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布拉格列侬墙前,事关爱国的思考与追问

我又来到了列侬墙前,熙熙攘攘中看到,“70”字样上又多了一行字。这是一句列侬的歌词: Imagine all the people。

布拉格列侬墙。

布拉格列侬墙。图 : 作者提供

石头

刊登于 2019-11-27

#爱国主义#读者来函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的“读者来函”栏目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离我这学期刚到布拉格的交流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整,布拉格天气正慢慢转寒。在写下这句话时,窗外飘着雨点,气温亦已降至10度以下。寒冷丝毫没有阻挡来布拉格打卡的游客,在国庆70周年的黄金周里,来布拉格观光的国人络绎不绝。列侬墙,和查理大桥一同,被各大旅游网站列为“打卡圣地”。这块曾经被捷克斯洛伐克的青年人用来反抗共产主义政体并寻求自由的墙体如今是布拉格著名景点。我站在列侬墙前,听到的除了快门声,还有带着五湖四海口音的母语。人们在红色的“70”涂鸦前合影,洋溢着笑容。

只是我不知道,来打卡的人们,有多少可曾了解这块不知被覆盖过多少次的墙面,曾承载过怎样的过去。

列侬墙得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自约翰·列侬(John Lennon)被暗杀,群众为纪念歌手,便在墙体喷涂披头士(Beatles)的歌词,同时涂鸦反映全球议题的标志。1988年,捷克青年意识到布拉格之春并没有为社会带来自由民主,群众对胡萨克(Husák)政权积怨。大批捷克青年在这面墙上书写不满的政治标语,而这最终在查理大桥附近导致了一场学生、警察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为1989年的布拉格天鹅绒革命(Sametová revoluce)埋下伏笔。这面墙也被视为言论自由的标志。

三十年间,列侬墙成为观光景点,无数游人慕名前来,更有旅行团组织游客在其上涂鸦。过于旅游化使当地不堪其扰。甚至,据报导,为保护历史,政府出台了规定限制、规范墙体涂鸦。虽不能涂鸦,这面墙仍然作为“打卡圣地”,迎接着八方来客与之合影。我跟随学校的项目到墙前做街头采访时,了解墙体历史的人寥寥无几——大家只是被旅行网站或是Google带到此处,打卡,算是“到此一游”,为布拉格之行添上一个目的地。

三十年后的今天,因香港修例事件,这块墙体又一次成为呼求民主的媒介,声援反对极权。今年7月,有艺术家在墙体喷涂黄色雨衣与“香港加油”字样,以纪念香港社运人士梁凌杰。而后,类似“Stand for Hong Kong”或与五大诉求相关的标语遍布列侬墙。

布拉格列侬墙。
布拉格列侬墙。

当初我选择来到布拉格交流,一部分目的便是来一睹后共产主义社会下人民的生活,也期许感受先前政权留给这座城市的遗产。

9月25日晚上,我第一次来到了这块墙面。在最具标志性的列侬头像前,有三位英国来的游客笑着摆出最上头披头士的姿势,要我帮助把她们的姿势与列侬同框照相。在我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取景器内,与她们同框的不只有列侬,还有一行银色的大字紧紧贴在列侬左侧,“Free HK”。我意识到,从七月到现在,这句标语已同来自各地的游客与列侬的合照,以更加私密的形式传播至各个角落。

在内地长大,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看《新闻联播》、读官媒文章,此时我的心情却很复杂。在内地主流叙事中,现在香港正在发生的,是“外部敌对势力挑起的”,有头目领导的“港独”事件、颜色革命,根源于歪曲历史,试卷暗示仇警的通识教育。我深知,也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在内地互联网生态中,单一信源是如何巧妙地被利用来引导舆论。尽管我十分明白这场事件的复杂性并非国家媒体口中或黑或白的判断措辞能够概括,而当我了解到这场事件中民众的表达可以达到如此大规模,以至于距离香港九千公里外的布拉格都有着声援者时,我才意识到,我还是看轻了这股力量。

而当这场事件时逢建国70周年时,这块墙体上的表达也有了微妙的更迭。国庆假期,或说国内大批游客到达布拉格之前的9月29日,微博网友@鑫DESIGN 发了几张图片,配文“在布拉格给祖国庆70周年华诞. 我爱你中国”,并 “@央视 @新华社 @新华网 @外交部”。图片中,一行亚洲面孔在列侬墙上喷上了鲜红的“70”字样,70的周围是亮闪闪的金色。红色的背景中,一行人也画上了五星。鲜艳的赤色覆盖了黑色的标语,遮掩了“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的呼求。列侬头像旁的Free HK也由金色漆覆盖,喷上了“♥ China”的字样。

布拉格列侬墙。
布拉格列侬墙。

捷克本地的华人媒体《捷克快讯》采访了创作“70”涂鸦的廖设计师。他向媒体分享创作初衷:“我作为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是要给世界创造美的事物,不是制造垃圾,列侬墙作为艺术爱好者表达情感的墙是要给城市带来真正艺术的美感,而不是成为政治舆论的噪点,我们支持言论自由,艺术自由,但不允许任何人或者组织利用所谓的艺术来破坏世界和平,任何有损世界和平的言论,或者所谓的艺术自由不可以变成政治愚弄的工具.我们涂鸦70主题主要想代表海外的华人在布拉格寄予对祖国70周年华诞的祝福.也希望通过这个涂鸦艺术告知世界中国热爱和平,海外华人一条心。”

10月1日国庆这天,在列侬墙前看着不远万里来自祖国的同胞,欣喜地在镜头前吐露爱国情时,我只是疑惑——镜头前的人们可了解过被赤色压下了什么?有多少人了解上世纪剧变时东欧人民的抗争史?假使在场的游客曾看过三天前的列侬墙,“Free Hong Kong”的口号又会被如何解读?这是暴徒、废青“被利用”后的作为,还是为这场事件“由西方敌对势力挑起”的论断增加一点论据?

我是如此地相信在祖国万里之外伏尔塔瓦河旁的国庆实体涂鸦,同互联网上一次次地“出征海外社交媒体”,是爱国同胞的自发行动。共青团中央微信发文,用正面的语调报导,几乎与布拉格列侬墙涂鸦“70”在同一时间,@帝吧官微 发起了新一轮出征,用《证吾国家,this is China》的缴文,“向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

然而,在网络上大声宣扬自己的爱国情怀时,大家是在表达真情实感吗?

在捷克前总统哈维尔(Václav Havel)的笔下,1989后的捷克处在“后极权(post-totalitarianism)”的社会里。他在《无权者的权力》(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中认为,“生存的本质是倾向于多元、多样和独立、自治,转向人类自由和完善的。而后极权制度要求服从、统一和纪律”,而架在个人与后极权的统一制度之间用来弥补鸿沟的则是“意识形态”,而因为意识形态的笼罩,人与人之间不再敢去说真话。下面正是一个例子:

某蔬菜店的店主在陈列橱窗上贴了一幅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这样做目的何在?究竟向人们传送什么信息?他是否对全世界无产者的大联合真的十分热衷?

哈维尔认为,标语仅仅由上面批发洋葱和胡萝卜的同时发下来,不会是店主真情实意地因为支持社会主义而贴上去的——这是司空习惯的事情。但店主要是不贴,上面会指责他不按规定布置橱窗,有人会控告他反党反社会主义。为了过得下去,他非照章办事不可,玩玩说不得内心的真实想法(truth)。这样的小事千千万万,做了才能有过上‘与社会谐调一致’的生活保障。

店主需要用这样高等的符号来表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忠诚,由此遮掩一下他本人的惟命是从、依附权势。哈维尔认为,店主使用的这种掩盖自我内心恐惧的“高等的东西”,正是意识形态。后极权的社会,意识形态可以“冠冕堂皇地为上上下下正名与开脱”,可以“来掩饰自己的失落的境遇,卑琐和安于现状的心态”。人们恐惧说出心中的“真实性(truth)”而受到体制的打压,于是用一个个谎言构建起制度。人人成为了权力之中游戏的一员,接受规则并遵守规则。

水果店的标语同列侬墙上的70、微博上的爱国言论必然不同,我也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揣测涂鸦的艺术家、发文的网友、以及出征海外社交媒体同胞的心里意图。但我能根据自身的经历讲出的,是如何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祖国的“正确”——表达爱国情怀、表达与爱社会主义统一的爱国之情。

出征时的五星红旗,列侬墙上的赤色的70能够盖住诉求,盖住一件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什么又能够盖住“真实(truth)”呢?

10月5日这天,布拉格的雨没有停止,骤降的气温让整座城市比九月底时更冷了些。我不知道这样的寒冷还要持续多久。

我又来到了列侬墙前,熙熙攘攘中看到,“70”字样上又多了一行字。这是一句列侬的歌词:

Imagine all the people

布拉格列侬墙。
布拉格列侬墙。

诚然,

Imagine all the people /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 Living life in peace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在我转身正要回去时,一位北方口音的女生也挽着男伴回了头。她背对着墙面向后指,大声地说了句,“恶心”。我虽然不知道她指向的是什么,但只是希望,她说的是她内心的真正所想。

后记:

十月下旬,我再次途径列侬墙,却远远听到游客用英文大呼“the wall is over”。现在的列侬墙已经被蓝色防水布覆盖,正在施工。告示上说,这是墙的所有者马耳他骑士团与布拉格一区对近期墙上“恣意破坏”的回应。据称,当十一月这面墙重新开放时,墙体会被监控摄像覆盖,并有警察巡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