于后续如何,who cares?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