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考生来信:我有责任令香港变好,亦不愿被动地生活香港

DSE放榜考生来信:我有责任令香港变好,亦不愿被动地生活

对未来充满憧憬和疑惑。对生活依然是热恋期。决定先把疑问留在心中,相信世界会为我带来答案。

读者来函:我在上海浦东T2航站楼,看到终点前过不去的那条线

“老外都当天来当天走,还能牵狗上飞机。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中国小姑娘牵着两只狗,我很激动啊去问人家,结果奶奶的,加拿大籍。”

读者来函:新一代缅甸华人拒绝犯下平庸之恶

即便他们的父辈依然在劝阻孩子们要“安分守己”,但新一代华人们拒绝犯下“平庸之恶”。

读者来函:当代右倾的海外第一代华人移民都是哪些人?

第一代华人移民,普遍反政治正确,反对BLM,反对平权;但作为改革开放后出国、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技术移民,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的一个群体站到了社会主流认知的对立面呢?

读者来函:费城大选记

虽然是个并不投票的中国人,但从某种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在现场的我也有种我们选出了“Our president”的感觉。

读者十论:给自己一个支点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读者来函:取消文化的来龙去脉和政治正确

被共和党指责为民主党一大污点的取消文化是什么,以及取消文化有没有道理呢?

用真金白银投票:一个《苹果日报》小股民的自白

这是在疯狂世界下的一种卑微又“很香港人”风格的表态方式。

读者来函:前浪与后浪,镰刀与韭菜

所谓的“韭菜”就是指这种个体,自己的权益受损,但是不长记性,割了还会长,一茬一茬,被割无穷尽也。

读者来函:“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满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烧的火焰”

瓶子碎了,碎片会记得;火烧尽了,灰烬会记得。

读者来函:讣闻——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区之死,不死在人大常委会尚未正式颁布之国家安全法,而是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在2020年5月28日下午通过之决定,结束了《基本法》保障之高度自治。

读者来函:台湾理性讨论空间的压缩,到底和什么有关?

这些难以简单处理的问题,其实不只是部会小编,政治人物、媒体、网红或是使用网路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需要加以思考与改善的地方。

讀者來函:《后浪》:对官方话语的接续与超越

在国家与其他行动者普遍合谋的当下,运用简单的逻辑只能忽略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惟有审视这些缝合的痕迹,才能使思辨的逻辑更加完善,为公共讨论创造更理性的基础。

读者来函:“一国两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两办对立法会事务发声尚为小事;更重要是中共政权或将从根本改写“一国两制”,以“全面管治权”之名冲破《基本法》此调节阀,不顾港人、台湾人或国际社会的观感了。

历史记忆与民意变迁:四十年来中国舆情散记

这群好不容易站在世界舞台聚光灯下的国民,不应该死死地把国家荣辱和执政党的荣辱绑在一起。他们急需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开放心态,急需“健康社会”必备的自嘲精神、反思精神。

读者来函:《想见你》与远距离年代的恋人絮语

病毒似乎成为了21世纪爱情的隐喻。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纪,它容易传染,迅速扩散。所有的近距离接触都是冒险——有许多恋爱,此刻正在被隔离。

读者来函:忽然有一天,陆生离开了台湾

跨境移动、生活的人是珍贵的,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可能串连起两片被冷战、历史、权力所分割的社会,为两岸关系开启另一种想像。

读者来函: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

透过观看另一种病疫之下的社会面貌,为现实寻找一点联系。

读者来函:如何识破阴谋论及辨别假新闻

操弄情绪的文章,多半都是不怀好意的假消息。

实习医生来信:致每一位在疫区中生活的香港人

我们的热血里头,其实藏著很多很多冷静与疼痛的理性思考。我跟一起挣扎的同事说,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安心生活啊。

读者来函:好了伤疤忘了疼,《万历十五年》的启示

SARS过了17年又来了新型肺炎,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布拉格列侬墙前,事关爱国的思考与追问

我又来到了列侬墙前,熙熙攘攘中看到,“70”字样上又多了一行字。这是一句列侬的歌词: Imagine all the people。

读者来函:此时的香港,是不是一个下滑的漩涡?

国庆的时间点已经过去,北京包容这场运动的耐心还有多久?

内地生笔记:中大校长对话场内外,与那篇让内地生激愤的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这一篇备受争议的时评,也许意外地成为推动内地生与本地生交流的契机。或者说,其实整个反修例运动,都是一个彼此交流的机会,因为它让几乎每个人都开始思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