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中俄同意延长《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反对以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日报

早报:中俄同意延长《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反对以人权干涉别国内政

廿七年之后,无处安放的六四记忆

高墙未倒,人们开始分道扬镳。当悼念六四不再是潮流的今天,这一段漂泊的记忆,在香港还有一隅安身之处吗?

许宝强:抗拒绝望,告别虚无──反思“不再纪念六四”的情感政治

如何理解这些决定不纪念“六四”的大学生的情感投注?脱下功利理据的面纱,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一张张困惑、疲惫的脸相。

梁启智:因为本土,介入中国

相对于“专注本土,漠视中国”,我反而认为应该“因为本土,介入中国”,理由和国族情怀无关,纯粹是因为中国影响无从逃避。

风潮变了,“六四舞台”如何演下去?

“香港现在越来越乱,我们如何分辨真理?我们的良心在哪里?”突然,一位同学起来大喊:“香港独立,香港独立!”

生存者 谢志峰

大饥荒没饿死他,六四子弹没射死他,两次中风没杀死他,主持《城市论坛》,维园阿伯没咒死他。

六四纪念馆:广场遗物 内外受困

一边,涉建制背景的大厦法团把纪念馆告上法庭;另一边,年轻人开始质问:“知道这些就好像知道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很惨,但和我有什么关系?”

陈永政:六四争议反思──单一香港人认同不存在

这次争议中,“应否悼念六四”其实已非问题核心。真正的问题是,在多元身份认同冲突下,香港应如何回应处理。

滕彪专访:一个曾经的依法维权者,怎么看今日中国?

四年前的六四晚会,滕彪不顾国保警告,现身香港维园演说。一句“退无可退”,说的是香港,也预告了自己的人生——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和妻女即将流亡。

香港悼念六四:本土派青年不满什么?错看什么?

不论是为悼念六四而避忌本土议题,还是为彻底去中国化而舍弃悼念,都将“悼念六四”与“本土”二元对立。

Quiz:回到1989年,你会如何报导六四?又会遇上怎样的后果?

时间回到1989年,你是一名报社编辑。从29年前的4月22日开始,如果是你,你会在每个重要时间节点,做出什么选择?

六四密档从何而来?他们是追档案的人

有这样的一批人,年中无休地跳进英国国家档案馆千万页的文件海里,找寻像“四川天安门事件”这样的历史真相。

自由世界的中国留学生们,怎样看六四?

27年前的今天,北京清晨一片血色,27年过去,我们距离「历史无感」还有多远?

一场“六四”悼念,四张不同的香港面孔

27年来头一次,六四纪念分化为四大团体四个场地。在对“六四与我”的不同诠释中,不同团体建构身份,也争夺群众。

读者来信:我怕他们毫无预感,在温暖中大难临头

我看到模糊间,所有人都在打擦边球的热闹,越来越多人质疑纪念六四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狂欢。

黄宇轩:一幅艺术作品所说明的六四香港意义

有关六四之于香港,我总认为一幅艺术创作说明的,有时还胜过千言万语……

最终,一个香港人脸孔的民主女神像

当年六四过后,一众香港艺术家曾塑造过一尊港版民主女神像。各种突围和妥协的结果,是维园竖立起一尊有着“香港人”面孔的民主女神像……

革命时刻,艺术已失效?香港艺术家对六四的12种记忆

“大家认为艺术在革命时刻已然失效,一度考虑放弃。最後⋯⋯出现更多革命和民主的符码。”

纪念六四 蔡英文和马英九这样说

不要让六四成为两岸之间永久的难言之隐。

李立峰:支联会、本土派不了解的维园六四晚会

六四晚会代表的身份和价值是什么?是本土派组织眼中的那些吗?是支联会的五大纲领?

70、80、90后历史老师的六四自白:对我重要的事,对学生重要吗?

当年轻一代主动切割六四,教育资源又慢慢流失时,六四记忆的传承会否逐渐式微?历史老师作为历史记忆传递的重要一环,他们如何向学生教述六四?

郑司律:赋予六四本土意义之可能与必要

借着坚持六四真相推动民主,其实是主动对抗北京的历史观和社会观,正正与今日香港反干预、坚守自主的方向并行无悖。

袁玮熙:现场调查──六四各大集会,参与者本质无别

如果仔细分析受访者的参与动机和身份认同,可以见到六四集会已经与“本土政治”难以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