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与《热辣滚烫》:贾玲如何成为中国女性主义的出口?风物

贾玲与《热辣滚烫》:贾玲如何成为中国女性主义的出口?

当《热辣滚烫》没有攻击性,如此温和的时候,依然被男性挑剔。

“老男人”过时了,新女性赢了吗?春节档观望2024中国电影

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愈加难见,中国2024年的新片如何从市场低谷冲上高地。

2023年中国电影现象:奇案电影成绩斐然,是类型的胜利还是自欺欺人?

失序的市场、成熟的观众、陈旧的创作观念与严苛的政治审查,奇案电影的复杂状况,其本身已然也是一桩奇案。

【线上端小聚预告】相约金马后:2023泛亚洲华语电影年末盘点

金马六十,赛果将出,三地影评人有何不吐不快?“合拍片”身份不再中港专属,2023华语电影地缘政治大解析。

电影《孤注一掷》:渲染东南亚诈骗犯罪,中国主旋律的新拐点

主动迎合政策的“命题作文”,肩负着政府的普法任务,《孤注一掷》票房大卖36亿。

电影《封神一:朝歌风云》:只有父子轮替,没有系统反思

少有华语电影将“弑父”做得这么凶猛直白,鲜血淋漓,但一切站得住脚吗?

中国电影走出低谷今夏大丰收?当恐惧变成爆款票房密码

“世界处处危机,生活在中国,你们就偷着乐吧”,而这样的国民情绪却给了中国电影新的爆款题材?

《长安三万里》影评:这是一部大唐群星闪耀时?

囿于理想范式,也畏惧于严酷现实。它受制于传统,又在其中找到精神力量。

专访导演李睿珺:《隐入尘烟》为何被下架,至今没人告诉我原因

《隐入尘烟》是李睿珺第六部长片作品,他还想再拍20部电影。

导演万玛才旦:他让中国电影业停止猎奇化藏地与藏人

即使用温和的方式去呈现,当代藏人精神境遇里那些与外部社会的坚硬差异,仍然指向难以调和的冲突。

《宇宙探索编辑部》影评:理想主义者和科幻迷怒了,神经病们嗨了

现实实在太荒诞,这样一部跑到深山里发疯的电影出现得很是及时。

导演/画家邱炯炯专访:我们的时代缺少解风情的眼光

从《大酒楼》到《姑奶奶》再到《椒麻堂会》,邱炯炯再现了日子,填充了人生。

2022年的中国电影人:观众已经不去电影院了,他们还要留在这个行业吗?

自己拍摄的电影没办法上映后,“我接连写了好几个主旋律电影的剧本⋯⋯”

中国国庆再成主旋律大片专卖场?一炉主旋律的“钢”是怎样炼出来的

“生命之火”四个字,象征着钢铁是共和国的生命。在这热烈、火红的画面中,工人们高喊着无主语的口号“万岁”⋯⋯

《隐入尘烟》影评:凝视穷人的苦忍,但谁说我们有穷人?

一以贯之的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注目,是进入李睿珺电影世界的切口,也是产生争议与值得辨析之处。

影业观察:从虎年贺岁档回看后疫情时代的中美电影市场

疫情对电影行业的影响仍未结束,2021年的中国影市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亏损,而美国影市则淘汰了许多成熟的中型制作。

《爱情神话》评论:精准把握情绪,却什么都不敢冒犯

2021年华语电影的“口碑神话”名副其实吗?到底是不顾底层生活,还是延续海派文化?

《野马分鬃》影评:巨婴的呻吟

电影意图捕捉大四学生毕业前的精神状态,空有青春片惯常的图谋,最终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戏里戏外的“爸爸”为何这么多?

创作者本想以家喻国,却只能拍出一个个“缺失父亲”、缺乏主体的故事……但这似乎又是必然的?

被撤映的3部纪录片讲了什么?FIRST青年电影展上的温和与恐惧

三部被撤映的纪录片其实都很温和,社会问题观点并不激进,但依然被撤映,这其实是一种恐惧的表现,是对真实力量的畏惧?

《中国医生》也拯救不了的2021电影暑期档

在观众仍有选择权的情况下,花真金白银去影院观影最首要的需求是娱乐和休闲,不是受教育感受意识形态。

《白蛇2:青蛇劫起》:传奇故事的改编历程是一部女性驯化史

白蛇传题材沉寂数年后,于近年再次复甦。《白蛇·缘起》及以续集《白蛇2:青蛇劫起》改动了女性在传统故事里的反叛位置。

娱乐观察:郑爽引发“阴阳合同”爆雷,炸向何处?

“阴阳合同”是限薪令的备用方案,而演员的薪酬证明行业价值的标准早已回不去了。

为何中国国产奇幻片变成了票房毒药?

从2019年春节档《神探蒲松龄》票房垫底,到2021年影片整体萎靡,国产奇幻片再也无法制霸春节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