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蕃夫:特雷莎·梅访华与褪色的中英“黄金时代”国际

曲蕃夫:特雷莎·梅访华与褪色的中英“黄金时代”

特雷莎·梅此次访华,更像是打卡上班一样的例行公事,而自2015年习近平访英所建立起的所谓“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也正慢慢褪去光芒。

香港政商系谱的嬗变──从寻租和利益最大化,到政治“义务”的展现

和殖民地时代不同,商业精英们现在面对多重政治博弈。过去,商业的目的相对直白,即追求利益和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而现在,商业精英在做投资决策和选择政治立场时,有如走钢索。

正视国族史观:香港昔日奇迹,是“背靠祖国”,还是“背靠大英”?

《中国人对香港的“集体回忆”是如何形成的?》一文刊出后,引来不少正反两面的意见。不过,正如笔者在前文提及,任何国族史均有偏颇和主观之处,因此无论是中共式的国族主义论述,还是“大香港”式的历史论述,都是笔者批判的对象……

图集:香港廿年变了多少?美联社摄影师余伟建镜头下的昨天与今天

香港总是在计算自己的时间:1997,2017,2047,转眼廿年,未来又还有多少自由自在的时光? 美联社摄影师余伟建(Vincent Yu)表示,希望透过展览,传递对未来对忧虑,这是他自九七回归前夕已隐约感受到的。

罗贵祥:霸气中国,茫然香港──高下相倾的回归20年

事实上,“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变”这些理念,一开始就是权宜之计,是为了国家的整体发展建设,争取更多更有利的条件与时间而生。

陈丽芬:足球,香港最动人的生活剧

香港,越来越严肃,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像是一部搬演出来的大型豪华道德剧。

李家翘:中港的探戈前传──中国与城共舞史

唐宋以后的中国城市,已不具体制外的特质。自此,中国演的是国家的独舞,城市充其量是它的伴舞。

安徒:天朝治港,去殖背后深深的恋殖

中共在明在暗,默许在香港维持殖民状态,甚至反对对这殖民体制进行有限的民主改革,已证明了是铁一般的事实……

关信基:香港前途,不容乐观

过去几十年来,社会上关心香港长远利益及定位的精英分子或团体实在凤毛麟角。

图集:红旗、大雨、集会和天台屋,回归20周年前夕的香港肖像

香港人挨过忧愁喜乐,荆棘满路,步步为营,终走到了20年这一里程碑。

图集:20年后的香港,马照跑,舞照跳?

未来是迷茫、惨淡,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元淦恭:七一访港中央代表团,背后隐藏的治港路线转变

此次随行的副国级以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达到6人,是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规格最高的“中央代表团”。

圖集:永遠盛開的紫荊花

没有花是永远盛开,却只有那镀上了金箔的紫荆花才能永垂不朽。

明日香港会如何?听听香港、台北、北京、深圳的他们怎么说

在四座城市街头,我们和50位普通市民聊了聊他们眼中的1997、香港、和一国两制。总有印象,在你想象之外。这里是精选片段。

20年前的倒数一星期,媒体怎样报导回归?

我们回顾1997年回归前夕,《苹果日报》、《文汇报》以及一些英国报纸的报导,想看看20年前香港回归前5天,每日发生了什么

香港1997-2017:图说廿年物转星移

手绘图带你看,香港回归二十年,你的衣食住行用究竟如何变化;看大时代的物换星移,与每个香港人之间的关系。

数据动画带你看:在50年不变的承诺下,20年来香港的变迁

香港人对政府管治的满意度有提升吗?香港人是“富贵依然”,还是成了“港灿”?中国因素又为香港的经济民生带来什么影响?香港人对一国两制仍然有信心吗?

“希望香港不要死得太难看”、“香港会找到自己定位”──圆桌读者们这样看回归二十年

我们在圆桌提问读者关于香港回归二十年的记忆,并把收到的回应,𢑥编成这篇文章。

我坐了一趟中港快车,和司机聊了聊不为人知的两地变迁

达哥的车同时拥有中港两地车牌,载过深圳富豪,快要生娃的孕妇,美国5元店的老板,频繁往返深港十年,他看到什么奇特风景?

李家翘:中国和香港──国家与城市的探戈

英国著名政治地理学者 Peter Taylor认为,国家和城市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它们互有竞争,又互补不足,就如探戈的两位舞者。

周永康、杨政贤:放下成见展开对话──香港民主运动的重整与出路

非建制派能否放下身段及过往的执著,为了香港的民主发展,进行内部对话,重新出发?

李咏怡、杨区丽洁:香港高官问责制诞生15年,仍然发育不全

问责制推行了15年,可说仍然是“发育不全”、欠发展的状态。幸好成熟的公共行政系统起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小测验:在1997年香港生活一天,你会被揭穿是未来人吗?

你发现自己竟然身处1997年回归前的香港,试回答以下问题,看看你能否成功瞒住自己的未来人身份!

港人看港漂:我在他们的漂泊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回归20载,港漂新人来临,在中港融合的笼罩下,“他们”与“我们”若即若离。当香港人阿离走向两个港漂,和他们谈人生、去留和挣扎,会碰撞出什么?