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艱難前行的「限塑令」,環保成效到底有多大?還有其他辦法嗎?

塑膠限制為何這麼難?你又有哪些相關的環保習慣?

台灣於2018年1月1日起,擴大限制塑料袋使用,新增七類商店不得免費提供購物塑料袋,包括書局文具店、手搖飲料店、麪包店及藥房等,預計有八萬家店受到影響,每年可減少15億個塑料袋。

台灣於2018年1月1日起,擴大限制塑料袋使用,新增七類商店不得免費提供購物塑料袋,包括書局文具店、手搖飲料店、麪包店及藥房等,預計有八萬家店受到影響,每年可減少15億個塑料袋。攝: Alberto Buzzola/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8-01-10 發起

台灣將「限塑」擴大至美妝、飲料、西點麵包等14類行業,有人對飲料和糕點業不提供塑膠袋不滿,認為此舉是讓店家變相獲利,你認同嗎?

中國大陸受快遞、外賣等行業影響致「限塑令」十年效果不彰,塑膠製品應當在哪些行業予以限制?如何替代和規範?

BBC日前訪問一些環保業界學者,表示紙袋、布質購物袋也未必環保效果極佳,你購物時會用什麼材質的購物袋?

除塑膠袋外,有人指出吸管、一次性塑膠餐盒、一次性餐具等的污染亦不可忽視,並呼籲自備不鏽鋼吸管、自備餐具,你有哪些相關的環保習慣?

台灣自1月1日起擴大自2002年始的「限塑令」,新增美妝、飲料、西點麵包等7大類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的行業,違規業者最高可被罰款6000元新台幣(約1604港幣)。無獨有偶,中國大陸在「限塑令」執行十年之際,亦因快遞、外賣等行業對「限塑」的弱化而擬對相關政策進行修改調整。

台灣行政院環保署今年元旦開始擴大「限塑令」政策,從2002年時針對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等7大類業者的管制,擴大至共14行業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新增的7類行業包括藥妝美妝店及藥局、醫療器材行、家電攝影資訊及通訊設備零售業、書局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飲料店、西點麵包店等。

擴大「限塑令」後,管制對象從7大類的2萬家擴增至14大類的10萬家,預計會在原先每年減少約20億個塑膠袋的數額上,再減少15億個塑膠袋。與此同時,直接盛裝肉類魚類、蔬果等生鮮商品或食品的塑膠袋以及洗衣店防塵袋不在限塑之列。

縱然台灣環保局稱推動減塑是呼應聯合國及國際對海洋塑膠污染的重視,希望可以藉此幫助市民養成環保習慣,但「限塑令」的擴大卻受到市民對生活不方便、有利店家的指摘,亦出現買咖啡和麵包自備臉盆裝的趣聞。

無獨有偶,據澎湃新聞報導,中國大陸自2007年12月發布「限塑令」並於2008年元旦起執行至今已十年,但受快遞、外賣等行業興起的影響,加之超薄塑膠袋流通量大等舊問題,「限塑令」十年成效不彰,中國國家發改委官網日前開通建議專欄,公開徵求管制和規範的意見。

據人民日報12月報導,2016年快遞業塑膠袋使用量高達147億個,而2017僅雙十一的包裹量便預計達15億。另據其推算,中國大陸每週有超過3億份外賣被送出,若按每份外賣消耗1個塑料袋計算,每週就產生了3億個塑料袋。另據人民日報11月底的報導估算稱,中國大陸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大外賣平台每日所用的塑料袋足以鋪滿168個足球場,而每天外賣消耗的餐盒/杯,疊起來高度相當於339座珠穆朗瑪峰。

香港「限塑令」則在2009年7月起實施,限制對象主要針對大型及連鎖超市、24小時便利店、個人美容及健康產品零售店等零售商。

台灣擴大「限塑令」,大陸擬修改調整「限塑令」,然而卻有人提出,減少塑膠袋未必可以為環保貢獻多少。

BBC日前訪問了一些環保業界的學者,其中提出,從棄置階段看,紙袋的確比塑膠袋環保,但從「生命週期」和重複使用率看,這個答案則成了「不一定」;同時,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袋則成本高推行不易,且現有的垃圾處理方式下並不利分解;而布質的購物袋亦需要多次重複使用才可以真正達到環保效果。

「限塑令」的擴大和修改引起議論的兩極,一邊積極推崇該規定的環保性,另一邊則在不適應中認為「限塑令」是盲目跟風,塑膠回收方式和效率更應當重視。

你購物時會用什麼材質的購物袋?塑膠限制為何這麼難?「限塑」是「跟風」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