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戏里戏外的“爸爸”为何这么多?

创作者本想以家喻国,却只能拍出一个个“缺失父亲”、缺乏主体的故事……但这似乎又是必然的?

《长津湖》电影剧照。

《长津湖》电影剧照。 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黄爱琴

刊登于 2021-10-04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行业恐怕真的到了它的拐点,在今年春节档短暂的繁荣之后,漫长的冷寂就来临了,这期间即使有过诸如《中国医生》《怒火•重案》《悬崖之上》几部上十亿元票房的作品,但数量和口碑都不足以激活死气沉沉的市场。

在电影行业一片萧条,投资者普遍唱衰的情况下,主旋律电影和献礼片等“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正逐渐占据了各大院线的排片。以今年七月为“建党百年”为由拍摄的电影《1921》为例,这类电影往往以全明星阵容为卖点,试图以偶像的魅力吸引年轻人走进影院。

这种拍摄电影的思路虽然并非新鲜的事物,近年来却有年轻化和偶像化的趋势,通过比较清浅和明快的叙事方式,师法好莱坞类型电影和日韩的偶像剧,以起到对年轻一代的召唤作用。

因此,今年的“十·一”黄金档期也显得比较特殊,与疫情前的娱乐大片扎堆不同,今年几乎所有的排片都被投资巨大的《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两部电影占据。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虽然形式和主题截然不同,在我看来却有着微妙的互文,不仅仅充斥着生硬的说教和空洞的情感,还都充斥着一股浓浓的“爹味”。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